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超
(宜興市和橋醫(yī)院呼吸內科,江蘇 無錫 214211)
支氣管哮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胸悶、氣促、喘息等,且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fā)作,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均有較大影響,支氣管哮喘嚴重發(fā)作時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支氣管哮喘目前尚無特定、有效的根治方法,只能通過長期堅持服用藥物來緩解和控制病情發(fā)作,且患者需長期關注自己的病情,機體長期處于一種應激狀態(tài),導致其常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病情的恢復,因此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控制哮喘發(fā)作的有效途徑[1]。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患者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危險因素及支氣管哮喘對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以期降低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概率,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宜興市和橋醫(yī)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和120例呼吸道疾病非哮喘患者的臨床資料,分別將其納入哮喘組與非哮喘組。哮喘組患者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層版)》[2]中的診斷標準。哮喘組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且支氣管運動或激發(fā)試驗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秒用力呼氣容積增加絕對值>200 mL者;每秒用力呼氣容積增加量>15%者等。非哮喘組患者診斷標準:參照《呼吸疾病診療指南(第3版)》[3]中的診斷標準。非哮喘組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上述相關診斷標準者;臨床經血常規(guī)、肺功能檢查等確診為呼吸道疾病且非支氣管哮喘者;臨床體征有咳嗽、呼吸困難、發(fā)熱等癥狀者等。排除標準:有認知功能障礙者;有精神類疾病史者;嚴重心、肝、腎等功能異常者;有免疫功能障礙者;臨床基本資料不全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觀察指標 ①影響患者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單因素分析。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糖尿病、吸煙史、肺源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律失常、腦血管疾病、家族史、血清白細胞介素‐4(IL‐4)、干擾素‐γ(IFN‐γ)等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血清指標檢測方法為: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以3 500 r/min轉速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IL‐4、IFN‐γ水平。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獨立危險因素。③心理健康狀況評分。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4]對兩組患者入院時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包括敵對、焦慮、精神病性、抑郁、偏執(zhí)、強迫癥狀、恐怖、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各項總分均為5分,分值越高,說明心理問題越嚴重。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哮喘組中年齡≥ 60歲、有吸煙史、有家族史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非哮喘組,血清IL‐4水平顯著高于非哮喘組,血清IFN‐γ水平顯著低于非哮喘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患者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單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將是否有支氣管哮喘發(fā)作作為因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年齡≥ 60歲、有吸煙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為患者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OR= 3.476、1.914、1.718、11.393、3.245,均P<0.05),見表 2。
表2 影響患者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心理健康狀況評分 哮喘組患者焦慮、抑郁、強迫癥狀、恐怖、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評分均顯著高于非哮喘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患者敵對、精神病性、偏執(zhí)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shù) 敵對 焦慮 精神病性 抑郁 偏執(zhí) 強迫癥狀 恐怖 軀體化 人際關系敏感非哮喘組 120 1.56±0.35 1.46±0.28 1.35±0.21 1.48±0.28 1.37±0.24 1.59±0.31 1.25±0.28 1.42±0.37 1.59±0.40哮喘組 100 1.60±0.37 1.80±0.38 1.36±0.25 2.00±0.33 1.40±0.27 2.00±0.33 1.62±0.36 1.90±0.41 1.94±0.51 t值 0.822 7.628 0.322 12.644 0.872 9.485 8.571 9.121 5.70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支氣管哮喘是由淋巴細胞、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等多種細胞參與的炎癥反應,以肺部可逆性氣流阻塞、氣道高反應性為主要特征。