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蝶夢人生》是一部風格別致的自傳,生動地呈現(xiàn)了陳孝英先生八十年的人生旅程。孝英先 生的人生交響曲有一個主旋律,他的《蝶夢人生》有一個主題詞,那就是“喜劇美學”。從“跨界” 探索喜劇美學的《哀淚笑灑》到跋涉喜劇美學之旅的《破繭成蝶》,再到收獲喜劇美學之 果的《“喜”夢成真》,孝英先生在其“喜劇人生”三部曲中,巧妙地“把枯燥的歷史情節(jié)化”, 以文學的構思、散文的筆法將逸聞趣事融入往事回憶之中,敘事常常充滿了戲劇性,作者 感情真摯,語言風趣幽默,在學術性、史料性和文學性的結合中,勾勒出中國喜劇美學的“創(chuàng)業(yè)史”。
關鍵詞|中國喜劇美學;陳孝英;《蝶夢人生》
《蝶夢人生》是一部風格別致的自傳,生動地呈現(xiàn)了陳孝英先生八十年的人生旅程。作為一名新中國第一代知識分子,孝英先生的經(jīng)歷既具有同時代人的某些共性,又因其跨界越境的進取開拓精神而獨具特色,甚至色彩斑斕。孝英先生的八十年可謂坎坷多艱、悲喜交集,也堪稱與時俱進、輝煌燦爛。但孝英先生的人生交響曲有一個主旋律,他的《蝶夢人生》有一個主題詞,那就是“喜劇美學”。
一
孝英先生十五歲即在《文藝報》發(fā)表小說, 而在《文藝研究》刊出探索幽默的專論則是其喜劇美學研究的起點,在《文學評論》發(fā)表研究王蒙小說的論文乃其闖入文學評論界之發(fā)端。其小說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文學評論的起點都是國家級平臺,孝英先生機智敏銳,才華出眾,每每出手不凡,起點高端,令人刮目相看。而孝英先生的本行則是俄語教學和翻譯,后來年近花甲,竟跨界下海,觸“電”經(jīng)商,成為文化產(chǎn)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者和社會活動家。孝英先生一生跨越學界、譯界、商界、傳媒界,教學、翻譯、創(chuàng)作、評論兼擅,將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相結合,讓喜劇美學與電視傳媒牽手。他不斷進取,屢拓新域,歷經(jīng)艱難,多有創(chuàng)獲,可謂苦樂相隨,得失相伴。孝英先生的人生因此顯得豐富多彩,可歌可泣。
陳孝英先生的名字總是和“喜劇美學”連在一起,雖然他年近四十才有機會跨進喜劇美學的大門。這使我想起俄國、蘇聯(lián)著名戲劇家涅米羅維奇·丹欽科,丹欽科最初以小說家出現(xiàn)于文壇, 后來兼寫劇本,亦曾在音樂戲劇學校任教。直到四十歲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莫斯科藝術劇院,并成功導演了契訶夫、高爾基和托爾斯泰等大師的戲劇作品,而開創(chuàng)了世界戲劇藝術的新時代,因此在劇壇享有崇高的聲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丹欽科是藝術劇院的母親”[1], 丹欽科作為偉大的導演和戲劇教育家,他的名字將和莫斯科藝術劇院永遠連在一起。丹欽科年屆八十出版關于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回憶錄《往事回憶》(中文書名《文藝·戲劇·生活》),成為他影響最大的傳世之作。
陳孝英先生和丹欽科一樣,年近四十改變人生的航道,進而劈波斬浪,鍥而不舍,走向事業(yè)的巔峰。這正應了一句西諺:“人生從四十歲開始。”年屆八十的孝英先生的這部《蝶夢人生》也是一部廣義的“回憶錄”,只是丹欽科的“往事回憶”聚焦于“藝術劇院”,孝英先生的“往事回憶”時間跨度更長,涉及面更廣,但統(tǒng)領“往事”的主題詞依然耀眼醒目,那就是“喜劇美學”。
二
人類的喜劇藝術實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人類關于喜劇的理論思考伴隨著人類的喜劇實踐而誕生。歷史上曾有無數(shù)思想家和理論家為探究喜劇的奧秘揮灑汗水、貢獻智慧。120 年前,柏格森開始研究喜劇時說:“自亞里士多德以來, 最偉大的思想家都曾經(jīng)碰過這個小小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總是躲閃、溜走、逃脫,最后又突然出現(xiàn),對哲學的思想提出傲慢的挑戰(zhàn)?!保?] 包括柏格森在內的眾多思想家留下了種類繁多的喜劇著述,眾說紛紜,見仁見智。
