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潞
內容摘要:“四人幫”粉碎之后,步入生命晚年的孫犁經(jīng)歷種種生活上的磨難之后,他的思想愈臻深邃,行文風格也逐漸成熟。本文通過研究作者晚年發(fā)表的十本文集,其多以散文、雜文的形式為主,借此探討他晚年文章在語言風格、人物心靈等方面形式與審美傾向的變化。
關鍵詞:孫犁 晚年散文 審美傾向
“衰病尤懷天下事,老荒未廢紙間聲?!睂O犁晚年的《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云集》《曲終集》十種作品集一一問世,稱為“耕堂劫后十種”。孫犁一生不隨波逐流,堅持講真話,愈到晚年,思想愈發(fā)成熟,他的《耕堂文錄十種》一出版便得到眾多關注,這些文集不同凡響,它凝聚了孫犁晚年深邃的思想結晶,在題材選擇和藝術形式上也有較大突破,這些真誠樸實的文字最終成就了孫犁不卑不亢的作家形象。
一.晚年散文內容的新拓展
1.關于戰(zhàn)爭羈旅生涯的回憶
劫后復出的孫犁首先是以懷念和回憶戰(zhàn)爭年代的舊誼開啟他晚年的言說方式。孫犁懷念與戰(zhàn)友們一起進行抗戰(zhàn)的激情歲月,在《平原的覺醒》《保定舊事》《在阜平》等文章中皆有所述,《在阜平》一文中,作者回憶當時從冀中平原調往阜平這一帶窮山惡水的山區(qū),在通訊社工作的那段艱難歲月,情不自禁地表達了對這一特殊生活歷史的真切懷念。“真正的歷史,是血寫的書,抗日戰(zhàn)爭也是如此。真誠的回憶,將是明月的照臨,清風的吹拂,它不容有迷霧和塵沙的干擾?!盵1]
《平原的覺醒》一文中作者寫自己參加抗日民主革命的經(jīng)歷,實際上是寫整個冀中平原人民的覺醒。1937年秋季,冀中平原開始變得動蕩不安,孫犁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他的抗日宣傳方面的工作,并且擔任冀中區(qū)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的宣傳部長,講授抗戰(zhàn)文藝的理論與實際,革命文藝作品的介紹等工作。關于征戰(zhàn)道路的回憶,冀中區(qū)的戰(zhàn)友們都洋溢著充沛的革命熱情,人民揭竿而起,連農民的愛國、愛家、愛民族的觀念也是非常強烈的。孫犁非常懷念經(jīng)歷過的那個時代,懷念曾經(jīng)生活過的那些村莊,作為伙伴的那些戰(zhàn)士和人民。因此,不能忘記那時走過的路,踏過的石塊,越過的小溪。記得那些風雪、泥濘、饑寒、驚擾的勝利的歡樂,同志們兄弟一般的感情。這些回憶征戰(zhàn)的散文,既記錄下時代的面影,又傳達出他熾熱的情感。[2]
2.關于童年生活的記憶
“幼年的感受,故鄉(xiāng)的印象,對于一個作家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正像母親的語言對于嬰兒的影響。這種影響和作家一同成熟著,可以影響他畢生的作品?!盵3]在《童年漫憶》《裝書小記》《鄉(xiāng)里舊聞》《戲的夢》《畫的夢》《書的夢》中,真實地記錄了孫犁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思想情狀,在這些散文中凝聚了作者的一個夢,一個關于藝術、關于心靈的夢境,可以看出他對書本、繪畫、戲曲等藝術知識的好奇與向往,這些夢中也凝結著孫犁對世情冷暖以及社會人生的思考。他寫童年生活,不僅寫出安平縣的鄉(xiāng)親父老留給他的深刻印象,同時也贊美了家鄉(xiāng)人民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經(jīng)歷了“十年疾病,十年劫難”的孫犁,則更加留戀那個純真、美好的童年時代。那時即使是春荒之年,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漫山遍野的跑著、尋視著、追逐著,一起剜野菜、摘樹葉、吃菜根,雖然生活艱苦,但卻充滿著游戲的歡樂和趣味。平時晚飯后坐在碾盤旁聽說書,或在街頭、茶館聽西河大鼓,還可以從村民手中借讀《封神演義》和《紅樓夢》,從書本中獲得知識。而最令作者快樂的莫過于家鄉(xiāng)的風俗民情和春節(jié)?!多l(xiāng)里舊聞》中描述的“吊掛”、“錫鼓”、“小戲”、“大戲”,這些年節(jié)風俗是童年生活中最能夠讓人感受到節(jié)日氣氛的風俗;而在春節(jié)時貼對聯(lián)、樹天燈、搭神棚、放鞭炮等更是在童年生活中最歡樂的活動。純真、歡樂和美好充溢著孫犁的童年生活,這里是他夢想起航的地方,也存放著他最真最美的情感。[4]
