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同元
編者按:安慶市黃梅戲(地方戲曲)研究院作為非遺(黃梅戲)項目保護單位,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戲曲的保護、傳承與理論研究等工作,古戲樓(臺)是戲曲演出的專門場地,從最早出現(xiàn)的“露臺”到金代三面觀的戲臺,至元代,戲臺分前后場已經非常普遍,這是戲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標志。它的出現(xiàn)與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戲曲藝術的興起和演變,是鑒證和研究中國戲曲史、劇場史的一個標本,也是十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挖掘、去調研?!饵S梅戲藝術》作為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的刊物,將陸續(xù)推出關于古戲樓(臺)的介紹,旨在吸引當代年輕人對戲曲的關注,培養(yǎng)他們對戲曲研究方面的興趣。
五河鎮(zhèn)河南村蔣氏支祠(六行堂)萬年臺
蔣氏支祠“六行堂”,位于五河鎮(zhèn)河南村(原茅山鄉(xiāng)小河南上畈)傅家?guī)X腳,坐北朝南向,占地約2000 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首建于清嘉慶年間,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因火災于道光六年(1826)重修,由江西工匠承建。1939 年再遭火災后,又曾予大修。
祠堂萬年臺居大門廳二樓,離地3 米,臺呈“凸”字形,三面向觀眾,臺寬6 米,進深6 米,面積達36 平方米;有雕花木屏隔出前后臺,上、下場門有扇形額匾,上書以“金聲”“玉振”;上下場門后木壁板分別繪有手捧如意、身著紅袍、頭帶相帽的伶官畫像。臺上空高3 米。萬年臺兩側有副臺(供化妝服裝室用)和廂房(供演職員住宿)共四間,共約80 平方米;后臺有1.5 米過道相通兩側。臺兩側建有“看樓”共40 平方米,可供族中頭面人物及眷屬觀戲。臺下天井及中廳各約200 平方米,總體可容觀眾1000 人左右。
戲臺屋上為平脊山頂,兩角飾飛魚;戲臺前額枋、臺檐掛落、立柱、隔扇、欄桿均有雕刻裝飾。天花藻井為八方穹窿式,24 根鵝頸檔攢尖;穹頂繪有太極圖(原為五子圖);檔間繪滿天藍色仙草海水紋,八方邊角繪“八仙”,外圈繪以“八卦”,體現(xiàn)“天圓地方”的樸素世界觀。天花板繪龍鳳花草,海水江牙繪彩圖。戲臺中木屏原繪壽星,手捧壽桃,兩旁偎依幾個小童,寓意“多福多壽”。臺柱曾有戲聯(lián):“托古人提醒今人,借虛事指點家事。”道出萬年臺演戲的社會功能。
當?shù)厥窃牢鞲咔坏暮诵牡貐^(qū)之一,該臺昔為小河南戲曲演出中心,本地的雙河、永樂、河南等幾個高腔班,經?;顒釉谌f年臺,外地徽班(如懷、桐[大四喜班]、[長春班]和潛岳黃梅戲(如[良友班]、[良友堂]、[四喜班]均在此演出過)。
小河南“六行堂”有著驕傲的紅色歷史,1935 年前后,28 紅軍軍長高敬亭、政委何耀榜先后在祠堂駐較長時日,并召開過具歷史意義的“小河南會議”,動員、組織革命武裝斗爭??谷諔?zhàn)爭時期,安徽省第31 處工作團曾于此處做抗敵救國宣傳演出;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此處為劉鄧大軍駐當?shù)剞k事處。隨軍記者、軍旅作家曾克在所著《挺進大別山》書中有專節(jié)描寫;1947 年劉秀山領導的“土改工作隊”亦活動于此,在其所著紀實性小說《在大別山上》也有大量描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內專業(yè)、業(yè)余劇團常來此獻演,岳西縣劇團在此演出過《白蛇傳》《三打白骨精》《破洪州》《女駙馬》《蕎麥記》及現(xiàn)代戲《白毛女》《楊立貝》《紅霞》《怎么談不攏》《送肥記》《魚水情深》《喜相逢》等。
