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友茶敘,一友提議:“你與施一公相見多次,能否把你所看到的施一公介紹給家鄉(xiāng)人民?”之后,我便認真回憶與施一公的相見情景。
那是2016年春的一天,我作為市科技局副局長,受組織委托,和局長一起去北京看望作為駐馬店市科技顧問的施一公。當時,施一公已是清華大學副校長,并兼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時間對于他來說非常寶貴。經(jīng)多方聯(lián)系,他同意第二天下午2時30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接待我們。當天下午1時30分,我和局長到達約定地點,他的助手告訴我們,施校長已安排好了,讓我們先等會兒。借此機會,我便與施一公的助手攀談起來,從他上學到回國,一直談到當下。我回來后,又上網(wǎng)搜索施一公的有關資料,總體印象施一公是一個摯愛祖國之人、摯愛科研之人、摯愛家鄉(xiāng)之人、摯愛教育之人、摯愛生活之人。
一、摯愛祖國之人
1996年,施一公從清華大學到全美一流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攻讀生物學及化學博士學位。7年后,施一公還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課題,就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聘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頓大學給他提供了面積達2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近50萬美元的啟動基金。在當時,這樣的待遇是很多人都無法企及的。良好的科研條件和機制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短短9年間,他就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并很快成為學校分子生物學系的領軍人物,被學校聘為終身講席教授,成為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
正當施一公事業(yè)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之時,他做出了一個令許多人驚訝而又敬佩的決定: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放棄優(yōu)厚的薪酬;放棄良好的科研條件,全職回國,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在他看來,愛國是最樸素的感情,有誰不愛自己的母親呢?
施一公說:“如果單看科研條件的話,我的祖國確實不如外國,但我回國不僅僅是為了科研,更是為了培育科研力量。在我看來,人是第一生產力。我感受過兩國之間的教育,清晰地知道兩國之間的教育差距。我在祖國的作用將遠遠大于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作用。中國的科技和教育體制,中國大學的科研和教學都與美國一流大學有相當大的差距,中國正在為此而努力,我會發(fā)自內心地為中國科技和教育體制的進一步發(fā)展付出更多?!?/p>
施一公在接受新聞媒體專訪時說:“這絕對不是心血來潮。在我從小到大的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里,我一直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似乎總要做點兒啥事兒,這點是非常明確的。從我小時候,從河南,從駐馬店,從我父母,從我的個人經(jīng)歷,骨子里有一種東西覺得回來挺自然的,因為早就想這樣做了,不存在做思想斗爭,覺得那么長時間終于要做這件事了,是一種期望、期待、期盼,覺得今后會大有作為?!?/p>
施一公表示,“越留學越愛國”是每個留學人員的共同感受。他在國外學習、工作了18年,取得了專業(yè)上的成就,但內心總覺得缺少什么東西,每次回國探親或開會,目睹國內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總是心情激動?!懊看坞x開祖國的時候,總有說不出的惆悵,內心深處在萌動,報效生我養(yǎng)我的祖國,報答血脈相連的父老鄉(xiāng)親,這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回國工作,我有發(fā)自內心的踏實與歸屬感?;貒埃沂亲鎳拮兊呐杂^者,偶爾挽挽袖子幫幫忙,難盡我意;現(xiàn)在,我是祖國巨變的參與者、是主人翁,這是最讓我自豪和前行的動力所在!”
