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亮
(1.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北京 100084;2.華電國際技術服務中心,濟南 250014)
送風機RB試驗失敗分析及預防措施
王承亮1,2
(1.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北京 100084;2.華電國際技術服務中心,濟南 250014)
1000MW機組鍋爐送風機快速減負荷(RB)試驗失敗并引發(fā)鍋爐滅火,組織了現場燃燒診斷試驗,通過試驗、歷史數據分析和現場鍋爐燃燒情況觀測,對引發(fā)鍋爐滅火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措施。部分措施落實后,鍋爐燃燒情況明顯改善,并成功組織了鍋爐送風機RB試驗。
RUNBACK;送風機;鍋爐滅火;燃燒穩(wěn)定性;旋流燃燒器
某電廠鍋爐2014年大修啟動后,組織進行送風機快速減負荷(RB)試驗,試驗失敗引發(fā)鍋爐滅火,造成非計劃停運。試驗運行狀態(tài)為機組負荷950 MW,5臺制粉系統運行,停運單側送風機進行RB試驗,鍋爐發(fā)生“全爐膛火焰喪失”主燃料跳閘(MFT)事故。為分析RB試驗失敗的原因,特進行了鍋爐燃燒診斷試驗、滅火原因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應對措施,有效保證鍋爐正常運行。
鍋爐為高效超超臨界參數變壓直流爐,采用單爐膛、一次中間再熱、平衡通風、運轉層以上露天布置、固態(tài)排渣、全鋼構架、全懸吊結構Π型鍋爐。制粉系統采用冷一次風正壓直吹式,設有2臺50%額定容量的動葉可調軸流式一次風機,提供一次冷、熱風輸送煤粉。配置動葉可調軸流式引風機、送風機各2臺。每臺鍋爐配6臺中速輥式磨煤機,對應A,B,C,D,E,F 6層燃燒器;鍋爐燃燒系統采用前后墻對沖旋流燃燒方式,前、后墻各布置3層,每層8臺,共48臺燃燒器;前、后墻各布置8臺燃盡風燃燒器、2臺側燃盡風燃燒器。鍋爐燃燒器系統布置如圖1所示。
煤粉及輸送用風經煤粉管道、燃燒器一次風管道煤粉濃縮器噴入爐膛。內二次風為直流(兼做停運燃燒器冷卻風),通過手動調節(jié)套筒調節(jié)位置來調節(jié)風量;外二次風為旋流,通過氣動執(zhí)行器調節(jié)風量;單臺燃燒器風量分配通過調節(jié)各內二次風套筒開度和外二次風調風器開度來實現;燃燒器中心風為停運燃燒器提供冷卻風,同時起到調節(jié)燃燒器噴口高溫煙氣回流區(qū)大小的作用,中心風量通過氣動調節(jié)執(zhí)行器調節(jié)。鍋爐燃燒器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
圖1 鍋爐燃燒器系統布置
圖2 鍋爐燃燒器系統結構
在機組檢修期間,檢查發(fā)現鍋爐兩側墻第2層燃燒器以上至燃盡風區(qū)域高溫腐蝕嚴重,為緩解上述問題,在每層側墻燃燒器外加裝了側二次風,風源引自二次風箱,前、后墻每層各2個共12個側二次風噴口,如圖3所示。
協調控制系統(CCS)方式下負荷≥530MW,若2臺送風機其中1臺跳閘,則觸發(fā)“送風機RB”,RB目標負荷為500MW。
圖3 改造后鍋爐前、后墻燃燒器布置
鍋爐配風情況見表1。靠近側墻2臺燃燒器外二次風旋流強度在70%左右,內側燃燒器外二次風旋流強度在35%左右,燃燒器內二次風擋板開度為40%,停運燃燒器中心風開度為50%,運行燃燒器中心風開度為10%。
5.1 試驗過程
2014-09-12 T 21:29:00,機組負荷950MW,制粉系統A,B,C,E,F層運行。21:29:53,運行人員手動跳閘B側送風機,聯跳B側引風機,RB程序動作正常,跳閘C層磨煤機,5 s后跳閘E層磨煤機。21:30:12,A,B層磨煤機跳閘;21:30:15,F層磨煤機跳閘,首出原因均為“煤層失去火焰”,“煤層失去火焰”聯跳磨煤機邏輯為“火檢滅火信號8取4”有效;21:30:17,鍋爐MFT,首出原因為“全爐膛滅火”。
