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功
在大同武術界就有這樣一位高人,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北京體育學院武術系畢業(yè)的高材生,也是我市首位專業(yè)院校畢業(yè)的本科生。他沒有眾多頭銜,也沒有武術段位,更沒有耀眼的光環(huán),一生默默無聞地工作在武術教育戰(zhàn)線上。他武功高強,技藝超群,卻從不在公眾場合炫耀自己;他桃李滿園,成績斐然,亦不喜到媒體露臉;他為人低調(diào),行事正直,生活簡樸,教學認真,一直受到人們的尊重。他,便是我市資深武術教育家,我的師兄李治先生。
李治生于1939年,山西大同人,少時家居城內(nèi)草帽巷6號,自幼喜學習,知書達理,行端品正,更愛武術,崇尚武林英雄。1950年,他十一歲,在同巷居住的師兄息源的引薦下,拜當時譽滿雁同地區(qū)的一代梅花拳宗師賈虎臣為師,學習武術,開啟了他與武為伴的人生。
求知的欲望促使他每天放學回家來不及吃飯,便懷揣干糧直奔師父家學藝。同時利用路上的時間邊走邊啃干糧,唯恐去遲了耽誤訓練。李治個性要強,不善言語,但練功非常吃苦,且肯動腦筋。師父每教一個動作,他反復練習,細心琢磨。別人練一遍,他總要練上三五遍,從放學到晚上11點鐘,三四個小時的練功,他從不休息,雖累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渾身發(fā)軟,但他一直咬牙堅持到收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兩年時間,他學完了梅花拳、彈腿、八法拳、通臂拳、花壇掌等師門的拳術,深得師父喜愛,認為孺子可教,于是傳授他梅花門系列器械。武術界有句諺語“年刀月棍久練槍,沒有身法練劍枉”。他先從刀棍學起,之后重點學習槍劍。扎槍、抖槍、抄劍、劈劍、點劍等基礎動作,反復上百次地苦練,而且遵師所囑,平時習練要帶御敵觀念,“練時無人當有人,用時有人作無人”“出手不留情,當堂不讓父”等要求去練。他的槍刺得快速精準,咄咄逼人,與師父對練空手奪槍,他的一桿花槍神出鬼沒,上下翻騰朝師父扎去。師父動作敏捷,施展出閃轉(zhuǎn)騰挪的本領,避開凌厲的槍法。兩人動作驚險逼真,引來一片叫好之聲。師父還培養(yǎng)他刀法的應用,與他練空手奪刀。亦是真實驚險。師父在眾徒弟中,選出另一位練槍高手郭義,與他對練,兩人默契的配合經(jīng)常贏得滿場掌聲。郭義后來一桿花槍所向披靡,奪得省比賽冠軍,被省體工隊抽走。
在劍術方面李治更下了不少功夫。他的架功舒展,力點準確,動作緩疾有序,節(jié)奏分明,手眼身法步跟隨很緊,他將扎實的功力與攻防意識融入到劈、點、崩、云、挑、撩、掛、抹、帶、刺等劍法中,閃轉(zhuǎn)騰挪,聲東擊西,隨心所欲的技擊方法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器械方面師父還教給他梅花雙鉤、春秋大刀、拐子、流星錘等,他達到樣樣俱會,般般皆通。他與師兄師姐郭義、息源、張永江、康萬義、陳述堂、袁桂蘭等賈門弟子成為當時全市一流水平的優(yōu)秀運動員,他們參加省市武術比賽多次獲得獎項。
1958年,李治代表大同市參加省里擊劍比賽,取得優(yōu)異成績,被留在省里集訓。第二年參加1959年山西省春季運動會,在這場比賽中,他發(fā)揮出色,一舉奪得全省輕劍比賽第一名佳績,受到省體委的重視。同年派他代表山西省參加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因成績優(yōu)秀被省體委破例保送到北京體育學院深造。他當時正讀高中一年級,故只能進北體的預科班。這樣又使他在北京體育學院這所全國最優(yōu)秀的體育學府中多學三年本領。隨后,順利晉升為北體武術系本科生。