中國古代雖有喜劇意識,但無系統(tǒng)的喜劇理論。自 1904 年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中引進和運用“悲劇”和“喜劇”的概念以后,中國學人開始借鑒西方的悲劇和喜劇概念與理論對文學藝術進行美學的探討。
但在人類藝術史和美學史上,喜劇的地位往往不如悲劇顯赫和輝煌,在傳統(tǒng)的觀念里,悲劇高于喜劇,悲劇崇高,喜劇低俗,喜劇遠不如悲劇受人尊敬。
在中國當代,率先高舉起喜劇美學的旗幟, 潛心于喜劇美學的系統(tǒng)研究,立志于創(chuàng)建喜劇美學學科的先行者,是陳孝英先生。《蝶夢人生》書寫了中國喜劇美學學科創(chuàng)立背后的故事,留下了孝英先生和他的同伴們在中國喜劇美學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道路上艱辛求索、大膽開拓的足跡與創(chuàng)獲?!暗麎簟奔础跋矇簟?,即喜劇美學之夢,“蝶夢人生”即“喜劇人生”。孝英先生的人生因其“喜劇美學之夢”而光彩奪目,但就像偉大的喜劇常因其蘊含悲劇的意涵而更雋永厚重一樣,孝英先生“喜劇美學”的追夢之旅也充滿荊棘和坎坷, 其“喜劇人生”也常常是“哀淚笑灑”,悲喜交融。
1982 年春,陳孝英發(fā)起的以探討喜劇理論為宗旨的“喜劇沙龍”在其住地誕生,十余位探求者敲響了中國喜劇美學研究的“開場鑼鼓”。1983 年秋,以陳孝英任組長、跨單位組建的“喜劇美學研究課題組”在陜西省社科院創(chuàng)立, “喜劇美學”之名始立。
1984 年春,“正面喜劇形象美學規(guī)律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喜劇美學”首次在媒體公之于眾。
1985 年秋,“首屆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在西安舉行,陳孝英在主題報告中提出“探索中國喜劇美學理論體系”的奮斗目標。同年 12 月, 以陳孝英為會長的陜西省喜劇美學研究會成立。1986 年底,“第二屆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在西安舉行,陳孝英在主題報告中預言“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研究將出現(xiàn)‘喜劇化趨勢”。會上成立了中華美學學會喜劇美學研究會(后更名“中華喜劇美學研究會”),陳瘦竹和陳孝英被推選為會長。
1987 年,陳孝英主編的“喜劇美學叢書”開始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 年春,陳孝英任主編的喜劇理論雙月刊《喜劇世界》在西安創(chuàng)刊。同年 5 月,“第三屆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在廣州舉行,首次聚齊了兩岸三地的電影學者,整合了“中國喜劇電影” 這一概念。
1989 年夏,陳孝英的專著《喜劇美學初探》和《幽默的奧秘》分別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和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成為國內系統(tǒng)探索喜劇美學和幽默理論的奠基之作。
1990 年 11 月,“第四屆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暨趙本山喜劇座談會”在桂林舉行。會后,漓江出版社出版會議論文集《笑星趙本山》。
1991 年秋,“陜西省首屆喜劇美學理論研討界喜劇藝術概觀》在香港出版。該書融匯了喜劇美學、喜劇藝術形態(tài)學和喜劇藝術史,是國內第一部世界喜劇藝術發(fā)展史概論。
1993 年 5 月,陳孝英的專著《喜劇美學論綱》由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為喜劇美學學科勾勒出初步的理論框架。