孫犁的文字激濁揚清,把那種人情人性的愛與“四人幫”時代對人性的摧殘的“恨”意把握得恰到好處,他的可愛之處在于其寫作過程中始終保持一顆赤誠之心,從不作自欺欺人的無稽之談。孫犁一直主張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的創(chuàng)作,但在這現(xiàn)實背后更多的是作家的親身經(jīng)歷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與體會,但他文字的表達卻是浪漫的,抒情的,正是這現(xiàn)實與浪漫的結合才使得孫犁晚年作品中的每一行文字都飽含真實的情感。正如孫犁所說,“文學必須取信于當時,方能傳信于后世?!?/p>
二.晚年散文的審美趨向
青年和壯年時期的孫犁把主要的創(chuàng)作精力都放在小說寫作與文藝理論研究等方面,他的散文家地位一直未能確立在文學史上?!八娜藥蜁r代”結束,復出后的孫犁已然邁入生命的黃昏,經(jīng)歷了一段嚴酷的歷史,他的精神與心境也與先時大為不同。不變的是,他對現(xiàn)實世界的深切關懷,對于人生的進一步思考。經(jīng)過多年古書以及人事的錘煉,孫犁的文章更拙樸了,但時不時能看到相當漂亮的句段,文字極精妙??梢娙酥簧矆猿终J真閱讀寫作,自己總能有所進益。
1.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tǒng)一
孫犁的散文創(chuàng)作最早開始于1939年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魯迅先生的散文可以說是對孫犁終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著極大的影響,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他的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藝術永久的生命力、對民族強烈的責任心,愛憎分明的精神永遠是人民手中制敵必勝的鋒利武器。
“我最喜愛魯迅先生的散文,在青年時代,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省吃儉用,買一本魯迅的書,視如珍寶,行止與懼……這樣,我就在魯迅精神的鼓舞之下,寫了一些短小的散文,它們是:有所見于山頭,遂構思于澗底;筆錄于行軍休息之時,成稿于路旁大石之上;文思伴泉水而淙淙,主題擬高巖而挺立?!?/p>
孫犁的散文創(chuàng)作也由此而結緣,魯迅先生可以說是孫犁開啟散文之路的引路人。所謂好的散文一定是追求藝術的真善美,寫生活中的東西,抒發(fā)真實的感情。孫犁在《論散文》中提出“感情的真摯與文字樸實無華是寫好散文的要素?!彼约阂彩挤N堅持這一原則,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才能傳信于后世。中國古代的文學家如韓非、司馬遷、柳宗元和歐陽修的文章也是孫犁散文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精神土壤。“歐陽修在寫作上是非常嚴肅的。他處處為讀者著想,為后人著想,直到晚年,還不斷修改他的文稿。他最善于變化文章的句法,力求使它新穎和有力量?!睂O犁曾提過自己作文寫小說,無數(shù)次不厭其煩地修改潤色,甚至可以把自己寫的小說都背下來??梢娮魑膶懽?,總是要下一番功夫才會有所成。
孫曉玲既是孫犁的女兒,也是他的學生,她曾這樣評價“父親的散文,是他一生默默耕耘的悠長的犁歌。從小小少年在育德中學刊物上發(fā)表習作開始,到饕餮之年仍揮毫不輟,儀式一事一景一情,無不記下自己的足跡、時代的弦歌?!?/p>
孫犁的文章正如他本人一樣都給人以純真純善的感受,如同沒有被污染過的荷花青蓮,別樣的美麗清潔。他始終贊揚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善美精神,保持文學的厚重感,孫犁認為身為作家如果為名為利而進行創(chuàng)作,如同行商坐賈,小販叫賣一般,這就完全稱不上藝術。他堅守文學藝術的純度與自然度,文學是不取媚的,是不討好任何年紀的人,文學應該對時代、對整個人生負責。魯迅先生是孫犁一生的楷模,他偉大的人格,對民族強烈的責任心,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戰(zhàn)斗精神,對文學事業(yè)至死不渝的耕耘努力的精神始終影響著孫犁晚年的創(chuàng)作與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
