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高宇,王永志,閆 軻
(1.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 飛機飛行試驗技術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89;2.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 測試技術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89)
對可靠性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其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已經較為成熟。到目前為止,比較成熟的分析方法包括:Monte Carlo法、響應面法、一次二階距法等,同時學者們?yōu)榱诉M一步提高計算精度和效率還提出了各種代理模型。尤其是Monte Carlo法憑借較強的工程適應性,大量運用于工程中復雜結構、機構的可靠性分析。同時,科研人員對于運動機構的可靠性分析也開展了很多研究,特別是基于動力學仿真的可靠度分析。Cheng等[1]以多軸機床為研究對象,基于Monte Carlo數(shù)值仿真分析了其運動精度可靠性,并計算了幾何誤差對可靠度的影響;Borgonovo等[2]論證了靈敏度分析在可靠性分析模型建立和結果評價中的重要性,并總結了近年來靈敏度分析方法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呂震宙[3]在《結構機構可靠性及可靠性靈敏度分析》中詳細歸納了結構機構可靠性的理論及其計算方法;趙曉博等[4]基于Archard粘著磨損理論建立了艙門收放機構的運動精度可靠性分析模型,研究了磨損間隙對飛機艙門觸發(fā)位置定位精度的影響。隨著仿真技術的發(fā)展,仿真平臺如Adams、Recurdyn等在機構可靠性研究方面運用越來越廣泛。馮志杰等[5]綜合MATLAB、Adams、AMESim平臺建立飛機起落架機電液一體化仿真分析平臺,對其運動精度可靠性進行分析。
直升機傳動軸支座-搖臂機構如圖1所示,該機構為硬式機械液壓助力操縱系統(tǒng),工作原理為:尾操縱拉桿支座在傳動軸下方采用螺釘固定在尾梁上,拉桿通過從支座上水平伸出的搖臂實現(xiàn)連接。駕駛員通過踩踏腳蹬實現(xiàn)尾槳變距操縱時,拉桿順著尾傳動軸方向做近似直線往復運動,搖臂以支座為軸左右旋轉、擺動。該機構在直升機操縱過程中承擔重要的運動功能。
圖1 支座-搖臂機構示意圖
本文主要研究機構的運動功能可靠性,即運動機構運動是否到位和準確,能否實現(xiàn)正常的運動功能。支座-搖臂機構運動功能失效模式歸類為搖臂到位時間失效和支座軸-套接觸力失效。支座-搖臂機構到位時間失效即搖臂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擺動至指定的角度,與其他設備或部件形成干涉,影響系統(tǒng)運動功能的實現(xiàn)。支座軸-套筒接觸力失效即由于支座軸和套筒間接觸力過大導致支座軸發(fā)生破壞和斷裂等強度失效,影響整個系統(tǒng)運動功能的實現(xiàn)。支座-搖臂機構在運動過程中既要保證搖臂在規(guī)定的時間到達指定位置,同時也要確保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在合理范圍內不致支座軸發(fā)生強度失效。
經過機構故障模式分析,支座-搖臂機構的性能指標為搖臂到位時間以及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大小。兩種失效模式下的指標相互串聯(lián),因此支座-搖臂機構運動功能可靠度為
式中,RT為搖臂到位時間可靠度;RF為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可靠度。
(1)為了使機構可靠、安全地完成運動功能,搖臂擺動特定角度所需時間要滿足要求,時間過長時影響其他機械動作的執(zhí)行和操縱桿系操縱功能的實現(xiàn),因此搖臂到位時間可靠性計算的功能函數(shù)為
式中,ΔT為展開時間的允許值,本文中根據(jù)實際情況設置為35 ms;T為搖臂實際到位時間時間;x1,x2,…,xn為影響搖臂到位時間的隨機變量。
若g<0即認為搖臂到位時間時間失效,因此搖臂到位時間失效概率Pf為:
則搖臂到位時間可靠度為:
(2)支座-搖臂機構在運動過程中,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如果超過一定許用值,往往會導致支座軸發(fā)生破壞甚至斷裂影響機構正常運動功能的實現(xiàn),因此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可靠性計算的功能函數(shù)為:
式中,ΔF為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允許值,本文中根據(jù)實際情況設置為1 500 N;F為實際接觸力大小。
若G<0即認為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失效,因此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失效概率Pf為:
