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學 黃金玉
葉圣陶先生說:“議論的路徑就是思想的路徑。”只有想得到,才能寫得出;只有想得好,才能寫得妙。議論文論證說理的過程,就是寫作思維展開的過程。然而在一線議論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大多數學生的議論文缺乏邏輯、思維混亂,說理不具說服力。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嘗試以“寫作思維方法”為核心,創(chuàng)建議論文寫作教學序列,并加以“技術化”訓練,指導學生在作文中正確運用邏輯思維,特別是建構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便于學生思考、總結和運用的邏輯思維體系,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寫作能力。
在教育體系中,邏輯學的教學都是極為薄弱的一環(huán)。雖然部編教材在選擇性必修上冊專門設立“邏輯的力量”這一主題單元用以介紹邏輯知識,但在議論文寫作方面仍缺乏有效的教學體系。
在議論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學生的寫作邏輯混亂時,籠統地要求學生多讀、多寫、多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唯有依據學生實際問題,建立系統性邏輯知識體系,提供針對性指導,才是解決議論文寫作邏輯缺失的正途和捷徑。
因此,筆者收集學生在日常議論文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圍繞“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遵從議論文寫作文體思維的特點,由簡及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開辟議論文寫作專題序列,引導學生逐課訓練。這一課程指導的要義是:當學生不知如何提出論點時,需要向學生提供提煉論點的方向與路徑;當學生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論據時,教給學生“邏輯處方”成為教學關鍵;當學生論證過程出現混亂時,教給學生邏輯思維運用框架,以便學生全面理清邏輯順序,在訓練中提高理性思維品質,進而提高學生議論文的寫作能力(見表1)。
表1 “議論文寫作教學序列”教學安排表
作文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其核心是思維。發(fā)展思維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關鍵。在日常議論文寫作練習中,我們還可以嘗試運用多種方法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寬度,強化邏輯推理能力。只有當教師將不可言說的思維上升為一種可以言說的知識、技能并作用于寫作過程的指導時,學生才能走出寫作的“暗胡同”。
1.取道教材,效仿思維。教材是例子,是最便捷的學習資源。在教學時,筆者先從教材入手,精心挑選文本范例,供學生學習邏輯思維。
教師要善用教材,設計學習支架,比如在課堂訓練中可以制定“寫法揭秘”環(huán)節(jié),設計“范文寫作思維結構圖”,讓文章的“寫作思維可視化”。所謂“思維可視化”,是指運用簡單的思維結構圖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一圖勝千字,借助于思維結構圖,學生可以一目了然,知曉文章生成的思維方法和寫作過程。
例如:我們可以在《勸學》一文中學習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在《師說》一文中學習概念分析和對比論證,在《六國論》中學習假設分析、歸納論證與因果論證;在《寡人之于國也》一課中學習駁論……
當然,有眼界才能有境界,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邏輯思維訓練,筆者還向學生推薦關于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書籍,以供他們學習。推薦作品有《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走出思維的誤區(qū):批判性思維指南》《祛魅與祛蔽》等,這些書為學生打開了學習邏輯思維的一扇窗。
2.巧設情境,點亮思維。寫作是一項復雜的心智活動,作文邏輯思維教學不能淪為簡單、教條的樣本分析或技法講解。寫作邏輯知識需要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才能讓學生掌握并且內化。在進行思維訓練知識講解時,老師要善于激趣,巧設情境,借助有趣的活動形式,啟發(fā)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自我發(fā)現并歸納出作文寫作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基本要求。
例:愛好文學的小華,對那些生動而形象的比喻懷有一種特殊的偏愛感情。一次,他對同樣熱愛文學的同學小張說,像“青年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老年是陳年的酒”以及“建筑是凝固的藝術”等句子,把比喻的對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真算得上是最深刻的定義!