“六行堂”曾為小學駐地(已遷出),戲臺木板結實,保存較好,是現(xiàn)今當?shù)氐摹熬酆咸谩备咔粍∩缁顒踊亍?014 年,日本明治大學教授、東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福滿正博一行3 人,來岳西考察岳西高腔。岳西高腔傳承中心在該臺主辦專場“岳西高腔展演”,福滿一行觀劇、考察后,對岳西高腔城鄉(xiāng)共同聯(lián)手保護傳承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
2015 年,國家水利部老干部處,組織30 余位老干部攝影家到岳西采風、休養(yǎng)。岳西高腔傳承中心安排4 個民間高腔劇社在該臺表演。古腔古韻的岳西高腔與古色古色的萬年臺,風格協(xié)調、珠聯(lián)璧合,令水利部老干部、老專家們贊嘆不已,他們舉起“長槍短炮”在臺前幕后盡情創(chuàng)作,十分盡興,古老的萬年臺還在當今的文化旅游事業(yè)做出獨特的貢獻。蔣氏支祠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已成為紅色旅游景觀之一。
小河南蔣氏支祠外景
小河南蔣氏支祠萬年臺
央視四套“北緯30°遠方的家”拍攝萬年臺
小河南蔣氏支祠萬年臺天花藻井
五河鎮(zhèn)桃李村崔氏支祠萬年臺。
崔氏支祠位于今岳西縣五河鎮(zhèn)政府(原五河區(qū)公所)東南一華里處,占地1200 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據(jù)《崔氏族譜》和崔姓老年人提供資料:該祠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歷時十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落成。由崔余慶總管,仿照小河南“六行堂”的建筑結構形式(稍小一些),由同一班工匠施工(也用了蔣氏支祠的備剩材料),面闊一軸三重帶左右跨院。萬年臺建于祠內前重,面向東北。整個前重居中為大廳,兩側80 多平米的活動空間場地,未建用房。兩側樓梯通二樓,二樓為戲臺區(qū),中為萬年臺,兩側有副臺,備用房共4 間,約80 平米。臺離地2.5 米,呈“凸”字形,突出1 米,三面向觀眾;主臺空高3 米,臺口寬5 米,臺深5 米,面積25 平方米;后臺1.5 米通道,貫通左右副臺;木制天花,藻井凹進,呈大方塊形,原繪有“白虎圖”,四周12 個小方塊繪以“八寶”及花卉圖案;臺正中隔有木屏,繪“紫薇高照”,左右屏門上懸有“陽春”“白雪”扇形小匾。戲臺立柱斜撐雕有“魚化龍”等吉祥物;戲臺立柱、正屏戲聯(lián)為五河知名文士王挹春等作:“調追白雪陽春和,心會高山流水音”“月色平分金玉相,秋聲雜唱太平歌”。屋頂為平脊,角飾飛魚,上額枋不存,油漆剝落,然臺板尚牢,仍可使用。臺前有50 平方米天井,中廳200 余平方米,可容納觀眾800 人左右。
桃李萬年臺戲曲文化遺存豐厚。五河、桃李一帶是岳西高腔的核心傳播地區(qū),當?shù)厝罕妼υ牢鞲咔挥幸环N特殊的執(zhí)著,“閑暇無事,唱唱高腔”是當?shù)孛癖姷摹翱陬^禪”。為了唱高腔,桃李崔氏支祠萬年臺還有一段佳話:
清同治末年冬,桃李的崔氏支祠落成,以建祠總管崔余慶(軍功六品)為首的崔姓人士,請上五河一班能唱高腔的文士,前來為祠內建成的萬年臺“采臺”(即首演)。這班高腔圍鼓唱曲大佬,有名鼓師王達三和剛從湖南永定知縣位上退休的王曰修等人應約前往。在途經祠堂旁的小河石橋時,橋下洗衣的一群婦女驚喜大呼:“上五河唱高腔戲的來了,快去看戲喲!”大佬們一聽說他們是“唱戲的”極為惱怒,即刻折回。崔余慶不知何故罷演,親自登門詢問,才知是橋下洗衣的婦女們口中闖了禍,便趕忙賠禮道歉。王曰修念及與崔余慶有師生之情,才又動身去崔氏支祠,當晚在萬年臺上圍鼓坐唱了《三星賜福》《郭子儀上朝》《九世同居》《點元》《報喜》等高腔吉祥喜曲。
