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君
她出身于書香門第,歷經北宋、南宋兩個時期。她有過優(yōu)越快樂的少女時光、幸福和諧的婚后生活,也有過靖康之變后國破家亡、孤苦漂泊的凄涼晚景。她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李清照。她的詞作中常有“舟”這個意象出現,隨著境遇改變,“舟”所寄寓的情感存在明顯差異。《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興盡晚回舟”、《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獨上蘭舟”、《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的“蓬舟吹取三山去”就流露著少女情、閨中意、家國哀。
輕舟爛漫少女情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出自韓琦門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官至禮部員外郎。李清照的母親王氏家學深厚。李清照自幼家境優(yōu)渥、才情出眾、見識非凡。她的少女時代是快樂無憂的?!俺S浵と漳?,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記述了少女李清照的一次出游。溪亭游玩,沉醉而不覺日色已晚。興盡歸航,不料誤入一池荷花深處,嘰喳的叫聲、匆忙的劃槳聲驚得一灘鷗鷺倉皇而逃。日暮忘返,誤入荷塘,寫出了少女的貪玩、嬌憨。鷗鷺驚飛,熱鬧喧騰,襯托了少女的率性純真、開朗活潑。
一葉小舟,輕快而又莽撞,載著少女李清照的歡樂與爛漫。
蘭舟幽思閨中意
18歲的李清照嫁給宰相之子趙明誠。兩家門當戶對,夫妻志趣相投。趙明誠婚后雖經歷仕途波折,但二人“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整理金石文物,琴瑟和諧。李清照婚后是幸福的,一如少女般細膩多情。其前期作品多寫悠閑生活,直抒閨中情感。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于婚后小別,滿懷思念之情。紅藕香殘,枕席生涼,秋意襲來,惹動愁情。獨自登舟,隨波蕩漾,更顯孤寂。眺望秋際云天,渴望鴻雁傳書。月輝映灑西樓,月寄相思。從白晝到夜晚,李清照將心意寄托于種種意象,委婉、深情。落花流水自然逝去,恰似青春年華,一切美好事物自然推移,空留無奈與傷感。“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直言“相思”,由己推人,雙向愁思在無奈、傷感之中多了繾綣柔情。此愁縈繞于眉間心上,片刻不得消減。纏綿深摯,真切動人,孤寂中蘊藏著彼此牽掛的幸福與希望。愁而不悲,思而不傷。
蘭舟一葉,清冷寂寞,載著已為人婦的李清照無盡的相思與期盼。有情人兩相牽掛,雖有愁緒于眉間心上,但又何嘗不是幸福的憂愁呢?
蓬舟寄夢家國哀
1127 年靖康之變,北宋淪陷,李清照南逃。1129 年趙明誠病逝。李清照孑然一身,懷著國破家亡之痛繼續(xù)逃亡。其間輾轉折磨,孤寂悲涼,難以言說。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這首《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是李清照記夢之作。夢境中星河流轉、千帆舞動,恰似李清照顛沛流離經歷的投射。夢里殷切關懷的天帝與現實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嗟”字,傳遞出李清照對日暮途遠、孤苦無依處境的嘆息;一個“謾”字,傾吐了對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家國不幸的怨嗟和感慨。大風起,大鵬乘風高飛,李清照希望大風將自己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這是借典故寄托自己對現實的厭棄,對沒有戰(zhàn)亂、離散、悲傷的美好境地的向往。這首詞是李清照唯一豪放之作,在豪放與浪漫之中卻是對現實深沉的無奈與憂愁。而這愁再不是相思閑愁,而是深重的家國哀愁。
蓬舟一葉,顛簸飄搖,載著李清照美好的祈愿。風起九萬里,駛向的是夢中的光明與美好,留下的卻是現實的孤寂與悲涼。
從少女時的無憂無慮,到婚后的相思繾綣,再到暮年的漂泊孤苦,“舟”寄托著李清照的個人情思與家國情懷。小舟一葉,駛過一生,日漸沉重,而詩詞的湖面上卻漾起不息的波瀾。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第一三四中學)
群文鏈接
仔細閱讀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秋千》《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體會她的情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