彭夢超,鄭承劍,吳建國,吳巖斌*,吳錦忠*
(1.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 海軍軍醫(yī)大學藥學院中藥鑒定學教研室,上海 200433)
金線蓮是福建特色中藥“福九味”之一,其基原植物為蘭科金線蘭屬植物金線蘭[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具有清熱涼血、祛風利濕、解毒等功效[1—2]?,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金線蓮具有降血糖、保肝、抗氧化、抗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抗腫瘤、抗炎、免疫調節(jié)等藥理作用[3—8],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肝炎、糖尿病和手足口病等疾病[9—13]。南丹金線蘭(Anoectochilus nandanensis Y. F. Huang X. C. Qu.)也是金線蘭屬植物,主要分布于廣西和貴州[14—15],因其植物形態(tài)與金線蘭非常相似,在民間也常被當作金線蓮使用[16]。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南丹金線蘭主要含有黃酮、內酯苷、多糖等成分,其主要成分與金線蘭相同,但其含量有一定的差異[16]。因此,本文對南丹金線蘭植物外部形態(tài)、顯微特征等進行研究,以期為藥材辨別及其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南丹金線蘭采自廣西河池市南丹縣(采集人:陳建輝),經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吳巖斌副研究員鑒定為蘭科金線蘭屬南丹金線蘭(Anoectochilus nandanensis),憑證標本存放于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ND20190620)。SZ61體視鏡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XS-2100生物顯微鏡(日本尼康公司);實驗試劑均為分析純。
取南丹金線蘭新鮮全草,對根、莖、葉和花的形狀、大小、色澤、表面特征及質地等性狀進行觀察,并拍照。對南丹金線蘭花進行解剖,在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并描述其特征。采用石蠟制片法將南丹金線蘭根、莖、葉(過中脈)部位制成切片觀察其橫切面特征。取南丹金線蘭葉的上、下表皮進行制片,觀察葉表皮特征。將南丹金線蘭植株干燥后粉碎成細粉,用水合氯醛透化裝片觀察。
植株高 9~15 cm。莖基部匍匐,淡紅色,較粗,表面光滑,呈半透明,肉質。直立莖呈圓柱狀,紅棕色(圖 1A)。葉為單葉互生,卵心形,長 1.5~3.0 cm,寬1.2~2.2 cm,葉上表面為深綠色,脈紋為金黃色,中脈明顯,邊緣兩條葉脈間細脈平行,少數(shù)伸至葉尖,其他葉脈間細脈呈分枝狀,背面淡紫紅色或棕紅色,葉柄基部擴大成抱莖的鞘(圖1B、圖1C)??偁罨ㄐ蚓?~5朵花;花苞片長約5 mm,寬1 mm,被毛,淡紫紅色;子房連花梗長約1 cm;花不倒置;中萼片近舟狀;側萼片長橢圓形;花瓣斜鐮形,白色;唇瓣白色,呈Y字形,基部具圓錐狀距,前部擴大并2裂,裂片近長圓形,中部收狹,其兩側呈向下的細齒狀或角片狀,白色細齒各有4~5條,距呈棕紅色,末端有2淺裂,與子房近垂直,內側具2枚肉質胼胝體;蕊柱短(圖1D~圖1I)。
圖 1 南丹金線蘭植物形態(tài)特征Fig. 1 Morphology of Anoectochilus nandanensis
2.2.1 根橫切面
類圓形,表皮為不規(guī)則類長方形細胞,排列緊密,無木栓層,皮層寬廣,約占根橫切面的4/5。外皮層細胞類圓形,細胞較小,排列較緊密;中皮層細胞類圓形且胞間隙大,近內皮層處細胞類圓形且偏?。粌绕蛹毎L圓形。中柱鞘明顯,韌皮部與木質部相間排列,呈輻射狀維管束,無形成層,木質部導管多類圓形,木質部導管 2~5個成束(圖 2A~圖 2D)。
2.2.2 莖橫切面
呈類圓形,最外層為長圓形表皮細胞,排列緊密,具角質層;皮層寬廣,約占莖橫切面的4/5,由類圓形薄壁細胞組成,且少數(shù)細胞含淀粉粒,皮層中部至維管柱以外薄壁細胞,可見草酸鈣針晶;內皮層明顯,由一層排列緊密的長橢圓形細胞組成,具凱氏帶;維管柱內有外韌型維管束12~22個,木質部導管1~5個成束(圖2E~圖2H)。
2.2.3 葉橫切面
葉上表皮細胞呈乳突狀突起,排列緊密;柵欄組織分化不明顯,含葉綠體;主脈維管束1個,為有限外韌型;下表皮細胞內側具1~3層厚角組織,下表皮細胞類長方形,排列緊密,可見氣孔分布(圖2I~圖 2K)。
2.2.4 葉表面
上表皮細胞類圓形,大小相近(圖2L~圖2N)。下表皮細胞多數(shù)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氣孔較多,以不定式為主,副衛(wèi)細胞2~5個,另有直軸式氣孔、不等式氣孔(圖2O~圖2Q)。
2.2.5 粉末顯微鑒別
導管多見螺紋,少數(shù)為網紋。草酸鈣針晶束眾多,直徑 20~80 μm。散布或聚集成束。根毛基部多平直,有的扭曲成螺旋狀,壁薄,多破碎。葉上表皮碎片,細胞呈三角形或類三角形。葉下表皮碎片,細胞呈類長方形,多見氣孔,以不定式為主,另有直軸式氣孔、不等式氣孔(圖2R)。
圖2 南丹金線蘭顯微結構特征Fig. 2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noectochilus nandanensis
金線蘭是金線蓮的基原植物,主產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浙江、江西等地,因不同產地的金線蘭其形態(tài)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市場上組培金線蘭的形態(tài)也有較大差異,根據(jù)其外觀形態(tài)差異分為不同品系的各種金線蓮,如小圓葉、尖葉、大圓葉、紅霞等品系的金線蓮。課題組在前期金線蓮資源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除金線蘭外的金線蘭屬植物也都被當作金線蓮使用,如小圓葉品系的金線蓮基原植物包括金線蘭、南丹金線蘭等金線蘭屬植物。因此,有必要對金線蘭屬植物進行準確鑒定,避免金線蘭與其同屬近緣種混淆。
本實驗對南丹金線蘭原植物形態(tài)、組織構造及粉末顯微特征等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表明南丹金線蘭與金線蘭的組織構造及粉末顯微特征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其原植物形態(tài)與金線蘭具有一定的差異[18—20]。南丹金線蘭與福建產地的金線蘭形態(tài)相似,但莖和花有一定差異。金線蘭莖綠色,花部唇瓣白色,前部擴大并2裂,裂片近長圓形或近楔狀長圓形,中部收狹成長4~5 mm的爪,其兩側各具6~8條長4~6 mm流蘇狀細裂條,距白色;南丹金線蘭莖紅棕色,花部唇瓣白色,呈Y字形,前部擴大并2裂,裂片近長圓狀倒披針形,中部收狹成爪,兩側各具一枚三角形的片,片的邊緣具疏鋸齒或短流蘇,距紅棕色。上述形態(tài)特征可作為南丹金線蘭的鑒別依據(jù),避免與金線蘭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