2015 年秋,“第五屆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 在武漢舉行。會上發(fā)布了陳孝英領銜起草的《喜劇美學白皮書》。
2017 年秋,“第六屆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 在西安舉行。陳孝英在主題報告中呼吁“高揚‘喜劇精神,促進‘喜劇美學新時代早日到來”。
近日讀到渠敬東先生懷念段晴老師的文章, 文中寫道:“一門開創(chuàng)性的學科,其醞釀時間之久、所需學者意志力之堅韌、條件之復雜、意義之宏闊,都是門外之人無法想象的?!保?]“冷門絕學” 如此,“喜劇美學”這樣的新學科亦然。中國喜劇美學已走過四十年的探索之路,有過高歌邁進和深情吶喊,也有過踟躕彷徨和蜿蜒前行,在這條充滿艱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上,時時有孝英先生爽朗而自信的聲音,處處有孝英先生瘦弱而不屈的身影。孝英先生關于喜劇美學的持續(xù)思考和勤奮著述無疑是中國喜劇美學四十年最重要的理論收獲之一,為中國喜劇美學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
《蝶夢人生》當然不是一部中國喜劇美學發(fā)展史,但作者以“喜劇美學”為主題詞,從“跨界”探索喜劇美學的《哀淚笑灑》到跋涉喜劇美學之旅的《破繭成蝶》,再到收獲喜劇美學之果的《“喜”夢成真》,孝英先生在其“喜劇人生”會”在西安舉行,陳孝英作《陜西喜劇美學學派的基本特征》的主題報告。
1992 年 11 月,陳孝英和魏久堯主編的《世三部曲中,巧妙地“把枯燥的歷史情節(jié)化”,以文學的構思、散文的筆法將逸聞趣事融入往事回憶之中,敘事常常充滿了戲劇性,作者感情真摯, 語言風趣幽默,在學術性、史料性和文學性的結合中,勾勒出中國喜劇美學的“創(chuàng)業(yè)史”。
中國喜劇美學這株幼苗之所以能茁壯成長, 并很快在陜西以至全國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除了 孝英先生和同伴們的不懈努力,還得力于省內 外名家大師的支持。孝英先生生動地回憶了省 內的李若冰、霍松林、胡征和省外的王朝聞、 陳瘦竹、蔡時濟等大家對創(chuàng)始期中國喜劇美學 的扶持與貢獻。
孝英先生“跨界”研究喜劇美學,1980 年寫下第一篇論文《試論幽默》,該文得到了兩位充滿激情的老學者的高度贊賞。第一位是作者的頂頭上司、時任陜西省社科院文學所負責人的胡征。剛調入文學所不久的孝英先生下班前將兩萬多字的論文稿交胡征審閱,作為詩人、文藝理論家的胡征當晚讀完論文,夜不能寐,深夜敲開孝英先生的家門,于是兩人在狹窄的廚房“促膝”談心至黎明。時隔幾日,孝英先生帶著這篇論文赴大連參加會議,又得到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的熱情鼓勵,他要走了論文打印稿,當晚就登門與孝英先生“促膝”夜談,稱他“從這兩萬字看到了一部高水平幽默專著的雛形”,這位老人就是著名翻譯家、中國戲劇出版社編輯蔡時濟。八年之后, 近四十萬字的《幽默的奧秘》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成為孝英先生喜劇理論研究的代表作,而蔡老先生正是其幕后第一推手?!皟蓤觥傧?夜談”的戲劇性令人印象深刻,兩位前輩學者敬畏學術、扶掖后進的精神更使人敬佩。孝英先生回憶往事時也無比感慨:“兩位老人的激情,使樣一位敬畏學術、扶掖后進,始終充滿活力和朝氣的學者。
陳孝英先生的“喜劇人生”最風生水起的時期是他擔任陜西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十年(1985—1995),他帶領的喜劇美學研究團隊聯(lián)絡全國學界同仁召開研討會、建立學會、創(chuàng)辦雜志、發(fā)表論文、出版專著、主編叢書、舉辦喜劇小品電視表演賽,舉措多多,成果累累,終使喜劇美學的旗幟飄揚在中國學術的星空,為學界所矚目。而慧眼識人、使孝英先生站在這一平臺上的人就是著名作家、時任陜西省文化廳廳長的李若冰。在中國文藝界進入“美學熱”的 1985 年, 李若冰為新成立的省藝術研究所物色所長,和省社科院院長郭琦通了半小時電話,隨后兩天內便辦妥了陳孝英先生的全部調動手續(xù)。孝英先生稱之為“一段閃電式調任的佳話”。令我們嘆為觀止的是李若冰先生的眼光、魄力和辦事效率!正是這位前賢知人善任、作風果斷并極力扶持,中國喜劇美學事業(yè)才有起步之后的十年輝煌。
