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林霞,徐 芳,姚李香,闞雪梅,陳智勤
(1.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醫(yī)院產(chǎn)科,云南 德宏 678400 ;2.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生殖中心,上海 200125)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州)位于我國云南省西南部,與緬甸接壤,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該地區(qū)世居傣族、景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少數(shù)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滯后,新生兒異常的檢出率低于內(nèi)地地區(qū)。耳聾是一種常見的出生缺陷。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最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全世界的聽力障礙者約有3.6 億例,約占世界人口總數(shù)的5%。先天性耳聾的發(fā)病率較高,全球每年新增的先天性耳聾兒約有3 萬例。在這些先天性耳聾兒中,由基因缺陷造成耳聾的患兒約占60%。綜合征性耳聾是一類復雜的先天性耳聾,其遺傳模式主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連鎖遺傳和線粒體遺傳[1-2]。為降低德宏地區(qū)先天性耳聾兒的出生率,本文選擇該地區(qū)的5485 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耳聾基因芯片技術對其所攜帶的常見耳聾突變基因進行檢測與篩查,并作出風險分析。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1 月至2021 年4月在云南省德宏州人民醫(yī)院進行常規(guī)產(chǎn)檢的5485例孕婦。其納入標準是:無耳聾家族史;處于妊娠早期;其本人及其家屬對耳聾相關基因檢測的知識均已了解,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這些孕婦的年齡為18 ~45 歲。
采集5485 例孕婦的外周靜脈血5 mL,將血液標本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送檢至第三方檢測機構“北京優(yōu)迅醫(y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完成二代測序工作。檢測方法為高通量測序法,檢測儀器為基因測序儀BioelectronSeq 4000(由東莞博奧木華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共檢測18 個基因的95 個位點。18 個基因分別是GJB2 基因、SLC26A4 基因、GJB3 基因、MTRNR1 基因、MT-CO1 基因、MT-TL1 基因、MTTS1 基因、MT-TH 基因、DSPP 基因、ADGRV1基 因、DFNA5 基 因、TMC1 基 因、MYO7A 基因、TECTA 基 因、DIABLO 基 因、COCH 基 因、MYO15A 基因、PRPS1 基因。DNA 的提取方法是:采用MagPure Tissue/Blood DNA LQ kit(Cat.no.D6312-01,D6312-02,Magen) 系 統(tǒng) 對DNA進行提取,用多重PCR 技術以引物和多重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緩沖試劑對18 個基因的95 個已知致病位點進行擴增,同時連接測序接頭,一次性完成文庫構建。
受檢者咨詢→知情同意→樣本采集→樣本寄送→樣本接收與信息錄入→DNA 提取→實驗檢測→數(shù)據(jù)分析→報告解讀→出具報告→遺傳咨詢
通過進行耳聾基因檢測,可明確孕婦是否攜帶有耳聾基因。若孕婦攜帶有耳聾基因,需根據(jù)其耳聾基因的類型決定是否對其配偶進行耳聾基因篩查。若對其配偶進行耳聾基因篩查的結果為(-),則不需要對其進行干預;若對其配偶進行耳聾基因篩查的結果為(+),則其新生兒有存在先天性耳聾的可能,需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包括產(chǎn)前診斷、羊水穿刺、新生兒采血驗證、遺傳咨詢等)。
觀察對5485 例孕婦進行耳聾基因檢測的結果。
對本研究中5485 例孕婦進行耳聾基因檢測的結果顯示,其中有232 例孕婦攜帶有耳聾突變基因,其耳聾突變基因的總攜帶率為4.23%。在232 例攜帶有耳聾突變基因的孕婦中,有183 例孕婦為單基因雜合突變攜帶者,有49 例孕婦為復合雜合或均質突變基因攜帶者。在183 例單基因雜合突變攜帶者中,GJB2 基因攜帶者占1.422%、GJB3 基因攜帶者占0.018%、MT-CO1 基因攜帶者占0.492%、MT-RNR1 基因攜帶者占0.328%、MT-TL1 基因攜帶者占0.073%、SLC26A4 基因攜帶者占1.896%。在232 例攜帶有耳聾突變基因的孕婦中,存在c.235delC 位點突變的孕婦最多,有54 例(占0.985%),為攜帶最多的雜合突變;其次為存在m.7444G >A 位點突變的孕婦,有26例(占0.474%),均為均質(純合)突變;SLC26A4基因中IVS16-6G >A(雜合)及c.2168A >G(雜合)位點突變的孕婦有48 例(占0.875%),為攜帶較多的雜合突變。本研究中孕婦攜帶耳聾突變基因的情況詳見表1,其先天性耳聾基因檢測位點詳見表2。
表1 孕婦攜帶耳聾突變基因的情況
