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琴
像蛇一樣細長的脖頸上支撐著一個很小的頭部,上面有一張短而扁平的三角形的嘴,還有兩只如同青蛙眼一樣的褐色大眼睛,炯炯有神。軀干粗短,長著一對顯得與身體很不相稱的短翅膀,明顯已經(jīng)退化。一雙粗壯的腿,短距離的奔跑速度能追趕上汽車。根據(jù)上面的描述,你能猜出是哪種動物嗎?沒錯,是鴕鳥!
雖然鴕鳥屬于鳥類,但它不能飛行。鴕鳥體高可達2.5 米,比我國籃球小巨人姚明還要高!成年鴕鳥體重達150 多千克,如果四年級小學生的平均體重按40 千克計算,1 只鴕鳥大約相當于4 個學生的重量呢!
鴕鳥棲息于荒漠、草原和灌木叢等地帶。它的腿很長,有一部分裸露無羽,呈粉紅色,腳也極為強大,足趾的下面有角質(zhì)的肉墊,富有彈性并能隔熱,適于在沙地中行走或奔跑。
不過鴕鳥的祖先也是一種會飛的鳥類,它是怎么變成今天的模樣呢?這與它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由于長期生活在開闊草原和荒漠環(huán)境,鴕鳥逐漸變得善于奔跑。與此同時,它們的飛行能力逐漸減弱直至喪失。同時,粗壯的雙腿還是非洲鴕鳥的主要防衛(wèi)武器,甚至可以致獅、豹于死地。
很多人認為,鴕鳥非常膽小,在遇到危險時會將頭埋在沙子中避險,并把鴕鳥將頭鉆在沙中的滑稽行為形容為“鴕鳥政策”,用以譏諷那些在危險面前看不到危險、膽小害怕的人。其實這是人們的一種誤解。
鴕鳥生活在炎熱的沙漠地帶,那里陽光照射強烈,從地面上升的熱空氣,同低空的冷空氣相交,由于散射而出現(xiàn)閃閃發(fā)光的薄霧。平時鴕鳥總是伸長脖子透過薄霧去查看,而一旦受驚或發(fā)現(xiàn)敵情,它就干脆將潛望鏡似的脖子平貼在地面,身體蜷曲一團,用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加上薄霧的掩護,就很難被敵人發(fā)現(xiàn)啦。鴕鳥有時采取這種節(jié)約體能的自我隱藏方法還真是聰明的選擇呢!
另外,鴕鳥將頭和脖子貼近地面,還有兩個作用,一是可聽到遠處的聲音,有利于及早避開危險;二是可以放松頸部的肌肉,更好地消除疲勞。如果一旦被敵人發(fā)現(xiàn),鴕鳥會奮起反擊。它倚仗高大的身軀和強勁的腿,將對方的骨頭踢斷,即便是比它們強大很多的野獸也不敢輕易挑戰(zhàn)。有時鴕鳥確實把頭插入沙子里,但那絕不是害怕,只是想吃點沙子,以幫助食物在胃中的消化。
最令人敬佩的是,鴕鳥對孩子的愛同樣十分偉大,一旦發(fā)現(xiàn)幼鳥受到威脅,鴕鳥爸爸和媽媽會不遺余力地進行防御。有研究人員就曾親眼看到一只鬣狗在鴕鳥活動的附近對小鴕鳥虎視眈眈,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鴕鳥爸爸負責保護孩子,鴕鳥媽媽負責驅(qū)趕鬣狗,直到鬣狗徹底退出自己的領(lǐng)地。它每次跨出一步就有3~4 米,沖刺速度在每小時70 千米以上,這可真稱得上是“母愛的速度”啊!
試想:如果鬣狗的奔跑速度是54 千米/時,鴕鳥的奔跑速度是72 千米/時。鬣狗距離鴕鳥570 米遠,那么鴕鳥幾分鐘能追趕上鬣狗呢?
很顯然,我們需要求出每分鐘它們各自的速度:
鴕鳥的速度為:72 000÷60=1 200(米/分)
鬣狗的速度為:54 000÷60=900(米/分)
根據(jù):路程差÷速度差=時間,可列式為:
570÷(1 200-900)=1.9(分)
還不到2 分鐘!真乃閃電般的速度啊!不過,鴕鳥奔跑的耐力很差,幾分鐘之后,速度就會大大降低。但這就是母愛的力量,母愛的速度!正所謂“人不可貌相”,其貌不揚甚至還有些丑陋的鴕鳥竟然這么有趣、可愛又可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