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鑫
腸漏又叫腸漏綜合征,可引發(fā)廣泛的炎癥并刺激免疫反應,導致各種健康問題。近年來,腸漏被認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危險信號”。它可不是腸道破了、漏了,在醫(yī)學文獻中,腸漏被稱為“腸道通透性增加”。腸屏障由單層腸上皮細胞連接構成,這些上皮細胞通過緊密連接蛋白連接在一起。腸漏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細胞連接破壞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食物大分子、腸道代謝廢物、微生物及毒素等會透過腸屏障進入血液循環(huán),刺激自身免疫系統(tǒng)引起多種免疫性疾病,細菌、毒素可損傷內臟器官引起多種全身性疾病。其他一些產生腸漏的潛在原因包括:遺傳易感性、不良飲食、慢性壓力、毒素過載及腸道菌群失衡等。
與腸漏有關的疾病包括消化障礙、抑郁、肥胖、糖尿病、帕金森氏病、自閉癥、乳糜瀉、關節(jié)疼痛、皮膚炎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腸漏可能不會直接導致這些疾病——有腸道問題的人更有可能有其他一些健康問題。因此,盡管科學證據尚未證明腸道通透性增加實際上是導致這些癥狀的原因,但它強烈表明,腸漏和其他功能障礙往往同時發(fā)生。
腸道通透性可反應腸黏膜的損傷程度,是評價腸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標??捎玫臏y試包括:Zonulin(連蛋白)或乳果糖測試、IgG食物不耐受性測試(食物過敏原)、糞便測試、有機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測試、乳果糖和甘露醇測試等。
目前腸漏并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一般以對癥為主,包括:1.避免過敏食材,去除腸道感染源及腸道壞菌霉菌;2.補充消化酵素、果寡糖,改善消化不良;3.補充腸道益生菌,重建腸道健康菌群;4.給予足夠的抗氧化物質、礦物質、麩胺酸等,修復完整的腸道黏膜;5.注意飲食和休息,適量運動,調整心情,推薦有利于腸道健康的飲食包括:骨湯,生奶制品,富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以及其他營養(yǎng)豐富的抗炎食物等。
腸瘺是指胃腸道與其他空腔臟器、體腔或體腔外有異常通道,胃腸道內容物循此進入其他臟器、體腔或體腔外,并由此繼發(fā)機體感染、體液丟失、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失衡、器官功能受損、營養(yǎng)不良等一系列問題。其原因可以是先天性的發(fā)育缺損,也可以是后天性的炎癥、腫瘤、外傷及手術并發(fā)癥。
根據腸內容物流向的不同,可分為:1.腸管與其他空腔臟器相通,稱為“腸內瘺”;2.腸內容物漏出皮膚,稱為“腸外瘺”。
根據腸管發(fā)病部位的不同,可分為:1.小腸瘺,發(fā)生于小腸部位的腸內瘺或腸外瘺;2.結腸瘺,發(fā)生于結腸部位的腸內瘺或腸外瘺;3.肛門直腸瘺,發(fā)生于肛門直腸部位的腸內瘺或腸外瘺。
腸瘺的主要癥狀包括瘺口、腹痛、發(fā)熱、惡心、嘔吐、脫水、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不良等。還可有尿道刺激癥狀:當腸管與輸尿管或膀胱相通時,腸內容物可引起尿頻、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的癥狀。腸瘺的并發(fā)癥包括感染性休克、胃腸道大出血、黃疸、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神志昏迷等。
通過仔細的查體、觀察引流液性狀,及時、準確地判讀實驗室檢查結果,特別是降鈣素原(PCT)和腹腔引流液淀粉酶、膽紅素水平,并借助影像學檢查,如腹部CT、經瘺道造影等手段,可提高腸瘺的早期診斷陽性率,為腸瘺的快速治療奠定基礎。
臨床上應根據腸瘺部位、大小、癥狀及相應的病因等,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早期腹腔內感染及粘連嚴重,手術干預困難且并發(fā)癥較多,一般只進行合理引流及抗感染治療,待感染消除、炎癥消退、營養(yǎng)狀態(tài)改善和腹腔粘連松解后,再手術切除腸瘺,重建消化道??垢腥局委熤饕詮V譜抗生素如頭孢類、碳氫霉烯類(青霉素)等為主。
腸瘺的手術治療有穿刺抽膿、清創(chuàng)引流、腸管吻合術及堵瘺等。術后患者取半臥位,注意手術部位的清潔與消毒,不要洗澡,不要沾水,可以使用濕毛巾避開手術部位擦浴。關注引流管的情況,防止堵塞。同時,患者需要根據醫(yī)囑,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復查。復查的項目可有血常規(guī)、生化全套、腹部B超檢查等。飲食方面,患者術后1周之內不宜進食,一般會給予胃腸外營養(yǎng)。5~7天后方可進食高熱量、高蛋白的流質飲食,10~14天轉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可正常飲食。普通患者應進食清淡、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避免辛辣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雞蛋、牛奶等高纖維、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飲食。術后患者需要臥床休息,可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以有氧運動為主,但不宜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