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和著名文藝理論家霍松林分別為孝英先生幾乎同時出版的兩部喜劇美學專著《幽默的奧秘》和《喜劇美學初探》作序的故事,也饒有趣味。王朝聞先生童心未泯、平易近人,霍松林先生學術為重、一絲不茍,兩位大師都幽默風趣,扶掖后學,不遺余力。他們對喜劇美學研究給予的熱情支持、寄予的殷切期望,令人鼓舞,使人感動。
當中國喜劇美學學科像新生嬰兒初降人世之時,孝英先生想到的是:“需要一位在學術界和藝術界有號召力的人物出任領頭人和監(jiān)護人?!?這個人就是著名戲劇理論家陳瘦竹先生。瘦竹先生是一位以學術為生命的純粹的學者,他接受了我感受到一種大海的胸懷、一種人格的境界、一種活力和朝氣。原來,活力并非青年人的專利, 朝氣也與年齡無關?!保?]而孝英先生也正是這孝英先生的邀請,為了喜劇美學事業(yè),年逾 76 歲之后,兩赴西安,出席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 并力辭學會會長,甘當啦啦隊員。瘦竹先生是中國當代喜劇理論研究的先行者,1983 年出版了和夫人沈蔚德合著的專著《論悲劇與喜劇》。我曾有幸受教于先生,那是 1986 年,瘦竹先生夫婦應華中師范大學黃曼君教授邀請從南京大學到武漢講學,時間持續(xù) 20 天,先生完整地講授了一門“現(xiàn)代戲劇研究”課程。其時,先生已屆77 歲高齡,雙目幾近失明,每次上課兩手空空走上講臺,整個課程的教學不用講稿。但先生學貫中西,對中外戲劇理論和創(chuàng)作了如指掌,講授語言精粹,條分縷析,同窗無不佩服。正是受到瘦竹先生講課的啟發(fā)和影響,我開始選擇中國現(xiàn)代喜劇作為研究方向。記得授課期間,我和同窗晚上去先生的住地拜訪求教,令我們驚訝而嘆服的是,瘦竹先生正在燈下借助高倍放大鏡伏案閱讀外文文獻。因此,讀到孝英先生書中《陳瘦竹力辭會長》的片段,不禁遙想當年,瘦竹先生的身影如在眼前。和孝英先生一樣,我心中頓時洶涌起對瘦竹先生的感恩之情。
四
如果說“喜劇沙龍”是孕育喜劇美學的搖籃, 那么,被戲稱為“喜劇美學‘第一營”的陜西省藝研所“藝術美學研究室”可謂是喜劇美學的第一個根據(jù)地。孝英先生稱之為喜劇美學的“國辦試驗田”。孝英先生和他的團隊在這個根據(jù)地進行了十年喜劇美學實驗,與他任藝研所所長的時間基本相當。孝英先生在所長任上進行的多項改革與實驗中,成效最顯著、成果最豐碩、意義最深遠的當推“藝術美學研究室”的建立,它實為全國第一家擁有多名專職研究人員的喜劇美學研究機構,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前期, 全國喜劇美學研究熱潮的形成,與這個小小的研究室休戚相關,一系列大型喜劇美學研究和喜劇藝術實踐活動之創(chuàng)意誕生于此,或由這里發(fā)動、推進。自然,孝英先生特別珍愛這塊親手開辟的“試驗田”,也為之耗費了大量時間和心血。為經(jīng)營好“試驗田”,他物色、調入了七位癡迷喜劇美學的園?。和跤棕悺②w宇共、高斐、張新生、劉潔、冷夢和常江虹,使年輕的美學研究室成為藝研所最具活力的一支生力軍。多年后,他回憶起當年這場“實驗”,雖不無遺憾,但更多的是欣慰。對七個同伴,他無不了如指掌,娓娓道來, 如數(shù)家珍。王幼貝先生是孝英先生的高中同窗, 情如手足,一生的搭檔。從參與創(chuàng)建“喜劇沙龍” 到主持美學研究室,再到籌備歷屆喜劇美學研討會、組織各種喜劇活動,以至如今策劃“中國喜劇美學四十年”紀念活動,幼貝先生一直與孝英先生并肩戰(zhàn)斗于喜劇美學研究的前沿。幼貝先生睿智、穩(wěn)健、犀利、低調,是孝英先生的摯友畏友, 也是軍師參謀。兩位先生,年屆八旬,志趣相投, 一生相伴,令人羨慕。孝英先生的回憶文字,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年“喜劇美學實驗”的部分現(xiàn)場, 各有專長、個性鮮明的各位喜劇園丁的形象栩栩如生,或幽默詼諧,或浪漫不羈,或婉而多諷, 或特立獨行,或熱情似火,或嫉惡如仇。孝英先生正是在這批同伴支持下,在這樣一個寬松又熱烈的環(huán)境中進行喜劇美學的理論思考,奉獻給學界一部又一部厚重的喜劇美學論著和譯著,迎來了中國喜劇美學的春天。
