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莉
糖尿病是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血糖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紊亂性疾病[1]。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糖尿病病人約4.51億例,65歲及以上老年病人約1.23億例[2],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高達11.6%,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逐年增加[3-4]。習得性無助感是指個體在創(chuàng)傷、挫折和逆境中產生的無能為力或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tài)或行為[5]。糖尿病病人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目前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且隨著病情發(fā)展容易誘發(fā)其他系統(tǒng)并發(fā)癥(眼部、腎臟、皮膚等),血糖控制不理想時,病人容易產生失落、無助和退縮。糖尿病病人在疾病管理、疾病支持、情感負擔、治療途徑等方面產生的一系列負性情緒反應,嚴重影響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行為、血糖控制水平和生存質量[6-7]。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日益嚴重,老年病人成為糖尿病群體的大軍,相關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病人更易產生自暴自棄的負性情緒[8]。本研究通過調查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提出合理護理措施緩解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提供指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5月我院內分泌科432例老年糖尿病病人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臨床確診為糖尿??;③確診時間≥1年;④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能理解問卷選項;⑤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問卷調查。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或惡性腫瘤;溝通能力障礙。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問卷 自行設計,包括病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時間、婚姻狀況、職業(yè)狀態(tài)、家庭人均月收入、住院費用支付方式、主要照顧者。
1.2.2 習得性無助感量表(Learned Helplessness Scale,LHS) 由武曉艷等[9]編制,包括絕望感(5個條目)和無助感(13個條目)2個維度,共18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完全符合”至“完全不符合”分別計1~5分,總分為18~90分,得分高低與習得性無助感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參考相關文獻將<54分設為低水平,54~72分設為中等水平,>72分設為高水平[10]。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30。
1.3 調查方法 研究人員在調查前均經過系統(tǒng)培訓,調查前征得病人同意,選擇病人安靜休息時間進行問卷調查。向病人說明調查目的、意義及填寫注意事項,告知病人問卷匿名填寫,病人無法理解問卷時可及時給予解答,但不能使用誘導性語言。問卷填寫完成后,當場回收整理,及時剔除無效問卷(如多選、漏選)。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45份,剔除不合格和無效問卷后,最終有效回收問卷432份,有效回收率為97.08%。
2.1 老年糖尿病病人一般資料 本次共調查老年糖尿病病人432例,年齡60~88(71.23±3.18)歲;男208例,女224例;文化程度為小學168例,中專/高中155例,專科及以上109例;患病時間1~2年96例,3~6年131例,7~10年111例,>10年94例;婚姻狀況:已婚226例,離異18例,喪偶182例,未婚6例;在職74例,退休186例,無業(yè)172例;家庭人均月收入為<3 000元163例,3 000~6 000元167例,>6 000元102例;全自費36例,新農合醫(yī)保181例,職工和居民醫(yī)保215例;主要照顧者為子女231例,為配偶201例。
2.2 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現狀及單因素分析 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總分為(59.01±16.56)分。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時間、職業(yè)狀態(tài)、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是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表1 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續(xù)表)
2.3 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習得性無助感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時間、職業(yè)狀態(tài)、家庭人均月收入、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時間、職業(yè)狀態(tài)、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是影響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的主要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
表3 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1 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現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總分為(59.01±16.56)分,處于中等水平。表明老年糖尿病病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感受到無助和失落感,甚至有病人感受有絕望感。有研究發(fā)現,負性情緒的產生與情緒調節(jié)功能有著密切關系,負性情緒的產生對疾病恢復不利[11]。提示醫(yī)護人員需要重視病人心理上的護理和干預,同時調動社會支持系統(tǒng),讓家屬給予病人更多陪伴,緩解老年病人無助和絕望感。個人應對方式對糖尿病病人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大影響[12],因此醫(yī)護人員應當引導老年糖尿病病人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從而促進疾病康復。
3.2 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影響因素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受多個因素影響。
3.2.1 年齡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是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的影響因素(P<0.05)。隨著年齡的增大,病人耐受力逐漸降低,容易合并多種并發(fā)癥,如低血糖、腎臟損害等,并且更容易存在認知功能障礙[1,13-14]。隨著病人年齡的增長,習得性無助感嚴重程度逐漸增加??赡茉驗殡S著病人年齡的增大,病人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會對病人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病人的無助感逐漸增強[15-16]。因此,護理人員應當給予年齡較大的病人更多的心理護理和關愛。
3.2.2 性別 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是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的影響因素(P<0.05)。不同性別的老年病人,習得性無助感存在明顯差異,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的習得性無助感嚴重,可能原因為女性病人較男性病人更容易產生心理依賴,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容易產生無助感[17]。相關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大,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逐漸增加并超過男性,治療率低于男性;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較男性低,因此更容易產生相關心理問題[18]。因此,女性糖尿病病人更需要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和關懷[19]。
3.2.3 文化程度和職業(yè)狀態(tài) 本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和職業(yè)狀態(tài)是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的影響因素(P<0.05)??赡茉驗檩^高學歷病人多為在職或退休狀態(tài),經濟壓力較小,且能夠通過媒體、書籍和網絡獲取緩解無助感的相關信息,并且疾病管理水平較高。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可通過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讓病人對糖尿病有更深的認識,增加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3.2.4 患病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病時間是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的影響因素(P<0.05)。隨著老年病人糖尿病病程的延長,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常見的遠期并發(fā)癥有視物模糊、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這些并發(fā)癥會明顯增加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無助感。同時病程長的老年病人服藥治療時間更長,長期的服藥但未見疾病好轉,會使病人產生疾病治療不確定感。病人在面臨疾病治療不確定感時更容易產生壓力、焦慮、無助感的心理狀態(tài)[20]。醫(yī)護人員應根據病人患病時間的長短針對性地制定護理措施,根據病人心理狀態(tài)的改變和病人癥狀選擇合適的護理方案。對于病程長的病人更應重視相關并發(fā)癥的預防。
3.2.5 住院費用支付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住院費用支付方式是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的影響因素(P<0.05)。糖尿病病人由于需要長期接受治療,如果出現并發(fā)癥需住院治療,會給病人和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尤其是自費治療病人。有醫(yī)療保險的病人住院期間部分費用可以報銷,經濟壓力相對較小,在很大限度上能夠緩解病人無助感。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病人習得性無助感處于中等水平,受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病時間、職業(yè)狀態(tài)、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等多個因素影響。由于本次調查范圍有限,可能存在其他影響因素,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