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敏
(湛江南油醫(yī)院疼痛科,廣東 湛江 524057)
慢性頸肩部疼痛是指患者單側或雙側頸部以上中斜方肌出現(xiàn)反復酸脹或牽涉痛,并可放射至背闊肌與三角肌區(qū)域,嚴重者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認為慢性頸肩部疼痛發(fā)病原因與頸椎退變、頸項肌筋膜炎癥和肌肉勞損等有關,當患者患有頸椎病而拖延不治時,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患者頸肩部位的神經(jīng)就會受到壓迫,最終導致患者出現(xiàn)針扎般的疼痛。臨床治療該病多采用以藥物結合推拿、針灸等為主的保守治療,雖可緩解患者疼痛,但無法從根本上治愈疾病,極易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效果欠佳[1-2]。隨著醫(yī)學的進步,射頻熱凝治療疼痛性疾病在醫(yī)學界得到迅速發(fā)展,被逐漸應用于臨床三叉神經(jīng)痛、關節(jié)和脊柱疼痛的治療中,其是通過調控神經(jīng)節(jié)、神經(jīng)干及神經(jīng)根等部位的溫度,促使蛋白質凝固變性,使髓核內蛋白多糖的分泌量下降,具有抗炎、抗氧化、鎮(zhèn)痛的作用,且不會產(chǎn)生神經(jīng)感覺沖動,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3-4]。本研究旨在探究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對慢性頸肩痛患者疼痛及血清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 -1β(IL-1β)、前列腺素 E2(PGE2)、白細胞介素 -10(IL-10)、5- 羥色胺(5-HT)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湛江南油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慢性頸肩痛患者(50例)分成對照組(25例)與觀察組(25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3、12例;年齡20~65歲,平均(42.55±1.24)歲;病程3~22月,平均(12.54±1.08)月;疼痛部位:頸部疼痛15例,肩部疼痛13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4、11例;年齡21~65歲,平均(43.11±1.26)歲;病程4~22月,平均(13.01±1.12)月;疼痛部位:頸部疼痛16例,肩部疼痛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進行比較。納入標準:符合《現(xiàn)代頸肩腰腿痛診斷與治療學》[5]《頸肩痛臨床與康復》[6]中頸肩痛的診斷標準者;經(jīng)X線或CT檢查確診者;單側或雙側頸肩部疼痛,疼痛為酸脹或牽涉性疼痛等。排除標準:凝血功能異常者或伴有出血性疾病者;頸部皮膚有感染者;伴惡性腫瘤者;對局部麻醉藥過敏者等。本研究已通過湛江南油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297,規(guī)格:75 mg/片)口服治療,75 mg/次,1次/d;推拿:選取肩三穴、大椎穴、風池穴、腎俞穴及落枕穴等穴位,以?法、彈筋撥絡或按揉法推拿機體的疼痛部位,應該注意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的力度,持續(xù)按揉時間超過15 min,1次/d;針灸治療:取大椎穴反復扣刺至皮膚稍紅并有少量出血,另外針對頸部疼痛的患者,選取頸夾脊、曲池穴、陽溪穴、合谷穴、風池穴、肩井穴及缺盆穴等穴位;針對肩部疼痛的患者選取曲池(雙)、肩三針、條口穴、承山穴。每3 d治療1次,均治療2周。觀察組患者采用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患者取俯臥位,常規(guī)將無菌洞巾鋪置在患者的頸肩部位,采用1%利多卡因局麻,根據(jù)棘突尋找存在病變的頸椎關節(jié)突關節(jié)節(jié)段,確定部位后,將射頻針刺入病變關節(jié)節(jié)段相應的棘突旁2.5 cm處,借助C臂X線機確保射頻針處于頸椎關節(jié)突關節(jié)后方,進行神經(jīng)電生理感覺、運動神經(jīng)功能、阻抗測試后,進行30 s熱凝消融測試,溫度分別設置為60 ℃、70 ℃、80 ℃,患者未出現(xiàn)不適感后,則在靶點進行熱凝消融術,應用射頻熱凝治療過程中將射頻熱凝溫度維持在80~85 °C,熱凝時長為90 s,如果在熱凝過程中出現(xiàn)明顯疼痛感則應該馬上停止治療,結束后覆蓋無菌紗布,僅治療1次。所有患者于治療結束后定期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與復發(fā)。治療2周后參照《頸肩痛》[7]將臨床療效分為顯效:兩組患者頸肩部活動自如,疼痛感、沉重感消失,正常勞作無不適;有效:兩組患者頸肩部活動自如,疼痛感、沉重感緩解,可進行輕體力勞作;無效:兩組患者頸肩部活動受限,疼痛感、沉重感未緩解,甚至加重,體力勞作時有明顯不適感。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于隨訪結束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②臨床癥狀評分。采用計分法評估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疼痛、腫脹和功能受限情況,根據(jù)上述癥狀發(fā)生情況分為無癥狀0分,癥狀偶發(fā)1分,癥狀經(jīng)常發(fā)生2分,癥狀持續(xù)發(fā)生3分[8]。③炎性因子。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2 mL,離心(3 000 r/min的轉速,時間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CRP、IL-1β、PGE2、IL-10、5-HT 水平。④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9]、生活質量量表(SF-36)[10]。治療前與治療 1、2周后采用VAS評分評估兩組患者的頸肩痛情況,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低,提示疼痛程度越輕;治療前與治療后1、3個月采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其中包含8個項目,每項總分為100分,取最終8個項目總和的平均值,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其中計數(shù)資料(臨床療效、復發(fā)情況)、計量資料(臨床癥狀評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VAS、SF-36評分)分別采用 [ 例 (%)]、(±s)表示,兩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t檢驗,而多時間點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與復發(fā)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6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結束后兩組患者總復發(fā)率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與復發(fā)情況比較[ 例(%)]
