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國賓
“恩”是個意味深長的字眼。恩賜、恩寵、恩惠……恩重如山,知恩圖報。而李肇的《唐國史補》有個“恩重如仇”的故事,頗可玩味。
唐肅宗時開封縣尉李勉,清正嚴(yán)峻,素有德望。有一次審問獄囚,注意到其中有個人神色自若,對答不俗。李勉突生感動,就釋放了他。數(shù)年后,李勉被罷官,閑游時竟偶遇那個囚犯。囚犯把李勉帶回家里,好生招待。囚犯悄聲告訴妻子說:“這就是讓我活命的恩人,怎么報答他呢?”妻子說:“給他一千匹上好的絹緞,夠嗎?”他說:“不夠?!逼拮诱f:“兩千匹夠嗎?”他說:“不夠?!逼拮诱f:“如果這樣還不夠報答,不如殺了他。”囚犯的家仆在旁聽到這番話,心下同情,就偷偷把囚犯夫妻的密謀告訴了李勉。李勉連夜跑了一百多里,到了一家旅店。
店主人說:“這片區(qū)域晚上多有猛獸出沒,你怎么敢獨自走夜路呢?”李勉猶豫一番后,把原因講給店主人聽。話還沒說完,忽然有個人從梁柱上跳下來,嗟嘆道:“我差點誤殺了品行高尚的人?!痹捯粑绰?,人就消失了。次日天還沒亮,那個“梁上君子”攜帶著囚犯夫婦的頭,來給李勉看。
自幼習(xí)得的倫理教育,讓我們熟知太多“快意恩仇”的故事:春秋戰(zhàn)國的趙氏孤兒恩仇、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金庸的書劍恩仇……這些恩與仇,大都是功利糾結(jié)出來的累贅。與人結(jié)識,我不想要恩重如山,更不想要恩重如仇,只想要一點不妨害公義的寡淡。交朋友也一樣,先看這個人淡不淡,再看這個人有趣還是無趣。日常寡淡從容,遇變崖岸不移。去看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再讀幾遍韓昌黎的《送李愿歸盤谷序》,就會明白,氣韻恬淡的人,身上會散發(fā)出或隱或現(xiàn)的懾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