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遠虎 譚志永
★ 向遠虎(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第一高級中學)? ? ? ? ★ 譚志永(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第一高級中學)
在《鴻門宴》《項羽之死》兩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們對項羽的認識,大概可以用以下幾個詞語進行概括,如:自矜功伐、優(yōu)柔寡斷、匹夫之勇、不善用人、率直粗獷,等等;抑或在政治上的無知,對駕馭權術的無能,讓其飽受后人的批評與指責?!傍欓T宴”事件讓劉邦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闪觿蒉D為優(yōu)勢,而項羽則與之相反,讓人有了咬牙切齒地“恨”;在《項羽之死》中,面對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對楚軍合圍之勢,項王牽掛的卻是“名騅”與“虞姬”,雖顯出少見的“仁善”與“多情”,可關乎楚國存亡之大事,怎能放下!一首《垓下歌》可謂“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余憤”,書寫了項羽式的末路悲情!
一 、《鴻門宴》中看項羽的“義”
漢軍進入函谷關,占領咸陽后,與關中老百姓約法三章,《史記·高祖本紀》書:“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睆U止舊有的苛捐雜稅,深得百姓擁戴,所以張良在項伯勸導時說出了:“亡去不義”,其意圖是:幫助劉邦擺脫因占領咸陽過早暴露漢軍實力與野心帶來的困局。
劉邦能虛心接受建議,面對項王駐扎霸上的四十萬軍隊,他向張良全盤托出了自己占據(jù)咸陽的過程,并多次征求張良意見,“為之奈何”,聽取張良對眼下時局的判斷與分析,然后采取措施并竭力挽救,極力討好拉攏項伯便是其一。
能屈能伸,是劉邦的另一個優(yōu)點。與項羽對話,謝罪“稱臣”,而稱呼項羽為“將軍”,在宴席的座次上,他坐在一個“臣屬”的位子,卻不動聲色,繼續(xù)宴飲?!叭徊蛔砸饽芟热腙P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此句的意思有兩層:一曰,入關破秦的“頭功”純屬意外,自己無心去鉆營;二曰,破關入住咸陽應該讓項王先進才是,言語中的恭維與謙卑,可見一斑。
項羽在整個“鴻門宴”中的行為完全契合了其性格特點:建立在強大軍隊基礎之上的“霸道”作風,遇強則強,遇弱則心生憐憫!假如劉邦在鴻門宴沒有隱藏實力,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劉邦集團無論怎么精心布局都難逃項王的殺戮!“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項羽雖非君子,也非弱者,但所做所為卻表現(xiàn)出了其對待弱者的愛憐與同情。只是當下的“弱者”是精心“喬裝”了一番的。
項王不向弱者揮刀逞其強,其豪邁之品格令人嘆服!
我們甚至可以把項莊和范增在“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看作項羽一方保持對“義”的敬畏,對“禮”的守讓。
如果我們把劉邦集團的所作所為稱為“靈活”“機敏”“善于用人”“善于應變”,把項羽集團的所作所為稱為“政治上幼稚、無知”“輕信、無能”,那就真是忘了“天理”“仁義道德”,而這正是司馬遷最想表達的。
二、《項羽之死》中看項羽的“生死觀”
《項羽之死》節(jié)選于《史記·項羽本紀》?!妒酚洝返摹氨炯o”都是專門為皇帝立傳的,而項羽作為失敗者卻位列其中,可見在司馬遷心中,項羽即使兵敗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佩可嘆的英雄。
太史公曰:(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這段文字較為客觀公正地反映出司馬遷為項羽立傳的思緒和情感。同時,也反映了司馬遷對項羽“以武征伐天下,以武經(jīng)營天下”做法的否定。 司馬遷對項王如此鮮明地進行了負面評價,又為何將項王列入專門記錄帝王的“本紀”中呢?我們可以認為:一方面體現(xiàn)了司馬遷一貫秉持“不虛美,不隱惡”的創(chuàng)作史觀;另一方面又引導我們思考,應如何讀懂司馬遷對項王的真實情感。
我們試著從《項羽之死》中的相關細節(jié)來進行闡述。
“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痹谏来嫱?、潰圍敗北之際,司馬遷還在項王身邊安排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追隨者,這點足見其心意??峙抡鎸嵡樾问牵菏勘∽湓缫烟又藏玻皇O马椡跖c虞姬。所謂的“左右皆泣”其實是無人以淚相伴,“淚和流”實為太史公掩卷垂淚。
楚漢戰(zhàn)爭隨著項羽的死而閉幕,項羽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應該說,他的死雖帶有歷史前進的必然性,但司馬遷認為他是真正的英雄。出于對英雄的欽慕,司馬遷希望項羽能不被世人所遺忘,最后便是:形體可逝,精神長存,以悲壯的“死”,來實現(xiàn)人格的圓滿,以人性自醒完成英雄的自覺,自然也完成對英雄存在形式的探索,完成對生死觀的認知。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經(jīng)歷了垓下之圍,趁夜色潰圍南出,而后經(jīng)過東城鏖戰(zhàn)。項王的逃亡之路很艱辛,雖項王曰:“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但我們不能簡單認為,項王“一心求死”,如若這般,為何還要帶領殘部與漢軍周旋呢?
“求生”與寄望“東山再起,卷土重來”,很符合項王當時的真實心理??勺詈箜椡酢肮悴磺啊绷?!折戟沉沙!自折雙翼,放棄理想,放棄掙扎,為何這般?我們或許通過烏江亭長與項羽之間的對話可以窺見一二。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p>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我們試著分析這番對話,并提出以下疑問。
第一,項王帶領殘兵敗將,東進西突,為何在烏江亭長面前才萌生羞愧之心?如若先前垓下圍困時有了這番“羞愧”,還需要這“無為”的折騰掙扎么?再者“羞愧”心是在見到楚人亭長猛然萌生的嗎?
第二,烏江亭長的出現(xiàn)是否有偶發(fā)性?若是否定,解釋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此亭長是項王熟悉的人,對項王的人品、性格了然于胸,知其率領江東子弟八千人必敗,固八年守候于此,為其一渡??墒?,這僅僅是我們杜撰的猜想,史料中并無記載。
第三,緊承第二個疑問,那么我們可以推測并無烏江亭長此人,“檥船待”一事也是子虛烏有,這可能是作者虛構的情節(jié)。這里我們再看看前面的“田父”這一人物,項羽逃往陰陵,慌亂中問及田父,因田父欺騙了項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項王的成功逃脫。細究田父的出現(xiàn),似乎顯露出某種必然,預示項王的滅亡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我們不妨將其看作項王的消亡是不可逆轉的必然。那么,如何看待“烏江亭長”這一人物呢?我們發(fā)現(xiàn)“烏江亭長”多少帶有作者的影子,這是作者與筆下人物項羽深情相遇,認定他是“亦足王也”,在項羽失掉天下時,也只有“今獨臣”“我司馬遷!”與之相伴!
第四,緊承第三個疑問,項王是無法渡過江的,因為失敗是歷史事實,那么這里的“渡”就有可能別有深意了,到底渡什么呢?我們認為這個“渡”,度化的是人品,《禮記》中有云:“知恥近乎勇”,項王因有知恥之心,自動放棄生的機會,寧自殺也不被殺,體現(xiàn)出“霸王”式的尊嚴。然“知恥”的項王得世人的認同,達成了人性的健全。項羽的知恥而后死,從而使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