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祎辰 王二歡 王繼強 黨艷妮 唐茜琳 常暉 靳鵬博 馬存德
摘要 [目的]優(yōu)化甘松揮發(fā)油的提取工藝。[方法]通過單因素試驗考察粒徑、料液比、浸泡時間和提取時間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選定工藝參數和變化水平。采用Box-Benhnken響應面法,以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為評價指標,建立數學回歸模型。[結果]粒徑527 μm、料液比1∶10.2(g∶mL)、提取時間10.9 h為最佳提取工藝,揮發(fā)油含量為4.12%。[結論]在該條件下甘松揮發(fā)油提取穩(wěn)定、可靠。
關鍵詞 甘松;揮發(fā)油;響應面法;提取工藝;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 R 28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2)08-015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8.04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Process of Volatile Oil from 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YANG Yi-chen 1,2, WANG Er-huan 2, WANG Ji-qiang 2 et al
(1.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Commerce, Xianyang,Shaanxi 712046;2. Shaanxi Bucha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Xi’an,Shaanxi 710075)
Abstract [Objective]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of volatile oil of 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Method]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solid-liquid ratio, soaking time and extraction time on the volatile oil content of 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 and the process parameters and change levels were selected. The Box-Benhnke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mathematical regression model with the volatile oil content of 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Result] 527 μm particle size, 1∶10.2(g∶mL) solid-liquid ratio, and 10.9 h extraction time were the best extraction processe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volatile oil content was 4.12%. [Conclusion]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extraction of volatile oil from 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 was stable and reliable.
Key words 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Volatile oil;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Extraction process;Optimization
甘松為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莖,其味辛、甘,性溫,外用祛濕消腫,內服則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之功效 [1],其既是藏藥,又為我國傳統(tǒng)中藥材。甘松藥用歷史悠久,首載于陳藏器的《本草拾遺》 [2]。李時珍 [3]稱其“產于川西松洲,其味甘”,故而得名甘松,又名甘松香、香松。松洲,即今松潘縣,為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轄縣。揮發(fā)油是辛味中藥最主要的化學成分類型 [4]。甘松藥材中含有大量揮發(fā)性成分,其中以萜類化合物為主,既可藥用,亦作香料。甘松揮發(fā)油具有抗腫瘤、抑菌、抗炎、抗心律失常和保護心肌細胞等作用 [5]。當前對甘松揮發(fā)油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揮發(fā)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抗心律失常機制等,而關于甘松揮發(fā)油提取工藝的報道較少。帕依曼·亥米提等 [6]采用L9(3 4)正交試驗設計對甘松揮發(fā)油提取工藝進行優(yōu)選,結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藝條件為粗粉、加8倍量水、提取6 h。邱國旺等 [7]采用單因素試驗對甘松揮發(fā)油提取的不同因素進行研究,得出最佳工藝為投料量70%、加8倍量水、提取10 h。劉英慧 [8]采用L9(3 4)正交試驗設計優(yōu)選甘松揮發(fā)油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藝條件為加水量為10倍量、提取時間10 h、不浸泡。基于上述研究結果,該研究以甘松藥材為原料,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2024揮發(fā)油測定法(甲法)提取其揮發(fā)油組分,通過單因素試驗考察提取工藝參數,利用響應面設計法對甘松揮發(fā)油的最佳提取工藝進行優(yōu)化,以期為甘松藥材揮發(fā)油的提取提供數據支持,也為甘松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甘松藥材為步長制藥甘肅藥源基地移栽品(種源來自四川紅原縣),經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馬存德主任藥師鑒定為敗醬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1.2 試劑與儀器
