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網站5月10日文章,原題:讓兩岸良善力量解快篩之亂臺灣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每日新增已連續(xù)3天超過4萬例,死亡人數增加已勢所難免。臺灣陷入快篩一劑難求、民眾驚慌失措、醫(yī)療量能困窘的境地。更可悲的是,快篩試劑價格高昂且缺貨,民間團體愿意捐獻、大陸方面也表態(tài)愿協助采購,蔡當局卻以政治為理由嚴詞拒絕,困境中的人民誰來悲憐?
從2年前”口罩之亂”,到去年“疫苗之亂”,再到如今“快篩之亂”,蔡政府防疫備戰(zhàn)漫不經心,苦的總是臺灣人民。如果說疫情初期口罩、疫苗緊缺是全球現象,還情有可原,而今在海外快篩劑供應充足甚至價廉物美的情形下,蔡政府卻采取管制手段限制人民的選擇。
毫無疑問,“抗中”心態(tài)作祟攪局,又在快篩爭議中成為關鍵角色。正茹去年蔡政府先直接否決陸制疫苗入臺許可,再政治操作BNT疫苗的大陸代理商背景,極盡拖延之能事,如今占全球快篩劑市場份額最大、價格最低的大陸制快篩劑,也逃不過民進黨意識形態(tài)的有色眼鏡。
“經濟部長”王美花輕佻地說,“便宜的快篩都是中國制”,這與當初綠委造謠BNT疫苗是“深圳代工的瑕疵品”有何區(qū)別?更諷刺的是,“衛(wèi)福部”食藥署隨新聞稿發(fā)布的《產制國為歐盟或中國之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驗試劑項目輸入核準清單》中,一家蘇州廠商制造的快篩試劑赫然在列,形同打臉王的政治性發(fā)言。
疫情特殊情形下,蔡政府為“反中”意識形態(tài)、抑或為某些人的私利,完全無視大量獲西方國家核可且價廉物美的快篩試劑,造成供應短缺,為政治目的而犧牲人民的自由和健康,于心何忍?
值得肯定的是,臺灣陷入“快篩之亂”,國臺辦把兩岸政治沖突放在一邊,表示牽掛島內同胞生命健康,愿提供協助。但陸委會的響應不僅答非所問,還硬扯大陸封城、指責對岸刺激分化。去年疫苗短缺時,陸方很早表態(tài)愿就洽購BNT提供協助,陸委會以“不必假好心”響應,結果呢?搞到天怒人怨,最后還不是委請民間企業(yè)、慈善團體與對岸溝通嗎?難道蔡政府的教訓還不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