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麗
“我的孩子什么興趣班都不喜歡,怎么辦?”
“我的孩子什么興趣班都喜歡,應(yīng)該都讓她學(xué)還是我替她選呢?”
這是不同家長反映的兩個問題,表面上看,這兩種情況完全不同。其實,這是同一個原因所致,那就是孩子沒有選擇權(quán),無論是上興趣班,還是體現(xiàn)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數(shù)情況是第一種,家長替孩子選擇了畫畫、舞蹈、書法等興趣班,孩子當然可能不喜歡家長的代選。另一種情況,孩子什么興趣班都喜歡,看起來是喜人的,其實這樣的孩子往往不了解自己的真實喜好,不能作出個人的價值判斷與取舍,追根究底是日常生活中家長代勞做好各項安排的結(jié)果。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需要我們認識到兒童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有權(quán)利選擇的個體。哲學(xué)家、教育家盧梭告訴我們,自然人完全是為他自己而生活的。作家、詩人紀伯倫的散文詩《論孩子》中也寫道:“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聯(lián)合國《兒童權(quán)利公約》明確指出,所有兒童從出生起即是權(quán)利持有者。兒童不僅有權(quán)表達意見,其意見還應(yīng)得到“適當對待”。
猶記得女兒上托班第一天的勇敢表現(xiàn)。當老師說:“豆豆小朋友先自我介紹。”女兒的小手高高舉起:“老師,我們應(yīng)該說請豆豆小朋友作自我介紹?!崩蠋熜廊唤邮?。第二次活動時,老師提出:“現(xiàn)在,我們?nèi)ネ饷嫱媲?。”女兒的小手再次高高舉起:“太陽很大,外面現(xiàn)在很熱,我不想去外面玩?!崩蠋熜薷牧擞媱?,不想去外面的小朋友可在室內(nèi)進行游戲活動。這是女兒個體自我意識的主動表達,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老師在與女兒互動中“適時蹲下”的尊重,這讓我欣慰而感動。
其實,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是一起協(xié)商的伙伴。5歲的她對我說:“媽媽,如果我都像你說的那樣去做,那我就不是我了,我就是你了。”這讓我想到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在《重要書》里寫的,孩子從出生開始探索、學(xué)習(xí)所有的事情,每個年齡階段重要的事都不同,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就是他自己。
適時蹲下,傾聽孩子的表達,尊重孩子的參與和選擇,這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更是一種教育智慧。它不僅是寬容,也是豁達的胸懷,更是教育的從容。蹲下方才看得見孩子與我們不同,反省方才得以進退有度。
“小金魚為什么不動了?”“霸王龍去哪里了?”“我可以活到幾歲?”孩子對于“生死”這個話題,充滿了好奇。而家長總是小心謹慎地避諱這個話題,不愿意過多談?wù)摗R虼?,每當孩子問到關(guān)于死亡的問題時,家長的回答大多是:他睡著了,他去了另一個世界,小孩子不用知道這么多。盡管家長們避之不及,但隨著孩子的成長,死亡必然是無法回避的話題。死亡教育往往和生命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不結(jié)合生命談死亡顯得空虛而缺乏根基。生命教育能幫助孩子從生命科學(xué)的角度認識死亡現(xiàn)象,理解死亡是生命周期上的一個必然環(huán)節(jié),從而樹立科學(xué)、健康的生命觀。那么,在家庭、幼兒園中,我們應(yīng)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本期,我們一起關(guān)注生命教育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