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奇文 袁國銘 劉 琦
(1.西華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四川南充 637009)(2.西華師范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 四川南充 637009)
水性聚氨酯(WPU)的出現(xiàn)緩解了傳統(tǒng)溶劑型聚氨酯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但普通WPU在耐水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可通過改性來改善[1]。通過多羥基蓖麻油與異氰酸酯反應可形成交聯(lián)結構,賦予WPU膠膜優(yōu)良的力學性能和耐水性能[2]。環(huán)氧大豆油(ESO)也是一種廉價豐富可再生的原料,可結合到聚氨酯中。目前,研究者主要通過先將環(huán)氧基開環(huán)制備得到環(huán)氧大豆油基多元醇[3],再與NCO基團反應的兩步法制備WPU,而直接利用蓖麻油和ESO共同改性制備WPU的方法還鮮有報道。
本研究以蓖麻油和ESO作為共同改性劑,合成一系列WPU樹脂,探討了植物油種類、乙二胺添加量和植物油加入時間對改性WPU樹脂性能的影響。
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蓖麻油(f=2.7)、環(huán)氧大豆油(ESO,E=0.375 mol/100 g)、聚四氫呋喃二醇(PTMG,Mn= 1 000)、2,2-二羥甲基丙酸(DMPA)、二月桂酸二丁基錫(DBTDL)、乙二胺(EDA)、三乙胺(TEA)、丙酮,上海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除蓖麻油和 ESO為化學純外,其余均為分析純。
依次將50 mmol IPDI、16 mmol PTMG和12 mmol DMPA加入到四頸燒瓶中,加入少量丙酮和催化劑DBTDL,反應瓶置于90℃油浴鍋中加熱并攪拌,添加蓖麻油和ESO,預聚反應總時長4 h;降溫至45℃,加入定量TEA中和反應30 min;再緩慢滴入100 mL EDA水溶液,乳化的同時后擴鏈1 h,得到固含量25%左右的WPU乳液。
默認情況為植物油與其他原料一起加入,EDA用量4 mmol。將未改性(不加植物油)、蓖麻油改性(20 mmol,以羥基計)、ESO 改性(20 mmol,以環(huán)氧基計)以及蓖麻油和ESO(各10 mmol)雙重改性制得WPU編號為WPU-1-1至WPU-1-4;不同EDA添加量(0、2、4和8 mmol)的雙重改性 WPU編號為WPU-2-1至WPU-2-4;植物油不同加入時間(0、40、80和 120 min,其中“40 min”表示 IPDI、PTMG 和DMPA反應40 min后加入植物油,其余類推)的雙重改性WPU編號為WPU-3-1至WPU-3-4。
將WPU乳液靜置無泡后,稱取一定量乳液于平板模具,室溫25℃下放置48 h晾干,再用真空烘箱60℃干燥24 h即得到WPU薄膜。
乳液黏度采用美國Brookfield公司的DV-C型數(shù)顯黏度計測定。乳液狀態(tài)、顏色、透明度采用觀察法。乳液穩(wěn)定性采用在3 000 r/min下離心15 min的方法測試,觀察有無固體沉淀。采用美國尼高力公司的670型傅里葉紅外光譜(FT-IR)儀以衰減全反射法(ATR)測 WPU膜的紅外光譜。用德國Bruker公司的DRX-400型核磁共振波譜(NMR)儀測WPU膜的1H-NMR譜,溶劑CDCl3。熱重分析采用德國耐馳公司的STA449F3型熱重分析儀測試,升溫速率20℃/min,氬氣氣氛。拉伸強度和斷裂伸長率采用美特斯工業(yè)系統(tǒng)(中國)有限公司的MTSE43.504型萬能材料試驗機,按GB/T 528—2009測試。
耐水及耐酸堿性測試:將干燥的WPU膜分別在蒸餾水、質(zhì)量分數(shù)5%的鹽酸(HCl)水溶液和質(zhì)量分數(shù)5%的氫氧化鈉(NaOH)水溶液中浸泡24 h。測量樣品浸泡前后質(zhì)量,計算其增重率。
將WPU膜在室溫下用甲苯浸泡48 h,然后60℃下干燥72 h,測量處理前后薄膜的質(zhì)量m0和m1,計算其凝膠率=m1/m0×100%。
WPU乳液性能及膠膜凝膠率見表1。
表1 WPU乳液性能及膠膜凝膠率
由表1可知,WPU-1系列中,蓖麻油單獨改性時乳化困難,乳液黏度過大且儲存不穩(wěn)定;ESO單獨改性時易于乳化,乳液黏度適中,儲存性能良好。如果不考慮植物油的疏水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蓖麻油與異氰酸酯反應較ESO與羧基的反應快且乳化前預聚體的支化程度較高所致。當蓖麻油和ESO雙重改性時,乳化前的預聚體整體支化程度適中,乳化容易,乳液黏度適中且儲存性能良好。