2.2 臨床癥狀評分 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疼痛、腫脹、功能受限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疼痛 腫脹 功能受限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對照組 25 2.51±0.12 1.02±0.11* 2.62±0.15 1.22±0.20* 2.53±0.25 1.22±0.31*觀察組 25 2.55±0.13 0.63±0.14* 2.63±0.14 0.81±0.23* 2.55±0.28 0.50±0.21*t值 1.130 10.952 0.244 6.726 0.266 9.61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炎性因子 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血清CRP、IL-1β、PGE2、5-HT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而IL-10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血清CRP、IL-1β、PGE2、5-H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IL-10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CRP:C- 反應蛋白;IL-1β:白細胞介素 -1β;PGE2:前列腺素E2;IL-10:白細胞介素 -10;5-HT:5- 羥色胺。
組別 例數(shù) CRP(mg/L) IL-1β(ng/L) PGE2(ng/L)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對照組 25 23.41±0.92 11.57±1.02* 86.90±2.32 72.93±2.55* 45.61±2.02 33.72±1.97*觀察組 25 23.03±1.04 8.20±0.51* 86.50±1.02 66.10±1.97* 45.23±1.88 29.81±2.08*t值 1.368 14.776 0.789 10.598 0.689 6.82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IL-10(pg/mL) 5-HT(ng/mL)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2周后對照組 25 18.61±1.02 21.78±1.54* 140.70±2.32 127.45±8.60*觀察組 25 19.08±2.07 24.60±2.07* 139.81±3.55 110.12±6.54*t值 1.018 5.465 1.049 8.020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VAS、SF-36評分 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1、3個月兩組患者SF-36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 4 兩組患者 VAS、SF-36 評分比較 ( ±s?, 分 )
表 4 兩組患者 VAS、SF-36 評分比較 ( ±s?, 分 )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1周后比,#P<0.05;與治療后1個月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SF-36:生活質量量表。
SF-36評分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25 6.52±1.00 5.02±1.03* 4.12±0.55*# 65.46±3.21 71.57±2.20* 76.84±3.20*△觀察組 25 6.89±0.21 2.90±0.81* 2.14±0.26*# 65.98±2.80 82.53±3.05* 92.67±3.35*△t值 1.811 8.089 16.273 0.610 14.572 17.08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VAS評分
頸肩痛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頸肩部位的肌肉痙攣或者肌肉疲勞引起,與長時間頸椎部位的姿勢不正,或是頸椎部位受涼,或長期牽拉有一定的關系,因為頸椎肌肉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中,會導致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頸肩周圍局部組織大量分泌組織液,進而引發(fā)組織腫脹情況,同時釋放出大量炎性致痛物質,進而持續(xù)加重頸肩疼痛癥狀[11-12]。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可抑制環(huán)氧化酶,阻斷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轉換,進而發(fā)揮抗炎、止痛作用,但其并不能徹底根治病灶[13-14]。推拿可促進頸肩部關節(jié)功能恢復,并能緩解血管壓迫,促進血液循環(huán),結合針灸,可發(fā)揮舒筋通絡之功效,從而對肩、頸部位的疼痛、腫脹等癥狀可達到較好的治療作用,但部分患者易出現(xiàn)復發(fā)現(xiàn)象[15-16]。
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是在C臂X線機準確定位下進行的操作,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可使靶點組織內離子運動產(chǎn)熱,阻斷疼痛信號向上神經(jīng)傳導,破壞疼痛傳導通路,使之無法傳入大腦,不能產(chǎn)生疼痛感覺和體驗,從而達到控制疼痛的目的[17-18]。由上述結果得知,經(jīng)治療觀察組患者頸肩疼痛感、沉重感改善情況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可改善慢性頸肩痛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而隨訪結束后總復發(fā)率比較,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收治例數(shù)少或跟患者體質有關,后期可增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正常情況下,慢性頸肩痛患者體內促炎、抗炎因子水平維持在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炎癥反應的發(fā)生會激活炎性細胞因子,進而造成免疫調節(jié)系統(tǒng)發(fā)生紊亂,加劇組織炎癥反應,導致機體內的大量致炎細胞因子出現(xiàn)聚集情況,并出現(xiàn)發(fā)熱、疼痛等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19]。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是利用射頻熱凝器不間斷地發(fā)出高頻率電流,短時間內提高其溫度,促使病灶部分產(chǎn)生變性、凝固和毀損等一系列變化,加快水分的丟失速度,使病灶呈萎縮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療慢性頸肩痛癥狀的目的。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是利用溫熱效應破壞與降解病灶周圍水腫組織、炎性致痛物質,在消融病灶的過程中具有多點多層面的特點,有效緩解突出物壓迫機體神經(jīng)、脊髓組織的情況,進而消除炎性因子,不會影響脊柱的穩(wěn)定性[20]。由上述結果得知,觀察組患者治療2周后血清CRP、IL-1β、PGE2、5-HT水平與治療1~2周后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者血清IL-10水平與治療后1、3個月SF-36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慢性頸肩痛患者可調控炎性因子水平,緩解患者頸肩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患者盡快恢復到日常生活與工作中。
綜上,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可改善慢性頸肩痛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患者機體炎性因子水平,緩解頸肩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使患者盡快恢復到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且療效顯著,另外與藥物結合推拿、針灸比較,經(jīng)皮射頻熱凝治療可降低頸肩疼痛的復發(fā)率。但本研究樣本量少,后期可增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