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
這一本二十四節(jié)氣日歷即將用完,時間已經進入大雪節(jié)氣,雖然沒有氣象上的大雪紛飛,但是思緒卻如飄雪一樣起舞。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那些日子因為一同走過,印象深刻。
那些日子很愉快。走在鄉(xiāng)村,走在田間,我們相識,農家孩子與你有天然的親近,地氣很接,土味很濃。你在觀察我,我也在學習你,最終互相被征服。從你那里,我知曉了基層所需所盼,從我這里,你看到了擔當作為。我們一拍即合,說干就干,很多事情一下子穿越幾十年,所有的不可能都不是困難,誰也不能缺鈣下軟蛋。
那些日子很土氣。走在工地,走在一線,我還沒有你講究。有些時序節(jié)點,有些資源調配,你是站在本村一隅,我卻需要系統(tǒng)觀念。有資金的來源,有用地的保證,有規(guī)定的程序,有部門的聯動,還有很多你懂的。其他都可以有,你懂的恰恰沒有,事情定下之后,我只督辦進度,其他絕不插手。晴天抓進度,雨天搶時機,即便女同志也要帶著鋪蓋卷、方便面,工地住宿督辦,事情辦好方可回。
那些日子很可以。奔走在這片土地,到處都是足跡,鎮(zhèn)村都有熟人。我們親如兄弟姐妹,我看到你的努力,你知曉我的脾氣。還記得嗎,你的感嘆:你咋又來了?還有他人的感嘆:他一周甚至一天來了三遍!不是討厭,更多是檢討自己進度的不夠加速度。因為基層事務太多,即便這樣,有些鎮(zhèn)村還是錯過時機,吃虧在眼前。在幾十年一遇的洪災到來時,措手不及,損失嚴重,你在沾沾自喜,他在后悔落淚。
事不過三,那些日子都已過去,不說了。其實每個人都是社會的雜志,能不能讓他人成為讀者,有點趣味地讀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謝你的包容,沒有把我當作廢紙一樣扔掉。有些會議場合的語言,一不小心也成為經典流傳。這個小身板,在花都這幾年,沒有長肉,體重身材都沒改變,吃的東西更多變成了難題破解的金點子。
志向不夠遠大。請原諒我沒有如你所期,但我知足。因為我們都是追夢人,我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也需要多陪家人孩子,我也不愿多開會議,我更不想經常加班。有人愿意,咱不評論,咱不羨慕,就讓他天高任鳥飛。每個人都要回歸自己的角色,自然角色,該當啥當啥,該干啥干啥,退休之后都是普通人,誰愿意喊誰坐坐還不一定。
從來沒有當成領導。除了工作的緊盯不放,生活中我更普通。買菜做飯,接送孩子,不是技術活,咱也都會。我也經常走在市場,買饃買菜買面條,茄子面條、豆角面條、肉絲面條,讓一家人吃得碗凈鍋干,都很高興。趕上合適的節(jié)點,也能買點魚蝦,侍弄干凈,下鍋煎炸,最后乘著油的余熱再來一碟油炸花生,不去飯店生活也能改善。
共同走過的日子,很多事都趕上了。與其愁眉苦臉,不如開心樂觀。有些時刻、有些場合,因為事情太急,實在沒有時間和你解釋太多,只能保證進度。事情過后回首往事,我們共同感嘆的是本地土話:呦嘿呀,幸虧當時!正是本真自然,大家總是被人聽出方言。曾經孩子跟他媽媽打賭,一個呦嘿感嘆一元錢,一頓午飯因為一不小心的自然,小家伙短時間收獲了二十多元。
還有歷史走來的沿革。記得當年,一位女領導與同等級別位次的縣區(qū)同人初次見面,留下電話表示真誠:晚上你要我吧。這位人到中年的老兄一臉懵懂:這個女的,這么大年齡了,讓我晚上要她,啥意思啊?呦嘿呀,我的哥,你忘了戰(zhàn)爭年代,軍方通信,話務員第一句話:請問你要哪里?就是如果需要請打個電話。請別多想,都幾十幾的人了,誰還自作多情。
曾經一路同甘共苦。那些走過的日子,會以年月計算,載入我的人生履歷,看是一行字,其實對個人來講,一生都要面對,一輩子都不能抹去。想起走過的日子,看到留下的印記,不由自主想起你:這些可愛的群眾、親愛的同事、辛苦的基層。不僅我想你,某些工程、某些難題、某些受益,在特定時刻,也有可能你更想我。
