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立榮,肖坤葉,杜業(yè)波,王利,張新順,程頂勝,胡瑛
(1.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北京 100083;2. 中國石油國際勘探開發(fā)有限公司,北京 100034)
中非剪切帶是剛果克拉通與努比亞克拉通之間的泛非活動帶,長達4 000 km,是一個巨大的巖石圈轉換剪切帶[1],其內部發(fā)育了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見圖1),其中位于乍得南部的有 Doba、Doseo、Salamat等3個盆地,亦稱為“南乍得盆地”[2]。截至2009年,Doba盆地勘探開發(fā)程度最高,已發(fā)現(xiàn)以Kome為代表的多個大中型油田;Doseo盆地勘探程度次之,僅有二維地震,測網平均密度3 km×4 km,12口鉆井獲 5個油氣發(fā)現(xiàn),但發(fā)現(xiàn)儲量規(guī)模不足以商業(yè)開發(fā);Salamat盆地勘探程度最低,乍得境內還沒有鉆井[2-4]。
圖1 中西非裂谷系沉積盆地分布圖(據文獻[3, 12]修改)
Doseo盆地位于中非剪切帶中段,寬70~100 km,長550 km,面積4.5×104km2。有關該盆地的油氣地質研究很少,仍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2-3]。前人認為Doseo盆地上白堊統(tǒng)不發(fā)育,導致其缺少區(qū)域蓋層[2,5],而下白堊統(tǒng)以泥巖為主,缺少有效的儲集層,與Doba盆地地層有明顯不同[6-11],因而認為該區(qū)油氣潛力不大。2007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獲得乍得H區(qū)塊獨資作業(yè)權后,開始集中在Bongor盆地進行油氣勘探開發(fā)[12]。2011年在Bongor投入商業(yè)開發(fā)后,啟動了西Doba和Doseo區(qū)塊的石油地質研究和勘探工作,2014年在Doseo部署鉆探了Ximenia-1井,下白堊統(tǒng)Kedeni組鉆遇油層53 m,試油自噴輕質原油663 m3/d,氣4×104m3/d,原油相對密度0.79~0.86,黏度0.9~3.0 mPa·s,傾點 24~30 ℃,氣油比 21~35,酸值 0.04~0.08 mg/g。拉開了 Doseo區(qū)塊的勘探序幕,之后在區(qū)塊東部連續(xù)發(fā)現(xiàn)多個含油氣構造,突破了該區(qū)“缺儲少蓋”的傳統(tǒng)認識,提升了區(qū)塊的勘探潛力。本文基于前人采集的資料和近年新采集的大量地震和鉆井新資料,重新對Doseo盆地的油氣地質特征進行梳理,并結合該區(qū)的勘探實踐,系統(tǒng)分析油氣成藏條件與富集規(guī)律,為下步勘探指明方向,也為中非裂谷系的油氣勘探提供新的思路。
Doseo盆地是在前寒武系結晶基底之上發(fā)育的中新生代先走滑-伸展、后擠壓抬升的反轉裂谷盆地[2,8,13],經歷了早期伸展、晚期構造反轉的演化史[9-17];40~50 km的走滑位移疊加后期的反轉,使得盆地構造和沉積地層特征較為復雜[2,18]。
Doseo盆地呈北東東—南西西向狹長型展布,由半地塹、地塹組成,整體呈現(xiàn)北斷南超的結構特點。由西部、中部、Kedeni、K南等 4個凸起組成的中央隆起帶將盆地分為南北兩個坳陷帶,北部坳陷帶具南北雙斷構造格局,南部坳陷帶南緣發(fā)育南部斜坡帶,具北斷南超構造格局(見圖2、圖3)[5,19]。