98-I-C數顯控溫電熱套(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高速多功能粉碎機(上海市天祺盛世科技有限公司);5、10、24、35、100目標準檢驗篩(紹興市上虞華豐五金儀器有限公司);娃哈哈飲用純凈水。
1.3 方法
1.3.1 甘松揮發(fā)油提取。
參照《中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2024揮發(fā)油測定法(甲法)測定甘松揮發(fā)油含量,并計算供試品的揮發(fā)油含量:
揮發(fā)油含量=甘松揮發(fā)油體積(mL)甘松藥材粉末量(g)×100%
1.3.2 工藝參數的篩選及優(yōu)化。
以揮發(fā)油提取率為評價指標,采用單因素試驗,分別考察粒徑、料液比(g∶mL)、浸泡時間和提取時間4個因素(表1)對甘松揮發(fā)油提取工藝的影響。根據單因素試驗結果,選定考察因素及其變化水平,采用Design Expert 11軟件中的Box-Benhnken響應面設計方法,設計試驗方案。以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為評價指標,建立數學回歸模型,對現(xiàn)行的甘松揮發(fā)油提取工藝進行優(yōu)化。
1.3.3 驗證試驗。
驗證試驗為確定該工藝的優(yōu)劣和穩(wěn)定性,考慮到試驗誤差和實際生產,在上述試驗的基礎上,按篩選的最佳提取工藝條件進行重復驗證試驗3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單因素試驗篩選影響因素與水平
2.1.1 粒徑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
分別稱定不同粒徑的甘松樣品26.25 g,控制揮發(fā)油提取條件為料液比1∶8(g∶mL)、浸泡時間0 h、提取時間6 h,考察粒徑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結果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粒徑的減小,甘松揮發(fā)油含量先急劇增加后緩慢下降,在粒徑為500 μm時,甘松揮發(fā)油含量最高,為4.41%。
2.1.2 料液比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
控制甘松揮發(fā)油提取條件為粒徑500 μm、浸泡時間0 h、提取時間6 h,同時固定加水量為210 mL,依次稱定相應的甘松樣品適量,考察料液比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結果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料液比的降低,甘松揮發(fā)油含量大體呈現(xiàn)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料液比為1∶10時,甘松揮發(fā)油含量最高,為4.23%。
2.1.3 浸泡時間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
分別稱定過35目篩的甘松樣品21.00 g(粒徑500 μm),控制甘松揮發(fā)油提取條件為料液比1∶10、提取時間6 h,考察浸泡時間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結果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浸泡時間的延長,甘松揮發(fā)油含量變化不大,在浸泡時間8 h時,甘松揮發(fā)油含量最高,為4.44%,較浸泡時間0 h時提高1.60%。
2.1.4 提取時間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
分別稱定過35目篩的甘松樣品21.00 g(粒徑500 μm),控制甘松揮發(fā)油提取條件為料液比1∶10、浸泡時間0 h,考察提取時間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結果見圖4。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提取時間的延長,甘松揮發(fā)油含量呈現(xiàn)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提取時間為10 h時,甘松揮發(fā)油含量最高,為4.41%。
2.2 響應面法優(yōu)化揮發(fā)油提取工藝
基于甘松揮發(fā)油提取的單因素試驗結果,結合實際生產條件與成本,篩選出粒徑(X1)、液料比(X2)和提取時間(X3)3個因素,采用Box-Benhnken響應面設計3因素3水平試驗方案,共15組試驗點,以綜合考慮甘松揮發(fā)油提取過程中的工藝參數。試驗因素與水平見表2,試驗設計與結果見表3。
采用Design Expert 11軟件對表3中的數據進行二次多元回歸擬合,得到揮發(fā)油含量(Y)與粒徑(X1)、料液比(X2)、提取時間(X3)之間的回歸方程Y=4.09+0.110 0X1+0.131 2X2+0.088 7X3-0.127 5X1X2+0.017 5X1X3+0.025 0X2X3-0.657 5X1 2-0.585 0X2 2-0.100 0X3 2。由方程可知,各因素對甘松揮發(fā)油含量的影響大小排序為X2>X1>X3,即料液比>粒徑>提取時間。對上述回歸模型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該模型P=0.000 5<0.01,說明該響應面回歸模型極顯著,且模型失擬項P=0.235 1>0.05不顯著,說明方程對試驗擬合較好。模型中X1、X2、X3、X1X2、X1 2、X2 2項具有顯著性,表明各個自變量與因變量的線性關系較為明顯,對各因素繪制曲面圖和等高線圖,更能直觀地反映各因素對響應值的影響以及最優(yōu)條件下各因素的取值結果,詳見圖4。