北體上學期間,正是他人生學藝的黃金年華。這里聚集著全國武術界的精英。教授張文廣是北體武術學院的奠基人,歷年來任全國武術比賽總裁判長,也是中國武術研究院的首席專家,被尊為武林泰斗。張文廣教授對李治很看重,經(jīng)常單獨輔導他,他的代課老師成傳銳、翟金生、張廣德等人都是張文廣的學生。畢業(yè)留校任教,這里主修國家規(guī)定套路,刀槍劍棍拳五個甲組套路(即健將級套路)是全國武術精華套路的匯總。通過學習,李治的功架、發(fā)力、彈跳、轉(zhuǎn)折、平衡等各種運動技能進一步升華。在傳統(tǒng)套路方面,主教練成傳銳的六短打、奇形劍、斷門槍(規(guī)定甲組槍即由斷門槍改編)都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套路。李治原來槍劍基礎就好,加之成傳銳的精心傳授,如虎添翼,水平大大提高。
他還得到張文廣師父常振芳的指教。那是上課期間張廣德帶他們幾位優(yōu)秀學生到北京市工人體育場找常振芳學習二級槍。常振芳是老一輩武術家,全國查拳名家。他練功所下的功夫一般人難以做到:每天去師父家學藝的二里路程,都是做著仆步穿掌去的?;貢r則是低式子蛙步回來,年復一年,功夫可想而知。李治在常振芳處又學了不少東西。
在校期間課程較多,訓練也緊張。每周只休息一天,訓練時李治因個子高,蹲式子比別人費勁,膝關節(jié)損傷,膝蓋腫成饅頭是經(jīng)常之事。一次他在做彈跳動作中腳骨挫折,醫(yī)囑休息一個月,為了不讓一年的汗水白流,他在床上只躺了一周便起來,讓大夫在傷處打上封閉針,繼續(xù)堅持訓練。由于他能吃苦耐勞,認真訓練,成績優(yōu)秀,被選為年級級長。在北體全院武術比賽中,他又獲得兩個甲組套路和一個乙組套路的三項全能比賽亞軍,被選進院武術代表隊。能進院代表隊的都是全院的尖子,除了李治外,還有成傳銳、門惠豐、馬春喜、劉善民、李德成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位。他們經(jīng)常為中央首長和國際友人表演,曾多次為周總理、朱德委員長、陳毅、賀龍等人表演過,也曾為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越南胡志明主席等外國元首表演過。他和成傳銳表演的空手奪槍,驚險逼真,水平極高,受到賀老的稱贊。
在藝術的道路上,他沒有滿足。1964年全國十九單位武術比賽中,他認識了山東教練于承惠,于的劍術全國聞名。于是李治不失時機地與于承惠學習了一趟醉劍,他還虛心和其他隊的教練學習人家的特長項目。七年的院校生活造就一個全能的北體高材生。
1965年他們畢業(yè)了。他的同學有留校的,有到各省體工隊當教練的,大部分后來都成為全國武術界的名人。如張山做了中國武術院院長;馬春喜、劉善民做了河南體工隊教練;吳彬、李俊峰先分到北京什剎海少體校任教,培養(yǎng)出李連杰、吳京、戈春燕等一批全國武林和影視精英而名揚華夏。后來成為中國武術研究院專家顧問……,而李治卻分配回大同。先在五中、三中等校做體育教員,后來到市體校當武術教練,到市體委群體科負責武術工作,到市軍體校任校長,最后到省體育運動學校大同分校任武術教練,直至退休,一直工作在武術教育戰(zhàn)線上,默默耕耘,辛勤育人。
他教學嚴謹,育人有方,對學生要求嚴格,每個細小動作都必須一絲不茍地完成。因此成就了不少優(yōu)秀學生,在第四屆省全運會上學生武衛(wèi)清獲得少年組劍術冠軍;王一東獲得棍術冠軍、劍術第三名;學生崔建寒奪過省運會女子拳術冠軍,被留在省體工隊深造,后來參加全國武術比賽獲得優(yōu)異成績;學生張麗華的刀術;喬麗的拳術和峨眉刺;郝麗芳的劍術;阮國強的刀術、拳術都獲過全市比賽第一名的優(yōu)秀成績。