圖2 Doseo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圖
圖3 Doseo盆地區(qū)域地震剖面(剖面位置見圖2)
Doseo盆地經歷了早白堊世強烈走滑伸展、晚白堊世較弱伸展兩期裂谷發(fā)育階段,古近紀的伸展作用不明顯,總體呈坳陷特征[20-25]。區(qū)域地震剖面上可以劃分出兩大套構造層,下構造層為基底之上和區(qū)域不整合面之間的白堊紀地層,最厚超8 000 m,整套地層上下一致擠壓變形,在邊界斷層上盤形成同心擠壓背斜構造,在緩坡帶不整合之下的地層頂部受到削蝕,盆地總體的縮短率達到 10%~27%,在其內的下白堊統(tǒng)Mangara群頂部局部發(fā)育不整合面,前人認為的圣通擠壓反轉事件在盆地內表現(xiàn)得不太顯著或不明顯[22-23]。古近紀盆地發(fā)生強烈反轉剝蝕,地震地層對比表明在距今40 Ma左右盆地的剝蝕厚度達到800~1 000 m,與乍得Bongor盆地的抬升剝蝕量接近[22]。上構造層為區(qū)域不整合面之上的新生代地層,全區(qū)厚度不大,地層疏松,受邊界斷層控制弱。內部還有一個局部不整合面至平行不整合面,下部地層受邊界斷層繼承性活動影響,最大厚度發(fā)育在邊界斷層下降盤,厚度為50~200 m;上部地層厚0~150 m,全盆地分布。
Doseo盆地發(fā)育下白堊統(tǒng)、上白堊統(tǒng)、新生界共3套沉積地層[26],以早白堊世沉積為主,基底暫無井鉆遇,推測基底與中西非裂谷系其他裂谷類似,為泛非運動中形成的岡瓦納大陸結晶基底[5](見圖4)。Kapok-1井1 265~2 915 m井段孢粉和介形蟲等古生物分析證實,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tǒng),發(fā)育淡水藻類盤星藻和淡水介形蟲Cypridea,反映當時的沉積環(huán)境為淡水—微咸水。下白堊統(tǒng)自下而上進一步劃分為Mangara群、Kedeni、Doba和 Koumra組,可劃分為兩個旋回,Mangara群為湖盆裂陷早期完整的水進-水退旋回,發(fā)育湖泊—三角洲相砂泥沉積,厚度為 1~3 km,上部砂地比約 45%~60%,下部暫無井鉆穿;Kedeni、Doba和Koumra組組成裂陷平穩(wěn)期水進-水退旋回,其中Kedeni組為低位-水侵體系域湖相泥巖夾辮狀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砂體沉積,厚度600~1 200 m,上段砂地比約40%~55%,下段砂地比約30%~45%。Doba、Koumra組為高位體系域湖泊-河流-三角洲相砂巖夾泥巖沉積,Doba組厚度 400~700 m,砂地比約20%~35%,Koumra組厚度 300~600 m,砂地比約45%~60%。晚白堊世為河流-湖泊相沉積,厚度500~1 100 m,砂地比約55%~70%,下部可劃分出Kome組,以湖泊-三角洲相砂體為主。新生代古近紀為濱淺湖-三角洲沉積,第四紀以濱淺湖-沖積平原沉積為主,殘余厚度250~450 m,為弱固結砂質沉積。
圖4 Doseo盆地地層柱狀圖(Rt—電阻率;GR—自然伽馬)