根據Box-Benhnken響應面優(yōu)化設計試驗結果和擬合的回歸方程,采用Design Expert 11軟件擬合后得到最優(yōu)揮發(fā)油提取工藝參數為粒徑527 μm、料液比為1∶10.2、提取時間10.9 h,在此條件下得到的揮發(fā)油含量為4.12%。
2.3 工藝驗證
為驗證響應面法所得結果的可靠性,確定該工藝的優(yōu)劣和穩(wěn)定性,同時考慮到試驗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精密稱定甘松樣品26.25 g,重復3次。選擇揮發(fā)油提取工藝參數為粒徑500 μm、料液比1∶10、提取時間10 h。分別計算揮發(fā)油含量,平均值為3.95%(RSD=2.98%,n=3)。
3 結論與討論
近年來,關于甘松藥材揮發(fā)油含量的測定及成分分析等方向的文獻報道不多,但對于揮發(fā)油含量的表達方式不統(tǒng)一。例如揮發(fā)油得率、揮發(fā)油收率 [9]、揮發(fā)油體積分數 [10]、收油率及百分含量,其實際計算方式均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2024揮發(fā)油測定法中的揮發(fā)油含量相同?!吨袊幍洹访鞔_指出,揮發(fā)油含量是揮發(fā)油量與供試藥材質量的比值(mL∶g),甘松的揮發(fā)油含量不得少于2.0%(mL∶g),而該研究中測試的甘松樣品所含揮發(fā)油高于藥典標準??紤]到此次研究所用的甘松樣品為移栽品,故生長年限高于野生品。揮發(fā)油為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隨著生長年限的延長,次生代謝產物含量的積累亦會增加。張宇霞等 [10]通過對不同批次的栽培、野生及市售甘松藥材的揮發(fā)油含量進行對比測定,結果顯示各批次甘松揮發(fā)油的體積分數為2.0%~5.2%,并且栽培品的揮發(fā)油含量明顯高于野生及市售品。余海清等 [11]通過對四川甘孜州不同產地甘松藥材的揮發(fā)油進行含量測定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產地甘松揮發(fā)油含量存在差異,并且與產地氣候環(huán)境、藥材生長年限等因素有關。這均與該研究結果保持一致。
甘松是唯一被現(xiàn)行版《中國藥典》收錄的敗醬科植物,多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區(qū)如甘南、阿壩及果洛等州。甘松藥材的市場供給完全來源于野生資源,隨著野生甘松的不斷采挖,導致藥材價格逐年上漲。雖然《中國藥典》中規(guī)定甘松的入藥部位為根及根莖,但市面上流通的甘松藥材往往以全草形式流通。當地政府亦通過監(jiān)督手段,對甘松藥材的采挖及分布的草場進行保護,以期實現(xiàn)甘松野生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但通過在甘南、阿壩和果洛等州的實地調查,甘松野生資源的恢復情況及資源現(xiàn)狀仍不容樂觀。
當前,由于《中國藥典》中對甘松藥材的生長年限沒有規(guī)定,亦未實行有效的甘松藥材規(guī)格等級標準,從而導致牧民采挖甘松完全按照市場行情進行;另一方面,甘松作為芳香類藥材,常被作為揮發(fā)油的提取材料,而甘松藥材提取后的藥渣及廢棄物卻未能再進行有效的利用,這無疑是對資源的極大破壞和浪費。因此,該研究參照《中國藥典》提取甘松揮發(fā)油,通過單因素試驗考察提取工藝參數,利用響應面設計法對甘松揮發(fā)油的最佳提取工藝進行優(yōu)化,規(guī)范甘松揮發(fā)油提取的技術路線,以期為甘松藥材揮發(fā)油的提取提供數據支持,也為甘松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 一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20:87-88.
[2] 陳藏器.本草拾遺[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5-96.
[3] 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373.
[4] 姚俊宏,蔣秋冬,陳軍,等.21種辛味中藥揮發(fā)油透皮促滲效果的藥性規(guī)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1):1-7.
[5] 南笑珂,張魯,羅琳,等.中藥甘松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8,20(10):1312-1318.
[6] 帕依曼·亥米提,古麗斯坦·阿吾提.正交實驗法優(yōu)選甘松揮發(fā)油提取工藝[J].新疆中醫(yī)藥,2007,25(5):7-8.
[7] 邱國旺,王超,蔡良.甘松揮發(fā)油提取及包合工藝研究[J].廣東化工,2017,44(20):59-60.
[8] 劉英慧.甘松質量標準及揮發(fā)油提取包合工藝的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37-39.
[9] 邱琴,劉廷禮,崔兆杰,等.甘松揮發(fā)油的提取及其化學成分剖析[J].山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4(2):192-197.
[10] 張宇霞,馬世震,馮海生.不同產地甘松揮發(fā)油及浸出物的含量測定[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5,26(2):318-319.
[11] 余海清,彭克忠,何超群,等.四川甘孜州不同產地甘松藥材的揮發(fā)油成分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9,47(20):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