五
中國喜劇美學研究的興起、發(fā)展與變遷,和中國當代喜劇藝術實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甚至互動的關系。喜劇實踐呼喚喜劇理論的創(chuàng)新,喜劇美學理論的指導促進了喜劇藝術品位的提升。孝英先生是喜劇美學家、評論家,也是喜劇理論與喜劇藝術實踐保持常態(tài)化聯(lián)系的倡導者和探索者,同時又是喜劇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他在喜劇美學研究和喜劇藝術實踐過程中,跟文藝界、學術界、傳媒界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朋友遍天下。其中與喜劇有關的作家、藝術家、理論家、翻譯家、企業(yè)家、編輯出版家,在《蝶夢人生》中出現(xiàn)的不下百人,孝英先生重點回憶、描寫的即有數(shù)十人。鮮活的細節(jié),傳神的語言,鮮明的個性,讀來令人過目難忘。
相聲大師侯寶林應邀參加第二屆全國喜劇美學研討會,他的“一句話”演講簡潔精辟、風趣幽默?;钤谙嗦曋械慕シ耆吮阏f相聲,其“笑面人生”,獨具個性魅力。方成既是漫畫大師, 又是幽默研究者,其幽默散文也獨樹一幟。
喜劇小品興盛之時,孝英先生組織并參與的三次趙本山喜劇小品研討會是喜劇美學與喜劇藝術結合、理論家與實踐家面對面互動交流的典范。戲劇學家余秋雨從文化和市場的角度對趙本山作為民間藝術家的闡釋和肯定,堅持“大俗就是大雅”的趙本山與倡導“俗中見雅”的孝英先生之間的論爭,都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孝英先生的回憶,讓讀者見識了臺上幽默風趣、臺下憨厚靦腆的趙本山,也領悟到趙本山喜劇美學觀念上的偏頗正是其喜劇藝術獲得更大發(fā)展的障礙。黃宏和段小潔、高秀敏和何慶魁作為喜劇小品表演和編劇的夫妻檔,則可謂珠聯(lián)璧合。
孝英先生參與創(chuàng)辦的“陜西省喜劇小品電視表演賽”是喜劇美學與喜劇藝術實踐結合的又一成功案例,郭達、楊蕾、李琦、劉遠、苗阜等陜西表演藝術家因《產(chǎn)房門前》等喜劇小品而走向全國。孝英先生后來南下武漢、北上京津,聯(lián)絡各地電視藝術家、表演藝術家、影視評論家,使全國性或區(qū)域性喜劇小品大賽、喜劇電視欄目此起彼伏,群芳競艷。天津的俞煒、陜西的田秉毅、武漢的賈海權、北京的王曉等電視藝術家對發(fā)展電視喜劇藝術貢獻卓著。央視大型喜劇欄目《周末喜相逢》、天津電視小品欄目《哈哈集》、微型系列電視喜劇《難得輕松》等都曾廣有影響。周錦堂等的“漢派喜劇”,石國慶的獨角戲,崔永元、宋啟瑜的脫口秀等喜劇藝術形式異彩紛呈。文化企業(yè)家鄭介甫、相聲藝術家李天成、文化學者董子竹、劇作家崔凱、曹天富、影視評論家王云縵、曲藝評論家常祥霖、文學評論家陳瑞琳、影視明星劉曉慶、漫畫家兼喜劇美學學者老九、“五棲喜劇人”姜增祥等,都是孝英先生的合作者、共事者,中國喜劇事業(yè)的得力支持者和推動者。
在中國喜劇美學發(fā)展史上,還有一批重要的作家、藝術家、學者、評論家、翻譯家、編輯出版家曾為這一新學科呼吁和吶喊,為之貢獻智慧和能量。與孝英先生的“喜劇人生”發(fā)生交集者, 除上文述及的外,還有王蒙、羅念生、華君武、丁聰、沙葉新、董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李沙鈴、閻綱、王愚、肖云儒、范詠戈、朱立人、白燁、李建軍、朱洪、雷成德、薛迪之、陸棟、雷濤、黃道峻、權海帆、魏久堯、齊國林、王樹昌、詹良杰、周國雄、吳冶、趙喜民、高華、余慕云、蘇聯(lián)學者謝·阿·托羅普采夫、美國學者哈里·列文等。我們在紀念中國喜劇美學四十年的時候,也借孝英先生的《蝶夢人生》修訂版問世之機,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胡德才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