則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可靠度為:
將直升機傳動軸支座-搖臂機構模型導入動力學仿真軟件Msc.Adams中,根據(jù)實際情況在不同部件之間添加相應的運動副和接觸。在搖臂孔中心處添加驅動力,驅動力方向沿拉桿軸向運動方向,使搖臂與套筒繞支座上端軸轉動,如圖2所示。
圖2 添加驅動力
根據(jù)文獻[6]中提供數(shù)據(jù),拉桿拉力約為20 N,故將驅動力峰值設置為20 N,通過STEP函數(shù)擬合驅動力曲線。驅動力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驅動力曲線
考慮驅動力載荷、動摩擦系數(shù)、靜摩擦系數(shù)和支座軸-套筒間運動副間隙等參數(shù)的隨機性,將會直接影響支座軸與套筒處的接觸力,將驅動力、動摩擦系數(shù)、靜摩擦系數(shù)和運動副間隙設置為隨機輸入變量。驅動力標準值設定為20 N,最小值為18 N,最大值為22 N;動摩擦系數(shù)標準值設定為0.3 N,最小值為0.2 N,最大值為0.4 N;靜摩擦系數(shù)標準值設定為0.5 N,最小值為0.4 N,最大值為0.6 N;支座軸-套筒間間隙標準值設定為0.15 mm,最小值為0 mm,最大值為0.3 mm。
根據(jù)支座-搖臂機構附近設備安裝情況及操縱桿系運動情況,將搖臂擺動角度設為30°,設置時間傳感器,測試搖臂轉動規(guī)定角度到達指定位置的時間。同時測定支座軸-套筒之間接觸力大小。將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搖臂到位時間作為輸出變量,進行256次仿真試驗,提取輸出變量值。
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試驗結果分布如圖4所示,圖中橫坐標為試驗數(shù),縱坐標為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梢钥闯?,接觸力最大值為1 655 N,最小值為521 N,其大小分布隨機性較大,且主要集中在700~1 300 N區(qū)間內。搖臂到位時間試驗結果分布如圖5所示,圖中橫坐標為試驗數(shù),縱坐標為搖臂到位時間??梢钥闯?,搖臂到位時間最大值為34.9 ms,最小值為28.3 ms,其大小分布較為均勻,且主要集中在29~32 ms區(qū)間內。
圖4 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試驗結果
圖5 搖臂到位時間試驗結果
支座-搖臂機構在工作環(huán)境中,影響其可靠性的隨機因素眾多,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支座-搖臂機構自身的幾何尺寸、形狀參數(shù)以及零部件間間隙、摩擦等造成的不確定性,另一類為服役環(huán)境因素如支座-搖臂機構在工作時受到的載荷,如驅動力的影響。故選取隨機輸入變量參數(shù)見表1。
表1 隨機輸入變量參數(shù)
設定支座軸-套筒間間隙值為變量x1,動摩擦系數(shù)值為變量x2,靜摩擦系數(shù)值為x3,驅動力值為x4。設定支座軸-套筒間接觸力值為F,搖臂到位時間為T。對動力學仿真的試驗結果進行擬合,得到多項式表達形式的接觸力F隨輸入變量x1,x2,x3,x4的變化函數(shù)F(x1,x2,x3,x4)表達形式如下:
通過蒙特卡洛法進行大量抽樣,抽樣數(shù)為107次,求解失效概率和可靠度,結果見表2。在考慮支座軸-套筒接觸力失效模式的情況下,機構失效概率為8.05×10-4,可靠度RF為0.999195,且失效概率方差為8.0475×10-9;在考慮搖臂到位時間失效模式的情況下,機構失效概率為3.64×10-4,可靠度RT為0.999636,且失效概率方差為3.6283×10-9。將兩種失效模式下的可靠度代入式(5-7),計算其綜合可靠度R為0.998831,可以看出,失效概率較小,可靠度較高,且方差較小說明Monte Carlo法的失效概率值穩(wěn)定、收斂,計算結果可信。以上分析表明,結構設計較為合理,在當前的設計參數(shù)下能夠滿足其可靠性要求。
表2 失效概率及可靠度計算結果
根據(jù)本節(jié)可靠度計算結果,進行靈敏度分析。對于靈敏度的計算,可以將可靠度計算結果代入式(9)和式(10)中,靈敏度計算結果見表3和表4。從表中可以看出:
表3 各隨機變量的均值靈敏度
表4 各隨機變量的標準差靈敏度
(1)對于失效模式為支座軸-套筒接觸力時,機構失效概率與軸-套筒間間隙的均值、驅動力大小的均值成正相關,與動摩擦系數(shù)、靜摩擦系數(shù)呈負相關。從均值靈敏度系數(shù)的大小來看,對支座軸-套筒接觸力失效概率影響最大的為軸-套筒間間隙。
(2)對于失效模式為搖臂到位時間時,機構失效概率與軸-套筒間間隙的均值、動摩擦系數(shù)的均值成正相關,與靜摩擦系數(shù)、驅動力大小的均值成負相關。從均值靈敏度系數(shù)的大小來看,對搖臂到位時間失效概率影響最大的為軸-套筒間間隙。
(1)在支座軸-套筒接觸力失效和搖臂到位時間失效兩種失效模式下,對失效概率及可靠度影響最大的因素均為軸-套筒間間隙大小,且均與間隙大小的均值成正比。
(2)驅動力大小也會對失效概率及可靠度產生影響,但總體上影響較小。
(3)綜合計算得到兩種失效模式下機構的綜合可靠度為0.998831,可靠性較高。
(4)在可控范圍內,在機構的設計過程和加工、制造過程中要重點關注軸與套筒配合問題,將間隙大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