總是一不小心為花都代言。有些文字,有些圖片,有些行動,不僅印刷成文字、定格成畫面,更為長遠是成了理念。前幾天,與鄉(xiāng)鎮(zhèn)伙計座談:時間倒回上半年,誰敢想象火化概念。現在誰再把這個事情當成困難,估計也會成為笑談。曾經有人試探:現在讓你離開,是否會有遺憾?其實,從來的那一天起,就知道會有離開的這一天。也正因為如此,平常工作總是暫坐,把每一天當成最后一天,讓曾經的欠賬加快補上。隨時轉身,都可以問問自己:在這里,在走過的那些日子問心無愧。
在不同的路段,人生會有多處轉身。轉身時,你我都需要轉換人稱,從我的第一人稱、你的第二人稱,變成他的第三人稱。今天的那些日子,你我在今后都會變成曾經的他。不要太浪費自己,在有限的時間,為他人接力和超越做好鋪墊。因為率直的大道至簡,因為秉持的上善若水,因為心中的海燕飛翔,平常更多展現相信生活相信愛。每天迎著晨光,心中有暖陽,腳步蕩起的塵土雪舞。
請把那些日子當成偶然,相約不如偶遇。如同天上的云彩,彼此投影在各自波心,粼粼蕩漾。又到蠟梅花開時節(jié),挽住梅花不許謝。相信,在時間的深處,那些日子也會踏雪尋梅,因為我們來過。感謝有你,一路相伴,情長路更長,那些日子會在心靈深處延伸。
你是我的現場
現場,最能帶給人一線的真切和熱烈,讓人感受真實場景,體驗火熱互動。生活中人們向往現場,在大劇院看演唱會,在體育場看比賽,在演播廳看文藝晚會,要的就是現場感,與看錄像視頻、看實況轉播、看解說報道是全然不同的感覺。對于各級公職人員來說,能夠被組織派往某地某單位任職,特別是到縣鄉(xiāng)一線,實際上就是派到了現場,提供了展示舞臺。
通常,我們說一個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在狀態(tài),多用四字成語“心不在焉”。適逢換屆之年,有一個時期干部分批調整,不時有人職務發(fā)生變動,有的自鄢回歸,有的新派花都。于是,會場相見或路遇招呼,在鄢工作人員彼此互相打趣:你是不是已經心不在焉了?
某天一大早,一名支部書記給我發(fā)來微信:我們在做核酸檢測,一群爺們都在議論提灌站的事兒。天這么旱,提灌站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什么時候旱了,把水泵往排水溝里一扔就能澆地,不像過去為了搶井,幾天幾夜都不敢回家睡覺。昨天晚上,睡到半夜,城區(qū)電閃雷鳴、雨聲嘩嘩。心想:這下好了,群眾不用起早貪黑澆地了。早上起來,依然陽光燦爛、夏日炎炎。打電話給一名南部鄉(xiāng)鎮(zhèn)的村支部書記,問問昨天晚上雨下得怎么樣。他一臉迷茫:我們這里沒有下雨啊,一直沒有見到雨,爺們都在忙著澆地呢,澆過的忙著整治人居環(huán)境。
因為來自農村,對糧食高產穩(wěn)產有著熱切的盼望,更能理解基礎設施對農業(yè)和農民的直接意義。春節(jié)過后,日常是疫情防控和環(huán)境整治,其他時間更多是在南北忙碌,北部抓災后重建、引水補源,南部抓配套完善、鏈接拓展。清明前后,具有樞紐作用的幾個關鍵工程主體完工,只樂、南塢等鎮(zhèn)設施更加完善,一些鄉(xiāng)村盼望多年的道路筑基修建。四月底前,南部鎮(zhèn)村的幾條路順利修通,不誤麥收,如望田鎮(zhèn)邊王村連路成農業(yè)網格,如張橋鎮(zhèn)潘莊村通往大浪溝的路從垃圾路變成民心路;麥收后,北部鎮(zhèn)村幾條路迎頭趕上,悉數修通,如彭店鎮(zhèn)北吳家把村道修抵縣界。不勝枚舉。