小張聽后卻表示不同意:這些比喻雖然形象生動,也很深刻,但作為定義是不恰當的。就這樣,二人爭論了起來。
思考:他們?yōu)槭裁礌幷撈饋砟兀?/p>
解說:原來,小華的看法是不正確的,而小張的意見是正確的。所謂定義,就是揭示概念內涵的一種邏輯方法。比喻固然形象深刻,但作為定義卻是不合適的,原因在于它們不能清楚地揭示被定義概念的內涵。根據這一個原則,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下定義應當遵守的規(guī)則:下定義的概念中不能使用含混的、不清晰的詞語。
這樣的訓練可以讓學生了解“例證法”的含義及分類,進而學習寫作思維,掌握“例證法”的基本寫法。
3.精編題目,訓練思維。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中,強調教師手中操控著學生的命運,也操控著整個民族的命運。從中可見,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意義非常。學生面臨高考壓力,本就對考試題目趨之若鶩,如果讓學生進行寫作,而寫作題目只是一個話題,缺少其他必要的情境要素時,學生定會因為缺乏興趣,不知道“為什么寫”而喪失了寫的欲望和沖動。寫作,成了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老師布置的那個叫“作業(yè)”的東西,漸漸成為負擔。一旦成為負擔,表達的欲望、寫作思維就無從說起了。我們需要做的是,為話題提供必要的寫作情境要素。激發(fā)學生運用邏輯知識分析問題的興趣,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悟邏輯思維在寫作中的具體運用。
請看以下作文題:
1925的中國,內憂外患。無數的年輕人在破碎的華夏大地上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
1.毛澤東:高舉馬克思主義領導共產黨,用武裝斗爭救中國于水火。
2.胡適:文學救國,針砭時弊,后半生投入學術研究。
3.葉挺:戎馬一生,烽火天涯,鐵軍之名,威震天下。
4.徐志摩:一生浪漫,新詩代表,文壇盡風流。
5.張愛玲:無關政治,醉心創(chuàng)作,風月俏佳人。
6.還有無數的普通人,他們過著自己的小生活,在動亂中維持一個家的信仰。
如果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會選擇以上哪個人的人生軌跡?請選擇并說明理由。或者你還有除此之外的人生軌跡,也請寫出來并說明理由。
這是筆者為培育學生邏輯思維,自擬的一道作文題。“如果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會選擇以上哪個人的人生軌跡”這一情境的呈現,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很多時候,我們的命題作文往往不是學生想表達的,而是教材編者或試卷出題者希望學生去表達的。為此,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目標重構,把命題轉換為學生自己真正想表達的內容,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寫作熱情。
4.七級邏輯,強化思維。安之然將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運用的思維活動歸為七個層級,分別為“定義、劃分、概括、判斷、推理、假說、體系”。通過教學研究和實踐,筆者發(fā)現,七級邏輯既是一種行文的框架,也是議論文寫作思考的軌道與支架。運用這七種思維可以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思維,使其習作具有系統性、體系性。
劉勰《文心雕龍·章句》有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苯涍^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寫作的邏輯思維已有一定了解,且有明顯的說理意識,這時候可以加大訓練強度,進行全文結構思維訓練,力爭讓學生在寫作時做到概念運用準確,判斷得當,推理合乎邏輯,而且整篇結構合乎邏輯。
例: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當代著名學者木心在詩中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作家董橋曾在書中寫道:沈從文20世紀30年代在北平寫《邊城》,院落里有槐樹、棗樹,每天朝陽初上,他坐在小竹椅上據著紅木小方桌靜靜地寫,每星期只寫一章。董橋不禁為之感嘆:“情致那樣閑淡,難怪沈先生真是連寫字都不屑‘向世味上更濃一番了’。所謂慢,所謂底氣,就是這么來的?!?/p>
有人說,“慢”是一種值得每個人去深思的生活態(tài)度。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和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書寫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學生用邏輯七級解題思路(以慢為例):
1.定義:什么是慢生活(態(tài)度)。
2.劃分:有哪些慢?喝茶的慢、種菊的慢等。
3.概括:慢的最大優(yōu)點。
4.判斷:慢和快有什么不同?
5.推理:生活中的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快”裹挾的?
6.假說:如果慢或快會怎樣?
7.體系:怎么樣做才能慢?
邏輯思維七級理論雖然像一種簡筆畫式的總結和概括,但其對學生寫作思維的建構極有幫助。學生可以按照以上操作在寫作中迅速而精準地找準七級角度,構架七級層進式體系、從而有觀點、有角度、有想法、有邏輯地進行寫作。
學習邏輯學,可以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邏輯思維能力。金人王若虛在《文辨》中說:“定體則無,大體須有”,他認為寫作沒有一成不變的具體方法、具體模式,但存在基本規(guī)律、基本要求。這一說法辯證而深刻。教師在指導學生議論文寫作時要不滿足于寫作技法的表層講解,而要致力于寫作思維基本規(guī)律的提供與總結,以期達到行文有思,作文有理,思維縝密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