5.2 風機RB動作前、后變化情況
5.2.1 風機RB動作情況
2014-09-12 T 21:29:53,鍋爐B側送風機跳閘后,A側送風機動葉開度由68.5%上升至98.3%,A側引風機動葉開度由64.9%上升至89.2%,磨煤機跳閘前、后一次風壓分別為9.70 kPa及11.52 kPa(一次風壓升高1.82 kPa),風機RB動作正常。
5.2.2 C,E層磨煤機跳閘前、后爐膛壓力情況
RB動作后,C,E層磨煤機跳閘前爐膛壓力為-108Pa,21:30:17,降至-773Pa后升至192Pa。爐膛壓力變化趨勢與二次風壓力變化趨勢一致,未出現爐膛壓力階躍突變現象。
5.2.3 鍋爐運行氧量變化情況
在RB動作50 s后(21:30:00—21:30:50),省煤器出口B側測點1,2,3氧量測量值由4.63%,3.29%,1.38%降至1.83%,0,0(平均降低2.49百分點),省煤器出口A側測點1,2,3氧量測量值由2.97%,3.96%,4.62%降至1.48%,2.35%,2.53%(平均降低1.46百分點)。
表1 鍋爐配風方式 %
RB動作跳C,E層磨煤機約12 s后,因一次風機系統調節(jié)遲緩原因導致一次風壓提高了1.82 kPa(若考慮爐膛負壓變化則升高更多),磨煤機入口風量瞬間增加約28m3/h。此種瞬間運行工況,導致瞬間進入A,B,F層燃燒器的粉量和風量急劇增加,需要的著火熱量瞬間急劇增加[1],燃燒器煤粉黑龍區(qū)延長、著火點推后,同時磨煤機通風量瞬間增加,煤粉細度瞬間變粗,超過正常運行控制要求,也會加劇著火點推遲。
因單側送風機跳閘后二次風量瞬間降低約690 t/h,且RB保護聯跳的B,C層磨煤機二次風供風擋板并未實現保護關至0,導致A,B,F層燃燒器有效二次風量瞬間降低較多,使燃燒器外二次風旋流卷吸作用瞬間降低,高溫煙氣回流瞬間減弱,回流高溫煙氣量瞬間減少,煤粉氣流吸收的熱量瞬間降低,加劇了煤粉氣流著火推遲。
一次風、二次風系統2方面的綜合影響導致燃燒器煤粉氣流著火點瞬間推后較多,燃燒器煤粉黑龍區(qū)超過火檢探頭監(jiān)測范圍(燃燒器火檢檢測區(qū)域在距離燃燒器噴口0.5m左右的位置),則火檢“無火”信號發(fā)出(實際上此時燃燒器并未真滅火),A,B,F層磨煤機滿足保護跳閘調節(jié)條件而相繼異常跳閘,最終觸發(fā)“全爐膛滅火”鍋爐MFT。
靠近側墻燃燒器最先失去火檢信號的原因主要有3個[2]:一是靠近側墻燃燒器外二次風旋流強度為70%,偏低(100%時旋流強度最低),燃燒器旋流卷吸作用弱,燃燒器穩(wěn)定性相對差;二是側墻燃燒器區(qū)域爐膛溫度較低,著火條件差;三是側墻燃燒器區(qū)域設計加裝了側二次風噴口,在二次風量瞬間急劇波動時影響鄰近側二次風噴口,燃燒器二次風量降低。
A,B側鍋爐運行氧量瞬間分別平均降低2.49和1.46百分點,主要原因一方面為二次風量瞬間降低,另一方面為一次風壓瞬間增加,導致進入爐膛的粉量瞬間增加。
7.1 優(yōu)化側燃風運行方式[3]
7.1.1 現狀分析
為增加側墻區(qū)域氧量,降低還原性氣氛,在前、后靠近兩側墻位置增設3層共12套側燃風裝置。側燃風風量設計值為65~95m3/s,經估算占鍋爐總風量的5%~10%,此部分進入爐膛的風量相當于無組織風量,其出口風速達55m/s,在爐內上升氣流的帶動下很快向上,但其穿透深度有限,很難達到側墻中部。若風量降低,風速達不到要求,側燃風就不可能補充到側墻中間區(qū)域,以至于不能達到改善側墻近壁區(qū)域氣氛的目的,還可能因此而使鍋爐主燃燒區(qū)域氧量進一步降低,單只燃燒器外二次風量降低,旋流卷吸作用減弱,降低了燃燒器穩(wěn)定性,并且可能導致飛灰可燃物質量濃度升高、鍋爐效率降低、火焰中心升高。
7.1.2 整改建議
在當前運行方式下,暫將12只側燃風噴口關閉,以增加投運燃燒器二次風量,提高燃燒器運行的穩(wěn)定性。
7.2 優(yōu)化燃燒器配風方式[4-8]
7.2.1 燃燒器中心風開度調節(jié)
根據旋流燃燒器調節(jié)特性分析,運行燃燒器中心風擋板開度偏大(10%左右),導致旋流燃燒器中心回流負壓區(qū)變小,旋流卷吸高溫煙氣量減少,著火點推遲,單只燃燒器燃燒穩(wěn)定性降低。