很多事情用心去做了,才有機會,才會有更好的可能,不做就永遠沒有機會。那年九月,在秋天迎著期待來;今年四月,在春天目送不舍回。秋實與春華之間,四個年頭悄然過去,感覺自己總是奔走在現場一線。前些天,與水利部門同志交流,又實地察看時下的工程進展。誰能想到當初的一地黃沙、茫茫一片,如今渠成路通、綠意盎然、配套完善,有點不敢相信是自己親自參與干成的。敬業(yè)用心的辦公室人員,用自己拍攝、收集的日常工作照片,為我整理了一本相冊。相冊與文字記錄同步,從小事做起,從鄉(xiāng)村起步,以群眾受益貫穿,以牽掛想念延展。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著眼于基礎設施的長遠意義,感念于群眾期盼、基層不易,感念于現行經濟狀況下局委的擔當,感念于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勁頭難得,在一些鎮(zhèn)村承諾了一些民生實事。這些事情有些自討苦吃的味道,如同給自己套上了枷鎖,需要自己協調各方努力實現。曾經盼望多年的四分干渠,在協調推動順羊分水閘建成的情況下,如果不及時推進,很有可能就此擱淺。不僅西南片區(qū)糧食高產穩(wěn)產少了水源保證,從自己內心來講,也不想對不住鎮(zhèn)村所做的大量前期工作和汗水付出,同時還感動于望田鎮(zhèn)多名村支部書記的決心。在與水利專家論證后,明確了線路、工程量和時間節(jié)點,最大的問題還是錢怎么辦。起初也征詢了幾家單位,后來又臨陣退卻。想到一世英名不能因此毀于一旦,決定動用老關系和老資源,自力更生與社會捐助聯動興建。一個月緊鑼密鼓,在不占用耕地的情況下,引水入袁順利完工,并一次性通水成功,清流河水順利進入袁家蓄水坑塘,解決了四分干渠后續(xù)延伸貫通的關鍵一環(huán)。
值得一提的是離鄢前的最后一諾。彭店鎮(zhèn)韓老村有一段路,不僅關系引賈干渠沿線管護通行,而且連通三個村莊鄉(xiāng)村振興產業(yè)和出行。本來就是追加的項目,修建計劃長度有關程序也已走完??墒?,臨近施工,再次現場勘驗測量時,發(fā)現需要增加一百米。這一百米路修通,可以與村內直連成網,方便群眾生產生活和接送孩子上學。需要取直占地的群眾,以大局為重、通情達理,主動讓出置換,地面的樹也不要補償,愿望只有一個,把這段路打通連通,方便村民出行。一百米路不長,可是需要做變更,需要追加資金,盡管數額不大,可是程序很多。為此,在離任兩個月后,自己專門趕回去一趟,推動交通、財政、鄉(xiāng)鎮(zhèn)無縫對接。如今,標準的水泥路已經修好貫通,這一諾沒有放空,心里這顆石頭總算落了地。
原來也曾想過臨別贈言,也曾擬了幾個題目,比如:農事蛙聲里,歸程草色中。比如:人間又一春,花都谷雨天。最終,因為項目的攻堅未完、疫情的影響未定、職務的調整未明,還有很多不可預料,至今也沒有寫出一篇成形的文字。其實,無須告別。當你來到這個地方,你就與這一方水土、與這里的人和事構成了命運共同體,生生相息、榮辱與共。即便后來再離開,那些文字的記錄,那些照片的定格,這一段時光,這一方印記,無法從簡歷和人生中抹去。既然曾經來過,也許,在某個年月、某個場合,你會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里的經典名句: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
感覺自己從未離開,甚至沒有走遠?;貧w市直,只是在更高的平臺,以更廣的視野,關心關注、關愛無聲。麥收時節(jié),結合聯鄉(xiāng)幫村,在田間地頭親歷機聲隆隆、麥浪滾滾,看到金黃的麥粒從收割機倉傾瀉而出,忍不住抓一把,仔細看看顆粒飽滿,現場體驗手中有糧,再問問小麥品種,估計一下產量,心中就像自家收獲一樣充滿喜悅。麥收過后,趁著周末,實地了解夏種夏管,了解秋作種植,了解價格預期,了解土壤墑情;一如既往,關注天氣預報,關注澆地水源,關注環(huán)境整治,及時提醒有關鎮(zhèn)村做好統(tǒng)籌調度和抗旱保秋。心在鄢方為現場。而你,這些年頭,這方熱土,一直就是我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