除了學校培養(yǎng)學生外,社會武術他也做出貢獻。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西門外展覽館門前的空地上,每天早晚都有不少人和他學藝。他從北京體院帶回不少優(yōu)秀的拳械項目,大家都喜歡,包括我們師兄弟,都去學習。李治堅持善行公益,惠及大眾的原則,只要誠心去學者,他一概認真?zhèn)魇?,不收一文。對于那些沽名釣譽,別有用心的人他不予理睬。他澹泊名利,身正行端,從不搞那些收禮遞貼,拜師收徒的俗套,也不低眉權(quán)貴走上層路線。有人說他“倔”,倔到不會生財,倔到有機會不會往上爬,但他不改“倔”性,一直秉承自己的做人原則:正直、誠實、認真、無私。我當時在展覽館門前和師兄學了五個甲組套路,受益匪淺,原有的傳統(tǒng)武術加上競技武術,我的水平大大提高了。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至今,李治一直堅守義務授徒,傳承技藝的陣地,受惠者眾多,不少人多年堅持跟隨他學藝,收獲頗豐。如白曉英、姚福英、侯嵐、殷俊峰、宋慶臣、常金龍、李玉梅等人,憑著過人的技藝在參加全省全國各類武術比賽中,都取得過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他的學生崔振峰辦起了大同最大的武校,至今已走過二三十年輝煌里程,為武術界培養(yǎng)出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他的兩個兒子從小受父親的嚴格訓練,都進入山西省體育運動學校學武術,畢業(yè)后長子李文輝分配到大同平城區(qū)少體校,子承父業(yè),做了一名教練。他執(zhí)教嚴格,酷似其父,為人正直,從不搞歪門邪道。多年來一直兢兢業(yè)業(yè)地奮斗在武術教育的第一線。李文輝的學生成材率很高,輸送到全國各高等院校武術系的大學生多達20余人,其中考取北京體育大學、天津體院、上海體院,三所全國重點體育院校的學生達10人之多。
1999年李治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全部精力投入到繼續(xù)傳承武術事業(yè)上,他要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奉獻給社會。他先在本地多所武術學校任教,后來足跡遍及全國各地,他到過嵩山少林寺最大的武?!衔湫H芜^教,到江蘇鹽城武校任過教,只要有需要的地方,他總不辭艱辛地去傳授武藝。2005年至2006年,意大利武術愛好者安那利考一行五人不辭路遙,萬里迢迢地兩次來大同尋找中國梅花拳的真諦。李治伙同賈鈺等師兄弟熱情接待,認真教授,讓民族瑰寶梅花拳綻放到國外,國際友人深受感動,滿載而歸。
李治還積極參與市里的各項武術活動。1994年我組建大同形意拳協(xié)會,他積極參與,出謀劃策,付出兩三個月的辛苦,幫我成立了頗具浩大的市形意拳協(xié)會,又多次培訓參賽隊員,使市形協(xié)代表隊的參賽成績連年進入全省前茅;從1999年第一屆大同市傳統(tǒng)武術錦標賽開始,連續(xù)六屆大同市傳統(tǒng)武術比賽,他都擔起裁判長這副重擔,因他的嚴格把關,致使裁判隊伍嚴肅認真公正準確地完成裁判任務,保證了大賽圓滿成功。
如今,李治雖八十有四,但身板硬朗,精神煥發(fā)。每天在風景如畫的西城墻外護城河園林帶堅持傳授武藝,為弘揚傳統(tǒng)武術文化而發(fā)揮余熱,綻放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