回國時,他在給普林斯頓大學校長的信中寫道:“我回到清華,對普林斯頓大學的貢獻會比身在普林斯頓大學大得多。我希望將來能進行更多的學生交流活動,使普林斯頓、耶魯、哈佛等這些名校的本科生有機會到清華來,到中國來。因為這三所大學的學生很多都是美國未來的領導者,我希望美國這些優(yōu)秀的人才在年輕的時候能在中國待上一段時間,真正了解中國。”
二、摯愛家鄉(xiāng)之人
施一公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施一公的祖父是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施平,云南大姚人。父親出生于浙江杭州,但生長于江蘇、上海等地,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母親老家在江蘇丹陽,高中畢業(yè)后考入北京礦業(yè)學院。父母大學畢業(yè)后選擇到河南工作。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兩歲半就隨父母被下放到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老君廟鄉(xiāng)閆寨大隊小郭莊。在這里,他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光。施一公回憶:“我們離開鄭州到達小郭莊的時候,已經(jīng)是晚上10時多了,村民把村西頭的一個牛棚騰了出來,開始時味道很重,后來父親多次整改粉刷才好些。直到1972年離開小郭莊,這間牛棚成為我童年記憶里最溫暖的一個家?!?/p>
“牛棚記憶”給施一公留下太多太多的烙印。在這里,他學會了捉魚、抓青蛙,學會了游泳,學會了捉迷藏、“砸面包”等。在這里,他看到了中國農民的艱辛,體會到了中國農民的勤勞、勇敢和正直,體驗到了中國農民的純樸、熱情和好客。他回憶道:“2009年9月底,我攜妻子、兒女陪同母親和兩個姐姐重回小郭莊,所有上了年紀的村民都出來了,熱情地拉著母親和大姐問長問短,一再囑咐我們住幾天再走。很多村民得知我父親已辭世的消息,紛紛向我母親表達感激、思念之情。鄉(xiāng)親們的深情厚誼,讓我母親眼眶潤濕,讓我感動不已。”
“我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18歲上清華之前就沒有離開過河南。”面對眾多新聞媒體,施一公拍著胸脯說,“我要為河南發(fā)展建言,為老鄉(xiāng)形象改變點贊,為河南學子吶喊和建言?!?/p>
正當有人對河南人有某些誤解之時,施一公慷慨激昂地為河南人正名,為家鄉(xiāng)人點贊。
在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會開幕式上,在中國農產品加工博覽會開幕式上,施一公一次次地面對國內外眾多客商和中外媒體,為家鄉(xiāng)代言。
不僅如此,施一公還身兼駐馬店市政府科技發(fā)展顧問,每年都會向市政府提出一些科技發(fā)展方面的建議。這次我們去拜訪他,一方面代表市政府向他致謝,一方面聆聽他的諄諄教誨。我做自我介紹時,他稍微遲疑一下,立即說:“我見過你。”隨后又說:“我想起來了,1984年我一個同學參軍,你是鄉(xiāng)里武裝干事,我們見過面,對不?”這使我很驚訝,這事已過去那么多年,我已沒一點兒印象,他卻記憶猶新,真是記憶力超群呀。接著,施一公從國際科技發(fā)展講到國內科技前沿,又著重向我們介紹了作為一個內陸地區(qū)如何重視科技、重視人才、重視教育,跟我們談了半個多小時,結束時還提議與我們合影留念。
施一公不僅心系家鄉(xiāng),關愛家鄉(xiāng),還經(jīng)常教育子女不要忘記家鄉(xiāng)。2015年8月,施一公送自己的龍鳳胎兒女到駐馬店市驛城區(qū)蟻蜂鎮(zhèn)一所農村小學——向陽小學,和那里的學生一起吃住,一同接受教育。施一公說:“現(xiàn)在很多孩子嬌生慣養(yǎng)、任性,不知道吃苦。之所以選擇駐馬店,一是這里是我的家鄉(xiāng),二是這里條件艱苦,讓孩子吃點兒苦,體驗體驗生活,不忘本,不忘家鄉(xiāng)。”
三、摯愛科研之人
施一公從小就酷愛學習。1985年,他作為學校尖子生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復系后的首屆本科生。清華園里的施一公學習成績年年名列全年級第一。1989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yè),在出色地完成生物科學與技術系課程的同時,獲得數(shù)學系的學士學位。2000年,他成為普林斯頓分子生物學系首次正式招收的中國研究生。2003年,他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7年,40歲的他受聘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成為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獨立領導實驗室。2008年,他全職回國,執(zhí)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之后,他讓清華大學的世界排名和藝術形象、藝術影響力更上一層樓。
施一公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用結構生物學的方法系統(tǒng)研究了哺乳動物、果蠅、線蟲三種模式動物的細胞凋亡通路中關鍵蛋白質及復合物的三維結構;從分子水平上對它的激活、抑制、再激活的調控機理進行了詮釋;在膜蛋白研究領域,解析了三類膜整合蛋白水解酶的三維結構,以及一系列重要膜轉運蛋白的結構并闡明其轉運機理。曾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fā)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
2015年4月23日,《人民日報》這樣報道施一公:
施一公全職回國前,被譽為國際生物學界冉冉升起的學術明星?;貒螅葟那案优?,每天兩點一線,平均睡眠時間不到5個小時,工作近乎瘋狂。
