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講推恩令,必先講“削藩”。
中國歷史上的很多朝代,先王為了打天下,往往許諾部下或宗親,天下打下來之后,裂土封王。
比如說,項羽推翻秦朝后,分封了很多起義將領(lǐng)為王,其中劉邦被封為漢王。項羽則自封為:西楚霸王。
劉邦建立漢朝后,也大肆封王,不過他與眾兄弟有個約定:非劉姓不封王。
晉朝的司馬家族,也同樣封王封侯。
明朝的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也是將兒子們分封到各地為王。
清朝,則是將有戰(zhàn)功的將領(lǐng)們封為藩王,如吳三桂等人被封在南疆守邊。
話再說回來,封藩自然有好處,那么自然也就有弊端。
藩王戍邊,肯定有作用。但時間久了,藩國坐大并叛亂,則是一大隱患。
最嚴重的是漢朝之后晉朝的“八王之亂”,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藩王叛亂之一,導致了當時西晉的社會經(jīng)濟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以至西晉亡國,并致中國三百年動亂,使北方進入五胡亂華時期。
所以講,削藩,一直是中興之主的頭疼大事!
前面講過晉朝的“八王之亂”。除此之外,漢朝的“七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和清朝的“三藩之亂”,無一不與削藩有關(guān)!
故,削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是一門技術(shù)活,還需要大智慧。
話再講回漢朝,漢景帝采用老師晁錯的硬削藩之策,結(jié)果導致了吳楚的“七國之亂”,盡管后來好不容易打成平手,但是,藩國仍然存在。
到了漢武帝之時,為了建立大一統(tǒng)的中央政府,以外擊匈奴,內(nèi)攝諸侯,采用了主父偃之計:頒布推恩令。
這,確實是一個大智慧。
這個主父偃,應該是個少數(shù)民族。
在北方,有很多復姓,比如慕容、歐陽、皇甫、主父等等,是少數(shù)民族漢化后的姓氏,這個主父偃,與匈奴的王子金日磾?shù)壬贁?shù)民族官員,一起為漢朝服務,在漢朝為官。
主父偃指出,可以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可以用懷柔之術(shù),在諸侯王麻痹的情況下,削其國力,讓諸侯王還感恩戴德。
具體的做法是:在諸侯王去世后,可以不再實行嫡長子繼承制,而是可以將封地再裂土分封給子孫,讓子孫們成為列侯,列侯不歸中央管轄,而由下面的郡縣管轄……這樣一來,幾輪下去,哪一個小諸侯還有與中央抗衡的實力?不僅解除了諸侯對中央的威脅,同時這些諸侯列侯們,對皇帝是感激不盡。
由此可見,目的只有一個,但達到目的的手段可以不同;不同的手段,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有的是正效果,有的是反效果。
(作者系江蘇斐多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湛江國際仲裁院華東巡回庭負責人,鐘山文學會執(zhí)行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