臨床上缺乏根治支氣管哮喘的有效方法,多以藥物控制為主,但受到環(huán)境、個體體質、用藥依從性等因素影響,導致部分患者病情控制不佳,且支氣管哮喘治療不當、長期反復發(fā)作易增加肺源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5‐6]。同時支氣管哮喘患者長期處于疾病狀態(tài),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利于病情恢復[7‐8]。因此,研究影響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危險因素,從而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積極避免哮喘發(fā)作,對于降低哮喘發(fā)作概率和改善患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60歲、有吸煙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為患者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伴隨年齡的增長,患者機體的呼吸系統(tǒng)衰退,導致肺功能降低,更易受到多種炎性細胞的刺激,進而增加了支氣管哮喘發(fā)生的概率,因此≥ 60歲應是支氣管哮喘防治的重點對象,定期對高齡患者進行體檢,及早發(fā)現(xiàn)疾病并進行針對性治療,控制支氣管哮喘的進展[9‐10]。吸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皮質激素的敏感性,煙草中的尼古丁可刺激呼吸道上皮,使得氣道反應性升高,氣道平滑肌收縮,刺激哮喘相關炎性介質釋放,導致機體出現(xiàn)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影響機體的呼吸功能;同時吸煙時煙霧刺激迷走神經使支氣管痙攣,造成通氣障礙,進而使得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概率升高,因此對于有吸煙史的患者,要戒煙或減少吸煙,避免誘發(fā)哮喘發(fā)作[11]。血清IL‐4、IFN‐γ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IL‐4是一種機體細胞受細菌或病毒攻擊后由T細胞產生的促進B細胞增殖的因子,能夠調控機體內的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及肥大細胞等參加免疫調控;而IFN‐γ屬于一種免疫干擾素,其是T淋巴細胞被刺激所產生的一種高效的抗病毒生物活性的物質,其在血清的水平降低,會使機體對于病毒的抵抗能力降低,影響到機體自身的免疫調節(jié)能力。IFN‐γ/IL‐4的比值降低可反映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失衡,其可能是機體中炎性因子大量分泌,使得機體中嗜酸性粒細胞活性增強所致,進一步增加患支氣管哮喘的風險,因此臨床上對于此類患者,可適當給予抗生素進行治療,進而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降低此類患者支氣管哮喘的發(fā)生風險[12‐13]。哮喘具有較為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由位于不同染色體的多對致病基因共同作用所致,且哮喘發(fā)病越早,遺傳傾向越明顯,其后代患病率也明顯比普通人群高,針對此類患者主要以預防發(fā)作為主,除通過日常的飲食、運動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外,還需避免引起哮喘發(fā)作的誘發(fā)因素,如戒煙、遠離從事與粉塵、有害氣體等近距離接觸的職業(yè)等,另外臨床也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是否患有遺傳病、基因缺陷等,進而采取更為有效的預防措施[14]。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行為及認知方式,從而影響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支氣管哮喘可能會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況,且不良的心理狀況可引發(fā)哮喘的發(fā)作,影響哮喘的治療和控制,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5‐16]。本研究對兩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哮喘組患者焦慮、抑郁、強迫癥狀、恐怖、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評分均顯著高于非哮喘組,提示支氣管哮喘發(fā)作對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嚴重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哮喘長期困擾及發(fā)作時的瀕死感、無助感會引起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怖情緒,且疾病本身也可能使患者主動躲避可能的社會交往而導致自卑和人際安全感降低,產生負面心理,當負面情緒進一步進展會使患者自身不愿與人交流,并產生自我懷疑等,進而出現(xiàn)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等外在表現(xiàn)。但本研究中,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評分中敵對、精神病性、偏執(zhí)等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或心理相關評分標準受患者當時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自身性格等因素影響有關,后續(xù)研究中可采取更為客觀的評分表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價。因此針對支氣管哮喘治療時,臨床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至關重要,家庭和社會應給予患者充分的關注和必要的心理輔導,注意患者的情緒問題,如提高患者的自尊、鼓勵患者多進行社會交往,增加社會支持,進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避免對病情造成影響[17‐18]。
綜上,年齡≥ 60歲、有吸煙史、有家族史、血清IL‐4水平偏高、IFN‐γ水平偏低均為患者支氣管哮喘發(fā)作的獨立危險因素,且支氣管哮喘發(fā)作對于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臨床可采取相應措施預防支氣管哮喘發(fā)生,且在支氣管哮喘臨床治療時需重點加強改善患者心理狀況的護理措施。但本研究所選的樣本量少,因此未來需進行擴大樣本量、多中心的深入研究,以驗證本研究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