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様
夏天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張《藍(lán)色大門》的劇照截圖。樹蔭里,陳柏霖和桂綸鎂蹲坐在長椅上,字幕是:“好不甘心哦,夏天都快過完了,好像什么事都沒有做?!薄皩Π?,好像就只是跑來跑去,什么事都沒有做?!?/p>
那是九月的某個傍晚,我和朋友聚會結(jié)束,心血來潮穿過老城區(qū)走回家。晚風(fēng)一點也不涼,老城墻上厚厚的石磚摸起來還帶著溫?zé)?,夕陽下,朋友拎著一袋黃澄澄的橘子左搖右晃,我無意中看見,才驚覺它是秋季的時令水果。好像在我全然不注意的時候,夏天就這樣無波無瀾地過去了。
這個夏天,我既沒有去海邊旅行,也沒有看一場熱鬧的演出。每天匆忙起床,匆忙上班,周末發(fā)呆,一天天下來,我卻不知道忙了些什么。表達(dá)欲也十分有限,我好像很難提筆,專注沉浸地去講好一個故事——可以說是電影里那幅截圖的真實寫照。
這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仿佛還在昨天,而一轉(zhuǎn)眼,黃葉落盡,清晨有了霧氣,我們連2021年的尾巴都快抓不住了。
昨天和朋友聊起,疫情開始后的時間流速,像是被誰摁了快進(jìn)鍵。時間的加速,越發(fā)催生人們那種“一事無成”的焦慮感。朋友倒是問我:“怎樣才算有所成就呢?”我一時沒答,她又問,“怎樣又算‘做了什么呢?在我看來,只要愉悅了自己,那么那件事就有它的價值。”
按她的說法,我的那個夏天也并非一事無成。比如,邂逅了人生中最喜歡的一部番劇,吃到了最甜的一口西瓜,和好久不見的老朋友聚會,嘗試了一種雪糕的新口味并且覺得不錯……我聽她列舉,恍惚中真有種過得非常充實的錯覺。
然而我很快回過神來,這些說到底,都只能歸為吃喝玩樂吧?對比他人的一些狀態(tài)——去了某個小國,考了某個證書,教鄰居家的小孩學(xué)鋼琴……真是高下立見,一下就凸顯了本人的懶惰和“咸魚”。
“無論是吃東西,看番劇,打游戲,還是畫畫,寫文,教鋼琴,其實都是打發(fā)時間的不同方式罷了。”朋友不以為然,“繁忙的生活里還能去學(xué)一項技能很了不起,可給努力工作的自己放松充電、維持友誼也很重要不是嗎?”
我嘆服于她的心態(tài),又想起,半年前她還不是這樣的。那會兒,她受勵志雞湯洗禮,總覺得大好的休息日,玩掉太浪費,要用來學(xué)習(xí)。于是買了一大堆法考資料,斗志滿滿道:“考不過就當(dāng)學(xué)一學(xué)法律知識,充實自己沒壞處?!苯Y(jié)果沒堅持兩個禮拜,法考資料就吃了灰。
而現(xiàn)在,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就是個“易犒勞體質(zhì)”,哪怕今天沒做什么正經(jīng)事,可因為覺得累,還是要好好犒勞一下自己。下班約朋友見個面,買一杯奶茶,吃一頓火鍋,被生活磋磨的心情就慢慢恢復(fù)了彈性。
生活不易,也許我們是不該奔著“一定要做什么事”或者“一定要將這塊時間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的心態(tài)去奔赴每一天。也許將它用作每一個自我愉悅的瞬間會更好一點,哪怕并不能切實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可好歹給庸碌中摸爬滾打的我們,提供了一個小小的喘息空間。
每一個平平無奇的日子,都值得閃閃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