Doseo盆地沉積演化與盆地構造演化相對應,早白堊世早期為裂陷期水進旋回,早白堊世晚期至晚白堊世為拗陷期加積-水退旋回,晚白堊世末期—古新世為擠壓反轉抬升剝蝕,至新近紀—第四紀為盆地消亡期,發(fā)育河流—沖積平原沉積[26-27]。早白堊世為裂陷湖盆沉積,以分選較好的中—細粒石英砂巖為主,沉積物源相對較遠,以湖相扇三角洲-三角洲砂體為主。坳陷南北兩側雙向供源,南緣以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為主,三角洲砂體規(guī)模較大,向盆內延伸較遠;北緣以扇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為主,局部發(fā)育三角洲,砂體規(guī)模較南緣偏小,單砂體厚度較大。向坳陷中心過渡為半深湖—深湖相沉積,夾少量濁積砂、遠砂壩砂體沉積(見圖5)。早白堊世早期砂體呈退積旋回,湖盆擴大加深,中期三角洲砂體多期加積,形成本區(qū)主力儲油層系,后期砂體進積,砂巖厚度增大,粒度加粗。
圖5 Doseo盆地下白堊統(tǒng)沉積相圖
Doseo盆地下白堊統(tǒng)包含多套湖相烴源巖,Doba組、Kedeni組和Mangara群均在坳陷內發(fā)育優(yōu)質烴源巖,在坳陷邊緣部分逐漸相變?yōu)樯暗乇雀叩牡貙覽28-31]。烴源巖的厚度在坳陷不同位置差異較大,在坳陷中心Doba組、Kedeni組烴源巖厚度分別可達400 m和800 m;Mangara群未鉆穿,地震推測坳陷中心的泥巖厚度在500 m以上。Ximenia-1井和Kapok-1井鉆井泥巖巖屑系統(tǒng)分析數據見表1,Kedeni組泥質烴源巖為盆地主力烴源巖,TOC平均值為3.8%,HI均值760 mg/g,為優(yōu)質烴源巖,Doba組烴源巖有機質類型為Ⅱ2-Ⅱ1型,Kedeni和Mangara群則為Ⅰ型,總體上烴源巖以生油為主(見圖6)。
表1 Doseo盆地完鉆井烴源巖分析數據
圖6 Doseo盆地烴源巖有機質豐度圖
平面上,坳陷北部沉積中心烴源巖成熟度最高,該區(qū)域 Doba組源巖Ro值為0.45%~0.75%,為低成熟—成熟階段,Kedeni組Ro值為 0.75%~1.20%,為成熟—高成熟階段,Mangara群Ro值為1.2%~2.0%,為高成熟—生氣階段(見表1)。烴源巖成熟度由坳陷中心向坳陷邊緣逐漸降低,在坳陷東部中央低凸起帶Kapok-1井僅Kedeni組下段和Mangara群源巖為成熟階段。鉆柱測試地溫數據換算得到盆地的現(xiàn)今地溫梯度為30 ℃/km,而根據磷灰石裂變徑跡和鏡質體反射率推算的古地溫梯度只有20 ℃/km?,F(xiàn)今生油門限深度為1 800~2 200 m。油源對比發(fā)現(xiàn),目前已發(fā)現(xiàn)原油和烴源巖樣品都處于生油窗內(見圖7),但油藏原油成熟度生標參數高于已鉆遇的烴源巖成熟度,部分鉆井試油見濕氣,推斷目前發(fā)現(xiàn)的原油來自凹陷深部或未鉆遇的深層烴源巖[17]。
圖7 Doseo盆地烴源巖有機質類型圖
Doseo盆地Doba組、Kedeni組和Mangara群湖泊-三角洲體系沉積發(fā)育的多套砂巖可作為本區(qū)有效儲集層,目前在 Kedeni組砂巖發(fā)現(xiàn)的儲量最多,埋深為1 500~3 000 m,以辮狀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沉積為主,單砂層厚度為5~20 m,巖性以細砂巖和粉砂巖為主,巖石類型以石英砂巖和長石石英砂巖為主,主要礦物是石英,常見含量不定的長石和巖屑(見圖8)。坳陷東部和南部的Kedeni組儲集層孔隙類型以原生粒間孔和次生溶蝕孔為主。下白堊統(tǒng)主力儲集層段孔隙度為 11%~16%,滲透率為(80~2 000)×10-3μm2,儲集層物性以中孔、中—高滲為主,孔隙度與滲透率正相關性強。成巖作用以壓實作用、膠結作用為主,主要處于早成巖晚期階段;靠近坳陷沉積中心的Kedeni組砂巖埋深大,可達中成巖早期,顆粒呈點-線接觸,可見鐵白云石,石英次生加大邊,其伊/蒙混層中蒙脫石占比10%~30%,Ro值為0.9%~1.0%。而在北部斜坡帶,Kedeni組主要發(fā)育扇三角洲砂巖,儲集層分選差,結構成熟度低,砂巖中長石和巖屑含量較高,雖然長石等顆粒容易溶蝕,但溶蝕孔隙易被方解石和高嶺石等礦物充填,導致孔隙度低、孔隙連通性差。