2.理性思辨性的語言風格
孫犁的語言風格的形成主要受他的母親和妻子的影響最深?!拔业恼Z言,像吸吮乳汁一樣,最早得自母親。母親的語言,對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其次是我童年結發(fā)的妻子,她的語言,是我的第二個語言源泉。“[5]孫犁很重視人物語言的容量,往往用有限之語,寫無限之情。孫犁的白描藝術深受我國古典小說以及魯迅作品的影響。在《村歌》這篇小說中,孫犁描繪雙眉登臺表演節(jié)目時的情景:
雙眉唱著,眼睛望著下面。臺下的人,不擠也不動,整個大廣場叫她的眼睛照亮了。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覺得:臺上臺下都歸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東西。
晚年的孫犁行文愈發(fā)深沉老練,敘述往往一針見血地道出一些警句,語言充滿了思辨的色彩,甚至帶有魯迅雜文的批判味道。這種變化是和他對社會生活的深入思考,對人生這里的透徹參悟是分不開的。在《關于編輯工作的通信》一文中提出對于編刊工作以及編輯職責的思考,“現(xiàn)在刊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而且方興未艾,有增無減。在藝術宮殿值班的神,不是綠衣少年,就是紅妝少女。這是一種藝術繁榮的景象?!睂O犁用于人物的比喻也是十分精妙的。
從《耕堂書衣文錄》,可見其對于書法、史籍、道德倫理、圖書版本等,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這一部很有文采的雜感錄,充分體現(xiàn)了孫犁語言方面的造詣,語言精粹,文字長短不一,短則十幾字,長則不過幾百字,有些諷刺極其尖刻犀利,一陣見血。如他在《曲??偰刻嵋分袑懙溃骸叭撕阆菜舜蹬酰蝗缑咳彰繒r,有人輪流吹捧之,吹捧之詞調,越來越高,就會使自己失去良知,會做出可笑甚至危險的事來。敗時,吹捧者一笑散去,如小孩吹氣球然。炮仗之燃放,亦同此理。”
3.勾畫人物的性格與心靈
孫犁的散文多客觀描寫或是情感的抒發(fā)以及對人生的感悟與思索,除此之外,用抒情的方式敘事,在敘事中使用簡潔的筆墨描寫人物,勾畫人物的性格,是孫犁散文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常常善于使用白描的手法,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來。《刪去的文字》刻畫那位女同志的形象,只作了簡單的描寫?!八诔了贾?,偶爾把頭一揚,濃密整齊的黑發(fā)向旁邊一擺,秀麗的面孔,突然顯得嚴肅的神情,給人留下特殊深刻的印象?!苯栌脙蓚€平常的動作“一揚一擺”便將這個女同志的神態(tài)描繪得栩栩如生。《鄉(xiāng)里舊聞》中描寫的比作者年長二十歲的刁叔,為人沉靜剛毅,但由于在農村經(jīng)濟條件很不好,一直打著光棍,年紀不大就逝世了?!拔椰F(xiàn)在推測,他一定死于感情郁結。他好勝心強,長期打光棍,又不甘于偷雞摸狗,鉆洞跳墻。性格孤獨,從不向人述說苦悶。當時的農民,要改善自己的處境,也實在沒有出路。這樣就積成不治之癥?!钡膸拙湓捪旅妫瑓s體現(xiàn)了孫犁洶涌的對于家鄉(xiāng)鄰里的情感與痛惜。
三.孫犁的研究狀況
關于孫犁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的學術性研究,最早起始于五十年代中期,囿于當時作家創(chuàng)作還處在發(fā)展和不斷成熟之中,未能從總體上做出把握,所以當時只見一些零散的賞評之作,多是一些微觀的研究或評價。六十年代開始,主要圍繞孫犁的小說創(chuàng)作展開研究,如方記《一個有風格的作家》、馮建男《孫犁的藝術》、黃秋耘《一部詩的小說》、王燎熒《十年來的新中國文學——孫犁的小說創(chuàng)作》等這些文章總結了孫犁小說藝術上的特點,作家的文體風格等方面,在當時頗有影響。70年代末期80年代,關于孫犁研究許多新的論文和專著也紛紜而出。由山東師范學院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編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孫犁研究專輯》,是20所高等院校中文教學、科研內部參考用書;周申明、邢懷鵬的《孫犁的藝術風格》;《孫犁作品評論集》;郭志剛的《孫犁創(chuàng)作散論》;冉淮舟的《論孫犁的文學道路》;劉金鏞、房福賢主編《孫犁研究專集》;金梅的《孫犁的小說藝術》;李永生《孫犁小說論》等。