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余婭 彭美琳 白潔
寧鄉(xiāng)市明德藍月谷學校校長黃樂
寧鄉(xiāng)市城郊中學,有屬于它的平凡與溫暖,如今都留在了大家的記憶里。
這所學校更名為明德藍月谷學校,建了新路、新樓。可以觸摸到的外在,都變成了新的。
更新的是什么?校長黃樂深知一所學校骨子里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校園的氣息,課堂的氣息,學生的氣息。這是他要塑造的。
教育,是值得走一輩子的路。塑造、改變的事,讓他覺得更值得。
校長黃樂的辦公桌上,放著八卷《寧鄉(xiāng)歷史文化叢書》,這是他最近兩年翻看得最勤的書。兩年時間,他對寧鄉(xiāng)的過去和現(xiàn)在如數(shù)家珍,對這塊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有了深沉的羈絆。
2020 年4 月,明德中學響應長沙市“名校進園區(qū)”的號召,進駐寧鄉(xiāng)市經(jīng)開區(qū)。黃樂受命而來,要把城郊中學改建成一所既扎根溈楚大地,又繼承明德風骨,還葆有自身氣度的學校。
于是,學校從設(shè)計之初,就摒棄了簡單的“復制粘貼”。學校參考了岳麓書院的布局,十棟建筑用連廊相接,合圍成五處院落。不同的院落有不同的景致。譬如圖書館與食堂合圍成“歲寒三友”院落,寓意讀書是一件苦事,讀書人要有松竹梅一樣凌霜傲雪的精神。
就連建筑物的命名都藏有典故。圖書館取名“南軒”,取自與寧鄉(xiāng)頗有淵源的南宋理學家張栻的字。張栻在岳麓書院講學多年,是湖湘學派的代表人物;藝術(shù)館取名“鹿川”,是寧鄉(xiāng)籍書畫大師程頌萬的字;體育館取名“道腴”,取自寧鄉(xiāng)籍名人、明德校友周震鱗的字……
“讀書人的審美”滲透在每一個角落,校園里的自然之物多過人造之物,暖色多過冷色,這讓學校呈現(xiàn)出獨一無二的質(zhì)樸、書香與古典。
語文老師肖伯強記得,與校長的第一次相見,是在課堂上。
來學校的第二天,黃樂不開見面會,不做自我介紹。他不動聲色,搬著小板凳,坐到了教室后面。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黃樂更愿意以這種直接的方式“進入”。他說,校園里,美好的發(fā)生,問題的出現(xiàn),都在課堂。
黃樂花了幾天時間,聽了幾乎每一位老師的課。課后,他又拿著記滿筆記的聽課本,和他們一對一交流?!斑@里的老師也好,學生也好,都是‘璞玉’,他們不缺夢想,不缺熱情,缺的是方法。”黃樂躬身入局,找到了破局的鑰匙。
學校改變了科層式的管理模式,采用年級組長負責制,減少行政管理成本,把資源向教學一線傾斜。黃樂在每個年級設(shè)置了聯(lián)點校長,但他們只當參謀,不過多干預。
課堂始終是校園育人的圓心。黃樂又著手推動課堂改革。他帶著老師們讀書,磨課,外出學習,鼓勵他們走出教材的局限,用鮮活的例子、輕松的教法,營造行云流水的課堂。
漸漸地,追求生命化、生活化、生態(tài)化的“三生課堂”,在明德藍月谷學校風生水起。
“認識你自己”是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座右銘,也是黃樂對師生的期許。他所理解的學校,要提供盡可能多的機會,激起孩子們內(nèi)心的漣漪,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
學校的課后服務“五課堂”,為孩子們認識自己開辟了五條路徑。這里有傳承紅色基因的“小紅花”思政課堂,有鍛煉強健體魄的“小健將”體育與健康課堂,也有提升審美素養(yǎng)的“小才子”美育課堂,有培養(yǎng)科創(chuàng)精神的“小能手”創(chuàng)新探究實踐課堂,還有增強動手能力的“小幫手”勞動實踐課堂。
孩子們在課堂上嘗試,犯錯,接納,成長。藏在深處的自我,一點點清晰起來,茁壯起來。
眼界開闊一些,人就可以看到更不一樣的自己。黃樂把各行各業(yè)的家長請上講臺,請他們分享真實的職業(yè)生活。他把學生帶進當?shù)氐钠髽I(yè),看一瓶酸奶、一套衣服、一件家用電器、一塊電子元件如何誕生。每一個“寧鄉(xiāng)制造”都可能出自他們的父母或者親友之手,每一個“寧鄉(xiāng)制造”都或近或遠影響著外面的世界。
刻著校名的文化石,背后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做放眼看世界的溈楚少年。”溈楚是寧鄉(xiāng)的別稱,黃樂希望明德藍月谷的孩子,腳踏實地,認清自己,蓄積放眼世界和仰望星空的力量。
黃樂說,他小時候夢想當老師,常常支起小黑板給同齡的伙伴上課。后來,他放棄公務員的身份,成了一名教師。后來,他第一次聽到明德創(chuàng)始人胡元倓“磨血育人”的辦學理念,心仿佛被擊中了一般。他慶幸,認識了真實的自己,找到了值得走一輩子的路。
我去年讀了不少書,值得我多讀幾次并且有一定收獲的書,要數(shù)喻穎正(老喻)的《人生算法》。其實這本書不是什么經(jīng)典名著,只是一本暢銷書,卻糾正了我許多不良的生活和思考習慣,讓我受益匪淺。如果同學們也想從一本書中受益,就應該邊讀邊用,把書上的知識內(nèi)化為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