圖8 Doseo盆地Kedeni組儲集層巖性分類圖
Doba組儲集層主要發(fā)育在上部,目前已有油層發(fā)現(xiàn),其巖性與Kedeni組相似,壓實作用較弱,原生孔發(fā)育,儲集層物性好于Kedeni組。Mangara群儲集層多發(fā)育于 Mangara群上段,巖性以中砂巖為主,壓實作用強,儲集層物性較Kedeni組變差。
Doseo盆地上白堊統(tǒng)以砂巖為主,缺乏有效的區(qū)域蓋層,已發(fā)現(xiàn)的成藏組合均位于下白堊統(tǒng)。下白堊統(tǒng)Doba組在盆地中央和北部為大套較純的泥巖層,厚度可達到數百米,而在東部和南部等靠近盆地邊緣地區(qū),變?yōu)樯澳鄮r互層,蓋層條件逐漸變差。因此Doba組只能局部形成油氣藏。Kedeni組暗色泥巖發(fā)育,單層厚度大,局部層段有欠壓實和異常高壓現(xiàn)象,可作為區(qū)域蓋層。盆地東部Kedeni組發(fā)育大段穩(wěn)定的泥巖層;北部Kedeni組泥地比高達80%,單層泥巖厚度也可達百米;在盆地東南等靠近邊緣地區(qū),單層泥巖厚度仍可達10~40 m,是重要的區(qū)域蓋層。鉆井揭示的Mangara群上段泥巖單層厚度相對較薄,可以形成局部蓋層。
與Doba組、Kedeni組和Mangara群相對應,Doseo盆地內形成上、中、下3套有利儲蓋組合??紤]到Kedeni組和Mangara群為坳陷主要烴源巖,且Kedeni組內泥巖最穩(wěn)定,因此以Kedeni組內儲蓋層為主的中組合是坳陷主力成藏組合。盆地中心的Mangara群埋深過大,儲集層條件差,因此下組合可能在靠近盆地邊緣的地區(qū)有效,以自生自儲為主。受到蓋層條件影響,以Doba組為主的上組合主要在靠近盆地中心的局部發(fā)育,以下生上儲組合為主。
Doseo盆地以正斷層和走滑斷層為主,受后期反轉作用,局部發(fā)育逆斷層。構造樣式多樣,包括典型的負花狀構造、擠壓背斜、斷鼻和復雜斷塊等,形成了多種類型構造圈閉,為油氣聚集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圈閉條件。Doseo盆地油藏零星發(fā)現(xiàn)始于1978年,直到近年才陸續(xù)有較大發(fā)現(xiàn),受勘探程度的影響,現(xiàn)有油氣發(fā)現(xiàn)主要集中于坳陷東北部,絕大部分已發(fā)現(xiàn)油藏為背斜或斷背斜油藏,具有復式油氣藏的特點,多套油水系統(tǒng)、油氣層跨度大,但油氣柱高度多小于100 m。
比利牛斯期強烈反轉構造運動使得 Doseo盆地陡坡帶沿控坳斷裂帶發(fā)育了一系列背斜和斷背斜構造圈閉。這些圈閉既靠近生烴中心,又靠近輸導斷裂,成為油氣運移非常有利的地區(qū)。Doseo盆地陡坡帶下白堊統(tǒng)儲集層以扇三角洲砂體為主,伴有重力流沉積,儲集條件與橫向連續(xù)性均不穩(wěn)定,因此儲集層條件成為該有利區(qū)帶油氣成藏主控因素。已完鉆 4口井均有油氣發(fā)現(xiàn),油層多分布于Kedeni組,少量在Doba組,油層埋深1 200~2 600 m,Kedeni組以正常原油為主,偶含氣,原油相對密度為0.71~0.92;Doba組原油相對密度為0.96(見圖9)。