八十年代對孫犁研究勢頭一直延續(xù)到了90年代,“孫犁現(xiàn)象”對當代今文壇產生的“沖擊波”一刻也沒有停息過,“孫犁研究熱”順時而生,在作家創(chuàng)作研究繼續(xù)深入的同時,研究重心逐漸移向作家主體研究,同時孫犁文論研究也逐步受到人們的重視。如楊振喜的《論孫犁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觀》、金梅的《孫犁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論》重點敘述了孫犁作為一名學者型的作家,德才學識兼?zhèn)溆谝簧?,在孫犁的文藝理論、文藝批評中可見其現(xiàn)實主義的文藝思想觀;楊聯(lián)芬的《孫犁:革命文學中的“多余人”》,在這篇文章中她認為“孫犁的精神世界遠比他的小說文本豐富和復雜得多”。如果按照“當代主流文學”的標準來評價,出身于工農兵、成長于解放區(qū)的孫犁“向來是被作為主流文學中‘正宗’的一派作家看待的?!钡赋?,無論孫犁本人的“精神方式”,還是主流文化對他的評價和態(tài)度,都讓人感到他與主流文化“貌似一體”的關系中的“不協(xié)調與不愉快”。
90年代開始出現(xiàn)了大量的孫犁傳記,比較值得關注的有,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孫犁評傳》,由周申明與楊振喜合著完成、郭志剛和章無忌的《孫犁傳》、管蠡的《孫犁傳——筆耕生涯》、《孫犁傳——走出荷花淀》、《孫犁傳略》,這些傳記忠實而有著極高的分量。
從2002年7月11日著名作家孫犁逝世到目前,新的世紀對于孫犁的研究大多是緬懷追憶之作,在推動孫犁“復活”的研究中,需要關心的成果是對他的“晚年研究”,在這方面閻慶生老師傾五年之功而作的《晚年孫犁研究——美學與心理學的闡釋》可說是最出色的代表。著作主要從作家心理內心情感的世界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體世界入手?!扒鞍氩糠稚钊胝撌隽藢O犁晚年的心態(tài):濃郁的憂患意識,思想家氣質的彰顯,入世與出世的意識沖突,孤獨意識,魯迅情結,情愛情結等,近于晚年孫犁的心理世界與情感世界的評傳。后半部分探析了孫犁晚年美學思想的內涵、結構、特征及現(xiàn)代轉型的艱難歷程,并論述了‘耕堂文體’的藝術創(chuàng)造與審美意蘊?!?/p>
孫犁這一生的創(chuàng)作始終秉承著現(xiàn)實主義的精神,但并非是單純地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簡單的描寫,而是選擇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最了解的人物并傾以全部的感情。在他看來,我國文學藝術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是非常非富且值得學習的,這一傳統(tǒng)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真誠,就是文格與人格的統(tǒng)一和相互提高。
綜上所述,孫犁在生命的晚期通過對童年生活、青年時期羈旅生活的不斷追溯與回憶,并以樸實真誠的語言將這段經(jīng)歷訴諸紙上,在他的筆下勾勒的人物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使得他的作品具有貼近現(xiàn)實生活,又呈現(xiàn)出人情美的特點。孫犁又在形式風格上推陳出新,以充分的哲理化的情思表達他對人生的體會與感悟,達成了意境悠遠、回味無窮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犁.孫犁全集5(修訂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2]周申明,楊振喜.孫犁評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
[3]孫犁.孫犁全集3(修訂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4]許雅莉.孫犁晚年散文的審美取向[D].福建師范大學,2014.
[5]孫曉玲,李屏錦主編.孫犁讀本 孫犁論孫犁[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