對于 WPU-2系列,當 EDA含量增加,改性WPU乳液黏度增大,外觀由淡藍色向乳白色轉變。這是因為EDA擴鏈比水快,造成聚氨酯分子量增加,WPU乳液粒徑增加。
WPU-3系列,如果植物油加入較早,可能因為部分IPDI直接與蓖麻油反應,導致乳化前預聚體整體支化程度不高,乳化容易;如果推遲植物油加入時間,有利于PMTG、IPDI和DMPA預聚反應,植物油與PMTG-IPDI-DMPA預聚體反應,鏈段規(guī)整性和支化程度都有所增加,乳液由淡藍色向乳白色轉變。
圖1為植物油改性前后WPU膜的FT-IR譜圖。
圖1 WPU膜的紅外光譜
由圖1可知,理論上位于3 430 cm-1的—OH吸收峰、位于2 275 cm-1的—NCO吸收峰,在4個樣品的紅外曲線中均未出現(xiàn),而1 542、3 330 cm-1處有N—H吸收峰出現(xiàn),表明反應體系中—NCO和—OH全部反應,生成了氨基甲酸酯結構[4]。與曲線a相比,曲線b、d中858 cm-1的=C—H彎曲振動峰是蓖麻油中碳碳雙鍵造成的[2]。曲線c、d中,829 cm-1附近的環(huán)氧基特征峰消失,說明環(huán)氧基也參與反應,ESO成功接入到WPU中[5]。
利用1H-NMR證實產(chǎn)物結構,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WPU膜的核磁共振氫譜
圖2中位于7.28 ppm的強峰來源于CDCl3,同時在7.02和7.54 ppm處的對稱峰說明生成了氨基甲酸酯結構。圖中b、d在5.36、5.37和5.38 ppm處的三重峰是蓖麻油單體中C=C雙鍵造成的。圖中c、d位于2.90~3.20 ppm的環(huán)氧基特征峰消失,表明ESO參與反應,結合到WPU中[6]。結合FT-IR和1H-NMR結果,表明本實驗成功制備了蓖麻油和ESO雙重改性WPU。
圖3和圖4分別是植物油改性前后WPU-1系列膜的TGA和熱失重微分(DTG)曲線。
圖3 WPU-1系列膜的TGA曲線
圖4 WPU-1系列膜的DTG曲線
結合圖3和圖4可知,WPU膜的分解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0~350℃,主要是WPU膜分子中的氨基甲酸酯基和脲基分解。第二階段350~460℃,主要是PTMG、植物油分解,以及第一階段的分解產(chǎn)物進一步分解。
由TGA得到植物油改性前后的WPU-1系列樣品膜的5%、10%和50%失重溫度見表2。
表2 WPU膜各階段失重溫度
由表2可知,改性后得到的WPU膜初始分解溫度(T5%)比未改性WPU顯著提升,這主要是由于蓖麻油的引入增加了樹脂的支化度,同時引入的環(huán)氧大豆油也提升了WPU樹脂的耐熱性能[7]。3種油改性WPU膜的T50%也分別比未改性提升了21.2、27.7和25.5℃。這是因為第二階段的質(zhì)量損失主要是聚氨酯軟段分解造成的,而植物油改性的WPU分子軟段部分引入蓖麻油和ESO導致軟段含量增加和交聯(lián)度增加,兩者共同作用提高了WPU膜的耐熱性。
3個系列WPU膜的拉伸性能見圖5。
圖5 3個系列WPU膜的力學性能
由圖5可知,WPU-1-1至WPU-1-4的膠膜伸長率從332%分別降至154%、269%和280%,拉伸強度從10.0 MPa分別升至19.5、13.4和17.1 MPa。這是因為蓖麻油單獨改性時,WPU分子交聯(lián)度相對較大,伸長率最低;而ESO單獨改性時交聯(lián)度較小,拉伸強度提升不大;當蓖麻油和ESO雙重改性時,WPU分子交聯(lián)度適中,膜的拉伸強度和伸長率都較高。
從圖5還可以看出,WPU-2系列隨著EDA添加量增加,WPU膜的伸長率從361%降至219%,拉伸強度從7.93 MPa上升至18.36 MPa,這是由于EDA擴鏈比乳化同時水擴鏈生成了更多能形成較強氫鍵的脲基。從WPU-3系列看,推遲植物油加入時間,WPU膜伸長率整體上升,拉伸強度先上升后下降。這是因為推遲加入植物油,有利于PMTG、IPDI和DMPA預聚反應,植物油再與PMTG-IPDIDMPA預聚體反應,比一起反應可以得到更合適的分子鏈,如果推遲時間太長(WPU-3-4),可能植物油沒有反應完全,拉伸強度稍有下降。
WPU膜耐水性和耐酸堿性測試結果見圖6。
圖6 WPU膜的耐水及耐酸堿性能
從圖6可知,蓖麻油和ESO雙重改性且植物油與PTMG、IPDI和DMPA同時加入得到的WPU-1-4膜在上述3種液體介質(zhì)中的增重率最小,說明其耐水性和耐酸堿性最佳。這是因為分子網(wǎng)絡交聯(lián)密度的增加,阻礙了水分子的滲透。隨著EDA含量的增加,可能因為氫鍵增多,膜的致密性增加,其耐水性能和耐酸堿性能提升,但WPU-2-4膜耐水性突然變差。此外,推遲植物油的加入時間,WPU膜的耐水性能和耐酸堿性能先降低后增高,不如先加入的。
蓖麻油和ESO雙重改性WPU膜的耐熱性、耐水和耐酸堿性能及力學性能優(yōu)于未改性或單一植物油改性的WPU膜。推遲植物油的引入時間可提升改性WPU樹脂的整體力學性能,但WPU膜的耐水性能和耐酸堿性能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