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龍口市黃城西南約五公里處,龍口市中心的位置,有個村莊—吳家窯,有土地八百余畝,一百四十戶人家,是一個四百多人口的行政村。
咸豐四年(1854)吳氏族譜記載:我吳氏先世江南藉延陵巨族,明洪武二年,我吳氏始祖自江南延陵徒居山西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后隨移民潮來到黃縣。崇禎年間,吳氏長兄被冷家莊冷姓招為婿,后冷姓絕嗣,吳氏人丁興旺,以燒窯為業(yè),村名改為“吳家窯”。
吳家窯村交通十分便利,進出村有八條路,村四面有河。整個村莊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短),十分規(guī)整。街道全是河溜石鋪路,縱橫整齊。村南北三條街,東西四條街。全村有多條胡同,條條都和大街相通,被稱為“棋盤街”。
村里土地很有特色,村南、村北的耕地為南北壟,村東、村西的耕地為東西壟,故稱“四出頭地”。
在財神廟和井之間有一棵兩人合抱的大豆樹(學名苦楝樹),龐大的樹冠好像遮天蔽日的巨傘。到四五月份,開滿了淡紫色小花,花香飄得很遠,整個村莊都能聞到它的香味兒。到了秋天,金燦燦的果實掛滿了整個枝頭。
吳家窯村有多座廟,分別是村前街偏西、道南有家廟,家廟后院東面有棵大松樹;村南北中心街北頭有佛爺廟,里面有十八羅漢等神像壁畫,廟旁有一間鐘屋,里面有一大鐘(此廟房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翻修時,發(fā)現(xiàn)有文字記載—冷家莊建);村西北有高家廟(村里住有幾戶高姓);村東西中心街,東頭有財神廟,每年過年時,廟前搭棚張燈結彩,很是壯觀;村南三四百米處有一庵;村西建有一大廟,此廟后稱為“吳家窯廟”,在廟西邊還有土地廟。
村西大廟,規(guī)模宏偉壯觀,莊嚴肅穆,廟廓綠樹環(huán)抱,花草簇擁。廟前有一座精致花崗巖石建成的大戲臺。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前,在戲臺前有功夫市場,周圍村出來打工的老百姓,都到此處等人雇工,凡用工的也都到此處雇工,當時非常熱鬧。
廟宇分為三個大院。前院是馬殿,內有數(shù)匹彩色泥塑馬,四邊是牛頭、馬面武士,手持槍刀劍戟。傳說,這些泥馬經(jīng)常從馬殿跑出去到西南高臺處吃草。后來,這些馬在吃草時現(xiàn)了原形,留在了高臺草地里,人們就把這片高地稱為“馬家臺”。其余的泥馬則不知去向。
中院東廂房是老母殿(當?shù)厝朔Q為“老母奶奶”),老母塑像面帶微笑,正中盤膝而坐。兩邊侍女手捧仙桃,恭敬有禮。殿前有四棵粗約兩人合抱、數(shù)丈高的參天松柏,挺拔蒼勁,枝丫繁茂,已有幾百年樹齡,整個大院被遮得不見太陽。
北院東西寬四十余米,由并排三處大殿組成。中間大殿是三清觀,屋頂是彩色琉璃瓦,金碧輝煌。屋檐下有六根紅漆大圓木柱,柱下是精雕的巨型石礅,紅漆殿門莊嚴美觀。殿內供奉三尊神像,中間是玉清元始天尊,左邊是上清靈寶天尊(太上道君),右邊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兩邊有十八羅漢雕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東大殿是藥王殿,供奉藥王孫思邈神像,唐代著名醫(yī)藥學家,道家名人。藥王孫思邈著有《千金要方》《千山翼方》等,北宋崇寧二年,被追封為“妙應真人”。
西大殿是關帝殿(又稱“武財神”),供奉關公神像,關老爺紅臉長須,瞇眼端坐,塑像威武雄壯,氣宇軒昂,民間尊稱“關公”。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尊為“武圣人”。左邊白臉捧印關平,英姿矯健,風度翩翩;右邊黑臉周倉手持青龍偃月刀,氣勢驚人,不怒自威。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里成了臨時學校,孩子們在此上學。
風雨剝蝕,歲月變遷。如今,吳家窯廟已蕩然無存,只留下殘墻斷壁、破磚碎瓦,訴說著那逝去的輝煌。
2007年11月,吳家窯村被龍口南山集團兼并。村舊址被南山集團建成城市花園東區(qū),龍口市在此處蓋上安居工程房,柏油馬路四通八達,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到處燈火輝煌、車水馬龍,發(fā)展得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