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前不久,一個小女孩的吐槽引發(fā)了關(guān)注。視頻中,她奶聲奶氣地說:千萬不要找“90后”當(dāng)父母!因為去逛超市,走不動的是爸爸;上學(xué)時,總遲到的是媽媽;零食只管自己吃;外出游玩比我還起勁……育兒不走尋常路,反向教育似乎成了新一代父母的新鮮選擇。
“懶惰”“佛系”“示弱”是“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的三大法寶,這些行為看似不靠譜,其實擁有一定的教育能量。主持人汪涵曾因兒子在外游玩時經(jīng)常忽視追隨父母,而故意躲了起來,在兒子意識到自己“走失”之后才站出來安慰兒子,以提高孩子的警惕性。育兒綜藝《不要小看我》中,作家傅首爾需要帶一個小男孩爬到山頂,但小男孩并不配合,多次溝通無果后,傅首爾改變“戰(zhàn)術(shù)”對男孩說:“我累了,爬不動了,我還要幫你拿書包,你可不可以不吵了?”面對示弱的成人,男孩果然停止了哭鬧,獨立爬到了山頂。
很多父母都希望將孩子培養(yǎng)成“理想寶貝”,反向教育“優(yōu)秀”的即時效果具有難以抵擋的魅力。然而,稍一把握不好尺度,反向教育就可能變成套路式育兒,只能得孩子一時的心。有家長反映:“孩子被套路一次后就再也沒有‘上過當(dāng)了,甚至開始反套路家長。”走入“替孩子設(shè)定路線”的誤區(qū),反向教育也就失去了價值。不過,也有一些成人,能夠持續(xù)恰當(dāng)?shù)貙嵤┓聪蚪逃?,激勵孩子自己做選擇,推動孩子成長。
孩子需要反向教育嗎?為什么有的反向小計策能夠成功,有的卻一敗涂地?到底什么樣的反向教育才是從兒童出發(fā)、符合兒童需要的?教育的目的,在于讓“不同”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而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發(fā)展“真實而最好的自己”。本期聚焦,我們立足童心,從孩子視角出發(fā),走近一個個家庭,聆聽一段段故事,感悟一顆顆真心,為反向教育釋放正能量尋找“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