將運行燃燒器中心風開度維持在5%,提高燃燒器燃燒穩(wěn)定性。
7.2.2 外二次風調節(jié)
底層燃燒器和中上層靠近側墻燃燒器外二次風旋流強度控制偏小,為增強射流剛性,改善側墻氣氛,開度一般維持在70%,使得靠近側墻燃燒器穩(wěn)定性降低。
將側墻燃燒器外二次風旋流強度維持在50%。
7.2.3 二次風擋板調節(jié)
磨煤機異常跳閘后,對應層燃燒器二次風擋板未設置聯鎖保護動作指令。
磨煤機異常跳閘后,將對應層燃燒器兩側二次風總擋板保護聯關至0。
7.2.4 燃盡風擋板調節(jié)
單側送風機異常跳閘發(fā)生RB后,燃盡風擋板未設置聯鎖保護動作指令。
單側送風機異常跳閘發(fā)生RB后,將燃盡風擋板瞬間保護聯關至0,以提高運行燃燒器二次風量,加強外二次風旋流卷吸作用,提高運行燃燒器燃燒穩(wěn)定性。
7.3 一次風機保護聯調
機組發(fā)生RB動作,磨煤機保護聯跳后勢必瞬間引起一次風壓升高較多,通過試驗確定在機組負荷800MW以上發(fā)生RB時,2臺一次風機瞬間保護聯關入口調節(jié)擋板3%,以超前提高一次風機響應速度,避免一次風風壓上升較多而對燃燒造成不利影響。
根據當前設備運行情況和鍋爐送風機RB試驗失敗原因,為確保鍋爐送風機RB試驗成功,采取了如下幾項運行調整和熱態(tài)保護邏輯。
(1)將12只側燃風噴口關閉,以增加投運燃燒器二次風量,提高燃燒器運行穩(wěn)定性。
(2)將運行燃燒器中心風開度維持在5%,提高燃燒器燃燒穩(wěn)定性。
(3)磨煤機異常跳閘后,將對應層燃燒器兩側二次風總擋板保護聯關至0。
(4)單側送風機異常跳閘發(fā)生RB后,將燃盡風擋板瞬間保護聯關至0。
(5)機組負荷800MW以上發(fā)生RB時,2臺一次風機瞬間保護聯關入口調節(jié)擋板3%,以超前提高一次風機響應速度。
(6)將底層燃燒器和中上層靠近側墻燃燒器外二次風旋流強度維持在50%,提高燃燒器運行穩(wěn)定性。
再次組織鍋爐送風機RB試驗,試驗成功,為機組安全、連續(xù)運行奠定了基礎。
通過研究1000MW機組送風機RB試驗失敗引發(fā)的鍋爐滅火事故,深入分析引發(fā)鍋爐“全爐膛滅火”MFT的原因,并結合現場情況提出了相應的整改措施,實施后,鍋爐燃燒情況明顯穩(wěn)定,并成功組織了鍋爐送風機RB試驗。此項研究提高了鍋爐燃燒穩(wěn)定性,解決了送風機RB試驗不成功的技術難題,同時在提高旋流燃燒器燃燒穩(wěn)定性方面積累了經驗。
[1]顧瑋倫,杜云峰.旋流燃燒器的穩(wěn)燃及結構優(yōu)化分析[J].鍋爐制造,2007,26(1):74-80.
[2]劉成.旋流燃燒器前墻布置與前后墻對沖布置鍋爐的特性對比與分析[J].寧夏電力,2006(1):21-25.
[3]岳俊峰,高遠,黃磊,等.600MW超臨界旋流燃燒器鍋爐優(yōu)化運行研究[J].電站系統工程,2010,26(3):15-20.
[4]陳有福,張永福,韋紅旗.旋流燃燒器強化燃燒的途徑及應用[J].能源研究與利用,2003(4):18-20.
[5]韓才元.煤粉燃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6]李鳳瑞,郭為.大型燃煤鍋爐的低負荷穩(wěn)燃綜述[J].吉林電力,2001(2):30-32.
[7]何佩鏊,趙仲琥,秦裕琨.煤粉燃燒器設計及運行[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7.
[8]孫銳,李爭起,吳少華,等.多只旋流煤粉燃燒器在爐內布置方式研究及應用[J].燃燒科學與技術,2000,6(4):363-367.
(本文責編:弋洋)
TK 223.2
B
1674-1951(2015)08-0036-04
王承亮(1971—),男,山東淄博人,高級工程師,從事節(jié)能技術研究和火力發(fā)電廠節(jié)能剖析診斷工作(E-mail:lwwcl@sohu.com)。
2015-01-05;
201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