圖9 北部陡坡帶典型油藏剖面圖
坳陷東部的中央低凸起的形成與早白堊世晚期的走滑構造有關,后期經歷一定程度的反轉擠壓,使得原有構造再改造,發(fā)育一系列斷塊、斷鼻和斷背斜圈閉(見圖10)。Kedeni組已發(fā)現(xiàn)多個縱向跨度較大的油藏。中央低凸起是盆地內油氣運移的指向區(qū),同時靠近東側的長軸物源區(qū),發(fā)育較為穩(wěn)定的辮狀河三角洲,具有較好的儲集層條件。多個水進期形成的湖相泥巖使得該區(qū)蓋層條件也比較優(yōu)越。由于多期構造運動疊加,使得該區(qū)斷裂發(fā)育,油水關系復雜,油藏之間幾乎沒有統(tǒng)一的油水界面,因此該區(qū)油氣成藏受到斷裂-蓋層組合控制較強。已發(fā)現(xiàn)Kapok油田的油層主要在Kedeni組,少量在Doba組及Mangara群;油層埋深1 400~2 700 m,Kedeni組及Mangara群以正常原油為主,偶含氣,原油相對密度為0.79~0.90;Doba組原油相對密度為0.95。
圖10 中央低凸起帶典型油藏剖面圖
Doseo盆地南部緩坡帶發(fā)育一系列的斷鼻和斷塊圈閉,這些圈閉在油氣運移條件上比較有利。但是地層砂地比逐漸變高,烴源巖質量和成熟度均有所變差[19],因此油源和蓋層條件是成藏主控因素,結合鄰區(qū)Mangara群烴源巖及巖性情況,推測下組合 Mangara群有較好的成藏組合,可形成自生自儲型油藏。目前該區(qū)勘探較少,僅有 1口老井發(fā)現(xiàn)大量的死油,說明該區(qū)具有良好的潛力,是潛在的油氣成藏區(qū)帶。
綜上所述,受控于構造發(fā)育特征及油氣成藏條件,Doseo盆地不同區(qū)帶油氣成藏也具有一定差異,中央低凸起帶油氣最為富集,以斷背斜、斷塊圈閉成藏為主;陡坡帶次之,以背斜、斷背斜圈閉成藏為主;南部緩坡帶是潛力富集區(qū),為油氣側向運移至斷鼻、斷塊圈閉成藏為主,斷層側向封堵性及封蓋條件為其成藏主控因素(見圖11)。
圖11 Doseo盆地油氣成藏模式圖
Doseo盆地經歷了早白堊世強烈走滑伸展、晚白堊世—古新世弱伸展和始新世(距今約40 Ma)的擠壓反轉剝蝕階段,古近紀裂谷不發(fā)育。盆地內發(fā)育下白堊統(tǒng)、上白堊統(tǒng)和新生界 3套沉積地層,以早白堊世湖泊-辮狀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積為主。
下白堊統(tǒng)深湖相泥巖發(fā)育,有機質類型以Ⅰ型和Ⅱ1型為主,有機質豐度高—極高,烴源巖現(xiàn)今生油門限在1 800~2 200 m,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油藏原油成熟度高于已鉆遇的烴源巖成熟度,可能凹陷深部或未鉆遇的深層烴源巖是目前已發(fā)現(xiàn)油藏的烴源巖。
盆地東部和南部Kedeni組發(fā)育的辮狀河三角洲砂巖可形成優(yōu)質儲集層,以Kedeni組為主的中組合是坳陷內最主要的成藏組合,油氣資源最為富集。
盆地內已證實兩個富油氣區(qū)帶,北部陡坡構造帶以背斜/斷背斜圈閉為主,成藏主控因素為儲集條件;中央低凸起以斷塊/斷背斜為有利構造帶,成藏主控因素為斷-蓋配置關系。另外,南部緩坡帶為潛在油氣富集區(qū),成藏主要風險是油源和蓋層條件,下組合Mangara群是其潛力勘探層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