這次“罷唱”風波,反映了戲曲藝人在傳統(tǒng)社會倍受歧視的殘酷歷史:“戲子”被貶為“下九流”,那些職業(yè)藝人(所謂“戲子”)生不準進祠堂拜祖宗,死后不準收入家譜。而“唯有讀書高”的文士們是不屑與“戲子”為伍,也不染指民間戲曲(如黃梅調、采茶調等)。然而在清代,岳西高腔被視為“雅調”,官、民都予尊崇,文士們將唱高腔圍鼓當作高雅文化娛樂,視岳西高腔為自己的領地,稱唱高腔為“唱曲”,從不稱“唱戲”。所以桃李洗衣服婦女們一聲“唱戲的”就惹得文士、大佬們大動肝火。
嗣后,桃李萬年臺既是當?shù)匚搴?、桃李、沙嶺高腔班的活動場所,更是外地來五河巡演的戲班必演之臺。在萬年臺的后臺墻壁、板壁、兩側臺柱留下的戲班“題記”,密密麻麻,相互疊蓋,惜大部損壞模糊難認。當時對尚可辨認并抄錄的有:“清光緒四年[長春班]”(懷寧一帶老徽班);“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王為貞、儲茂佬、王宏元……”(即天堂衙前地區(qū)的[葛大權班])等;清末“[同升班]在此一樂也,老板王金祥、王宏元、儲加才、朱開吉……”(此為岳西來榜地區(qū)黃梅戲班);民國初年“[三元班](1912)(即[儲加和班],岳西湯池地區(qū)黃梅戲班),藝友儲加和、方見田……(不清),《天仙配……”等;“民國十一年(1922)[長春班]《借趙云》……”(懷寧徽班);另一佚名徽班演出“《借趙云》《取西川》《罵閆羅》《雙合印》”等;“[良友堂]五月十五日,二次開演一樂也(岳西來榜地區(qū)早期黃梅戲班,班主汪伯華),頭本《上天臺》《陳氏勸夫》《勸姑》……”等;“崔尊榮拜諸位老先生(崔尊榮,桃李人,高腔、徽調、黃梅戲職業(yè)名伶)”;岳西撞鐘張畈黃梅戲名班[良友班]“民國十五年(1926),[良友班]在此一樂也,四月中,汪伯華書,班主張廷翰”,該班在此大演大紅名聲大振;“民國十六年(1927)九月二十[皖潛同德班]到此一樂也。班主余德禮,劉仿堯、吳漢周、章禮云、劉金魁、程友儒、楊永寬、汪伯華、儲為貴、儲美高、儲宗劉、儲德清”等;“民國二十三年(1934)四月十二日到此一樂也,方利堂、王學升、余學恒、王玉才、王宏劍、儲茂才……(不清)在此……”此即[方立堂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zhàn)時期),有“[合義班]在此一樂也”(此為懷寧郝季球班);還有[四喜班]、[新良友](均為[余德禮班]),藝人為本縣汪治安、胡名高、程志順、王瓊林等。
建國后有岳西縣農村劇團(1949 —1951 由岳西縣民主政府組建)。藝人有余德禮、王瓊林、余學純、汪治安、楊永寬、胡明高、程志順等20 多人。1955 年后有岳西縣峰聲黃梅劇團、岳西縣劇團青年隊,1965 年有岳西縣劇團一隊。該臺是五河地區(qū)演出最多,接待高腔班、徽班、黃梅戲班最多的祠堂萬年臺。此上為1986 年實地調查時的現(xiàn)場記錄與事后考證的綜合資料。
該祠自1950 年代初交由五河區(qū)鐘形小學使用。為改善辦學條件,鐘形小學于1986 年改建,萬年臺也面目全非。數(shù)年后小學搬出,崔姓族人在原址依原祠堂結構再建支祠,于2015 前后竣工,萬年臺有所擴大,形制亦有變更,“凸”形臺變?yōu)槠叫腥g(兩側副臺可供表揚)更適用于當代文化旅游活動。桃李萬年臺歷史悠久,其戲曲文化內涵更為深厚,原祠堂萬年臺條目釋文已入《中國戲曲志·安徽卷》,為研究地方戲曲史留下寶貴資料。
桃李村崔氏支祠
桃李崔氏支祠萬年臺舊貌
桃李崔氏支祠萬年臺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