施一公對咖啡敏感,喝完后就心跳加速,所以在美國從不喝咖啡?;貒螅瑸榱颂嵘?,他開始喝咖啡,最初喝半杯,最后喝到3杯。他每天深夜1時才從實驗室回家,由于精神還處在亢奮狀態(tài),要到兩三點才能入睡,這一狀況一直延續(xù)到2012年3月14日。那天上午,他突然感覺特別不好,測心跳每分鐘只有40次上下。經(jīng)過半年多的治療、休養(yǎng),他的身體逐漸康復。之后,他開始試著改變作息時間,每天早睡早起。
“我現(xiàn)在每天能睡6個多小時,比以前多了?!笔┮还珜Υ撕軡M足。
超常的付出換來了不俗的成果。在普林斯頓大學,施一公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癥發(fā)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fā)表11篇、《自然》發(fā)表7篇、《科學》發(fā)表3篇,這些學術成果系統(tǒng)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于治療癌癥的藥物研發(fā)。
2003年,由于在細胞凋亡和TGF-信號傳導等領域的杰出工作,破解了這一類生命科學之謎,當時36歲的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頒發(fā)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成為這一獎項設立17年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2017年9月9日,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清華大學的施一公獲得“生命科學獎”,獎金100萬美元。施一公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復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而獲獎。RNA剪接的異??蓪е露喾N人類疾病,但在施一公的研究之前,剪接體的近原子分辨率結構沒有得到闡明。
2021年1月29日,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發(fā)表題為《激活狀態(tài)的人源次要剪接體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Activat-ed Human Minor Spliceosome)的科研論文,是剪接體結構與機理研究的又一個重大突破。
面對殊榮,施一公說:“獲獎對我個人沒什么特別影響,依然會全力以赴做好科研。”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大年三十,乃至整個春節(jié),他和往常一樣,都是在實驗室里度過的。
四、摯愛教育之人
2018年10月20日,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誕生了。包括楊振寧在內的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70余位國內外校長及代表參加揭牌儀式。作為首席校長,施一公和韓啟德、袁家軍、杜玉波、楊振寧共同為西湖大學揭牌。
“人生只為一件大事來,我這輩子的大事,就是辦好一所大學?!?/p>
教書育人,培養(yǎng)學生,讓科研接力棒傳承下去,一直是施一公的心愿?!澳銈冞€是叫我老師,相比院士,我更喜歡別人稱我為老師。這是莫大的尊稱?!笔┮还f。在他看來,科研與教學兩者密不可分,都是圍繞人才培養(yǎng),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思維方式,通過研究讓學生掌握研究技能和方法,進而成為未來的科學領袖,把科研的接力棒傳承下去。
施一公認為,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需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知名大學。他回憶說:“我很懷念我小時候。那時候,我們崇尚科學,聽的都是陳景潤、張廣厚、華羅庚的故事。那個年代的人,夢想就是學文化、學科學?!?/p>
為了實現(xiàn)這個理想,他在各種場合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聯(lián)系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支持籌建,同時聯(lián)名向中央寫信。2015年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正式注冊成功,成為西湖大學前身及籌建依托主體,施一公任院長。
2018年1月,施一公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保留在清華的教授職務,全身心投入西湖大學的籌建中。
西湖大學借鑒了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規(guī)模和斯坦福大學的辦學理念,秉承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設立了理學院、工學院、生命科學院三個校院。從師資力量上看,西湖大學面向全世界招募各行業(yè)領軍人才和青年科學家。
施一公說:“第一,我們希望為國家探索新型大學治理制度,立足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化辦學規(guī)律,符合科技發(fā)展規(guī)律。第二,我們希望在大學里探索一套適合中國國情,又鼓勵創(chuàng)新的科技評價標準。第三,我們希望培養(yǎng)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為了辦學科研兩不誤,施一公目前的生活就是京杭兩地跑,除了籌備西湖大學外,他還堅持科研、帶博士生。施一公說:“我今年(2018年)在西湖大學一共招了3個學生,另外我在清華還有學生,2016年來回跑了40多趟。我107歲的爺爺聽說我在籌備西湖大學,非常支持。我爺爺是1936年浙江大學的畢業(yè)生,在杭州拿的學位。我在杭州的日子要多過北京?!?/p>