耳聾是人類最常見的感覺神經(jīng)缺陷,也是導致語言交流障礙的致殘性疾病之一。先天性耳聾是我國的第二大出生缺陷。大部分先天性耳聾為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1-2]。對先天性耳聾患兒的病情進行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和早期治療至關重要。本研究的入組對象為妊娠早期的健康孕婦,其年齡為18 ~45 歲。本研究結果能夠反映德宏地區(qū)孕婦攜帶耳聾基因的流行病學現(xiàn)狀。GJB2 基因是我國最常見的非綜合征性耳聾致病基因。該基因突變可導致細胞外的K+回流受阻,影響耳蝸毛細胞的電生理活動,進而可引起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3-5]。其中235delC 位點突變是GJB2 基因常見的突變形式[2]。本研究的結果顯示,5485例孕婦GJB2 基因的攜帶率最高,達到1.422%(78/5485),其中c.235delC(雜合)位點突變孕婦最多(有54 例,占0.985%)。這一結果符合相關文獻報道的235delC 位點是我國最常見耳聾突變基因的觀點[6-8]。GJB3 基因是我國科學家夏家輝院士在1998 年克隆的第一個本土基因[8]。GJB3 基因突變可引起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性綜合征型耳聾。c.423delATT(雜合)位點突變被認為與顯性遺傳高頻聽力下降有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SLC26A4 基因中存在多個位點雜合突變的孕婦有104 例,占1.896%(104/5485)。SLC26A4基因又被稱為PDS 基因,是我國第二大致聾基因[9]。SLC26A4 基因的IVS7.2 A >G 突變是引起國人大前庭水管綜合征的熱點突變。SLC26A4 基因突變表現(xiàn)為前庭導水管擴大及感音神經(jīng)性耳聾,這一疾病被稱為Pendred 綜合征。SLC26A4 基因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耳聾4 型伴前庭導水管擴大、Pendred 綜合征的致病基因,其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若受檢者為非耳聾患者,則其很可能是表型正常SLC26A4 基因的攜帶者;若受檢者為耳聾患者,建議其應進行SLC26A4 基因及相關基因的全外顯子基因檢測,同時建議受檢者的配偶及其新生兒進行SLC26A4 基因的全外顯子基因檢測,通過遺傳咨詢及相應的干預避免其子代發(fā)生先天性耳聾。
線粒體DNA12SrRNA 被認為是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致聾密切相關的基因,國內(nèi)常見的突變位點為1555A >G 位點。線粒體上的1555 A >G 位點突變與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所導致的聽力下降密切相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攜帶有線粒體12SrRNA 基因突變的孕婦有49 例,其中1494C >T 突 變 的 孕 婦 有1 例( 為 異 質 突變),1555A >G 突 變 的 孕 婦 有17 例( 其 中有16 例孕婦為均質突變,1 例孕婦為同質突變),7444G >A 突變的孕婦有27 例(其中有26 例孕婦為均質突變,1 例孕婦為異質突變),3243A >G 異質突變的孕婦有4 例。線粒體基因屬于母系遺傳基因,與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損失有關,下一代的線粒體基因來自于母體。究其原因主要是,女性在受精時,精子的細胞核進入卵子,與卵子的細胞核融合,精子中的線粒體會被卵子中的泛素水解酶水解。因此,下一代的線粒體全部來自卵子。臨床上在使用致耳毒性藥物時應慎重,最好在用藥前對女性患者進行線粒體12SrRNA 突變基因檢測[2]。建議12SrRNA 突變基因攜帶者及其所有母系家屬慎用或禁用致耳毒性藥物,并建議受檢者的母系家族成員進行12SrRNA 突變基因檢測。但線粒體基因變異不應作為遺傳性疾病產(chǎn)前診斷的指征。
先天性耳聾是典型的單基因病,遺傳異質性強,由生殖細胞或受精卵的單個基因突變所致,其遺傳模式遵循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目前已明確的致聾基因多達121 個(2019 年8 月22 日更新的數(shù)據(jù))。2012 年我國原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顯示,2008 年~2010 年我國先天性耳聾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99‰、2.15‰和2.19‰,其中50% ~60% 的先天性耳聾患兒是由遺傳因素導致的[10]。在目前的臨床檢測中,常規(guī)檢測的耳聾基因是GJB2 基因、SLC26A4 基因和線粒體12S rRNA 基因(主要是因為這三個耳聾基因的致病性變異在普通人群中的發(fā)生率最高)。若孕婦本人為耳聾患者或有明確的耳聾家族史,建議對其進行全面的聽力診斷及耳聾基因檢測[10]。在對孕婦進行遺傳咨詢時,應盡可能將其基因檢測結果、聽力篩查結果、有無耳聾家族史等情況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以獲得更多信息綜合指導遺傳咨詢。
綜上所述,德宏地區(qū)孕婦耳聾突變基因的攜帶率處于中等水平。采用耳聾基因高通量測序法能篩查出孕婦中的耳聾突變基因攜帶者。對孕婦進行產(chǎn)前耳聾知識宣教、遺傳咨詢、生育指導及耳聾基因篩查,能降低其先天性耳聾兒的出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