現(xiàn)在,西湖大學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西湖大學必將成為創(chuàng)新引擎。他們鼓勵獨辟蹊徑、開拓進取、心無旁騖、保持定力;摒棄急功近利,用“十年磨一劍”的執(zhí)著和毅力來治學,努力做各個科研領域的引領者而不是跟隨者。同時,也在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現(xiàn)代大學治理制度,摸索鼓勵創(chuàng)新的新型科技評價標準和科研管理機制,設計實踐培養(yǎng)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新型模式。
發(fā)展的未來在人才,國家的興旺發(fā)達、民族的復興都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依靠科技的興起。施一公創(chuàng)辦西湖大學就是在做這件事。在對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上,施一公敢為天下先,值得眾人敬佩。正如父母給他起的名字一樣,他真正做到了“天下為公”。
五、摯愛生活之人
施一公作為“一身三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還“肩挑三重任”——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教授。時間對他來說異常寶貴,在他的生活中,一天8640秒,每一秒都不能浪費。因此,他的生活非常有規(guī)律,也非常有時間觀念。他每天早上6時30分起床,和夫人一起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8時前到辦公室開始工作,深夜11時回到家里,繼續(xù)寫文章,處理未完成的事情,或者打國際長途電話同美國的朋友討論學術問題。周而復始。施一公說:“盡管每天晚上累得要命,但第二天早上起來,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我覺得有這么多可以做的事情,而且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一些事情,能夠往前走一小步,就是我的原動力,而原動力跟我的性格有關?!?/p>
在接見我們時,定好是下午2時30分,預定的接見時間只有20分鐘。2時31分,施一公風塵仆仆地趕到,只見他身姿矯健,寬肩膀,細腰身,戴著一副銀色眼鏡,留著一個精神的板寸頭,雙眼微微發(fā)紅,身高足有1.8米,像個30多歲的年輕人?!安缓靡馑迹驗榕畠荷?,我送她到醫(yī)院,耽誤了一分鐘,先道歉?!彼褪沁@樣,每時每刻都是卡住秒表論秒來做事的人。
上高中時,施一公就喜歡長跑,從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進入清華后,由于長跑隊只招收專業(yè)運動員,他便轉練競走,從5000米到10000米。他曾在校運會上創(chuàng)下全校競走項目紀錄,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學畢業(yè)5年后,這個紀錄才被打破。
如今,跑步已成為施一公最大的業(yè)余愛好,運動鞋成為他身上的“標配”。只要當天PM2.5小于100,他就會在校內跑上幾公里,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里。
“跑完心情特別好,精力更加充沛?!笔┮还f。
2020年,廣州舉行冬季馬拉松比賽,53歲的施一公作為領跑隊員,一氣跑完了馬拉松大賽的全程。
除了跑步外,施一公還喜歡看戰(zhàn)爭電視劇?!跋瘛稇已隆贰读羷Α泛汀队赫醭返龋矣绕湎矚g,只是因為太忙沒時間看?!笔┮还f。作為科學家,他孜孜以求,走向世界頂峰;作為丈夫,他與妻子一同做飯,一同做家務,盡心盡力操持自己的小家;作為父親,他嚴格要求子女,并送子女回鄉(xiāng)鍛煉;作為老鄉(xiāng),他念念不忘家鄉(xiāng),多次回故土重訪,還兼任我市科技顧問,為家鄉(xiāng)建設鼓與呼;作為領導,他認為,當官一定要想清楚,心中有理想,為了做事才去當官,不是為了當官才去做事。十八大后,他對黨中央加大反腐力度、提倡依法治國感到特別振奮。
2016年5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施一公當選為副主席。他在大會上倡導全體科技工作者做到短板攻堅爭先突破,全面探索爭相領跑,轉化創(chuàng)業(yè)爭當先鋒,普及服務爭做貢獻。他說:“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立即行動起來,擔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重任,釋放創(chuàng)新智慧能量,燃燒創(chuàng)造發(fā)明激情,匯成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熱潮,形成萬馬奔騰、競相創(chuàng)新的大好局面,為實現(xiàn)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繁榮昌盛,為建成創(chuàng)新型國家、邁向世界科技強國拼搏建功?!?/p>
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而他又是一個平平凡凡、實實在在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
作者簡介:
于國平,曾任中共汝南縣委宣傳部,組織部副部長,汝南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長,老君廟鎮(zhèn)黨委書記,河南省汝南園林學校校長,河南省駐馬店農校黨委書記,駐馬店市科技局副局長,曾在《人民日報》,《河南日報》,《光明日報》,《農民日報》,《黨的生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發(fā)表各種各類新聞稿件,政論文,報告文學等一千多件,其中《太陽雨》獲河南日報“飛龍杯”報告文學征文三等獎,《孫大嬸曬衣裳》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改革開放征文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