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月
“這本是我的戰(zhàn)場,我在這里呻吟,我在這里飛狂,我在這里助弱,我在這里抑強。熱血的人們,同仇敵愾,來此戰(zhàn)場殺豺狼?!边@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軍第三師政治委員周建華在中學讀書時寫下的豪邁詩句。他以光輝的業(yè)績和短暫的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誓言,把二十四載熱血年華獻給了偉大的革命事業(yè),獻給了哺育他的祖國和人民。
少年立志 投身革命
周建華,原名鄧曉村,1913年出生于吉林省雙陽縣一戶破落地主家庭。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周建華悲憤地說:“為了拯救祖國,就必須有不顧自己犧牲的精神。”他寫了一首抒發(fā)自己立志報國心情的詩歌,其中有四句這樣寫道:“來此人間十九年,誰把國事放心間。滿地狼煙充塞北,何時云破露青天。”1932年春,周建華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激動地說,“為了實現(xiàn)我的意愿,到處尋找出路,終于被我找到共產黨”,從此,“再也不是無舵的船,浮游于大海中了,而是有黨的領導,一步一步走向理想的樂園”。
機智勇敢 信念堅定
1933年2月,根據需要,周建華把家搬到了吉林市河南街富裕胡同七號,建立了黨的地下聯(lián)絡站,周建華擔任站長,愛人閻慶蓮、妻妹閻玉梅為聯(lián)絡站工作人員。聯(lián)絡站的主要任務是接待與轉送中共滿洲省委和磐石縣委往來的共產黨員??墒亲婺笇掖蝸硇?,讓其歸鄉(xiāng)經營家產,周建華一心想著黨的事業(yè),拒絕了祖母的要求,他揮筆寫下“馳騁千里才是駿馬,迎風翱翔才是雄鷹”的詩句,堅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為了安全起見,周建華在家門外安了一個暗鈴,自己人來時一拉鈴便去開門,生人一來敲門便可知曉。閻慶蓮除了放哨外,還負責保管文件。一次,吉林特支根據中央和滿洲省委的指示精神,決定在紅五月期間組織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上街貼標語、撒傳單的宣傳活動。但由于叛徒出賣,吉林市黨團組織和革命同志27人被捕。吉林特支負責人迅速將這一消息告訴周建華,并指示他將聯(lián)絡站里存放的文件、傳單等及時銷毀,然后迅速轉移到磐石。周建華得知消息后,立即同閻慶蓮把重要文件燒掉,并囑咐閻慶蓮,不管遇到什么情況,一定要保守黨的機密。隨后,周建華喬裝成農民到磐石參加了黨的抗日武裝。殘暴的敵人在周建華家什么也沒有搜查到,便對閻慶蓮毒打拷問,但閻慶蓮心里始終記著周建華的話,寧死不言,毫不屈服,嚴守了黨的機密。
聰慧好學 文武雙全
1933年5月,周建華被任命為共青團磐石中心縣委委員。共青團南滿特委成立時,周建華當選為特委委員。1933年9月18日,楊靖宇將紅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周建華被調到獨立師做政治工作。從此,周建華便與楊靖宇一起并肩戰(zhàn)斗。正值20歲的周建華有文化、有覺悟、有見解,深受楊靖宇的器重。
1935年2月,周建華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教導團政委。楊靖宇率獨立師主力挺進東邊道,開辟長白山抗日游擊根據地時,周建華一直跟隨楊靖宇轉戰(zhàn)長白山麓,踏遍林海雪原。在楊靖宇的培養(yǎng)下,周建華在戰(zhàn)斗中學習戰(zhàn)爭的指揮藝術。這期間,周建華隨楊靖宇參加了三源浦、涼水河子、五道溝、橫虎頭、哈泥河等大小幾十次戰(zhàn)斗,從楊靖宇身上學到了帶兵打仗的本領,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便單獨指揮部隊作戰(zhàn)。
周建華指揮的第一次戰(zhàn)斗就是著名的冰湖溝戰(zhàn)斗。1935年初春的一天,周建華率部到臨江縣五道溝附近等候,準備同楊靖宇的軍部會合。不料,日偽的“討伐隊”來了,雙方交火,打了一場遭遇戰(zhàn)。周建華當機立斷,給敵人以迎頭痛擊。敵人不知我軍虛實,以為中了埋伏,立即逃竄。楊靖宇率部趕到了解詳情后,對周建華大加贊揚。兩支部隊會師后,探得日、偽軍將于夜間偷襲五道溝的確切情報。楊靖宇命令周建華率警衛(wèi)連在冰湖溝口伏擊敵人,掩護軍部轉移。約半夜時分,敵軍200余人進入我軍伏擊圈,周建華用手槍打出第一發(fā)子彈,敵先頭指揮官應聲落馬,接著我軍猛烈開火,敵軍遭阻擊后慌忙后退,又遭我軍機槍封鎖,前進不能,后退不得,只能倉皇逃竄,周建華率部大獲全勝。
1935年3月,周建華同教導團團長楊俊衡密切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帶領教導團到柳河、樺川、輝南等地開展游擊活動,歷經多次戰(zhàn)斗,打了很多漂亮仗。周建華指揮的部隊逐漸成為一支戰(zhàn)斗力很強的部隊,他也逐漸成長為一名文武雙全的軍事指揮員。
為國捐軀 雖死猶生
1937年秋,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軍第三師師長王仁齋以身殉國后,整個第三師的領導重擔就落在師政委周建華和政治部主任柳萬熙肩上。根據楊靖宇的指示,周建華和柳萬熙率領的隊伍很快會合在一起,并轉戰(zhàn)于桓仁、清原、開原等地,繼續(xù)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日偽當局為消滅第三師在遼北地區(qū)的部隊,把西豐、東豐、開原、清原、鐵嶺、梨樹、海龍等七縣的守備隊組成聯(lián)防隊,采用“篦梳戰(zhàn)術”,對第三師駐地進行輪番“討伐”。1937年年底,日軍再次以七縣聯(lián)防隊向西豐、開原“討伐”,周建華率部由西豐向清原境內轉移,途中曾在房山溝、松樹溝等地與敵軍遭遇,進行了多次激烈戰(zhàn)斗。一個寒冷的清晨,灰蒙蒙的天空下著小雪,周建華率部轉移到西豐、清原、開原三縣交界的夾皮山時,再次同日軍遭遇。周建華率領戰(zhàn)士奮勇殺敵,在敵人力量幾倍于己的情況下,擊退了敵人數(shù)次沖鋒。此時,抗聯(lián)第三師僅剩80余人,還有20多名傷病員,彈藥也所剩無幾,而日軍有700多人,裝備精良。無奈之下,周建華只好命戰(zhàn)士們分別突圍。途中,他帶領通訊員和3名戰(zhàn)士與敵人遭遇,周建華立即命令通訊員和戰(zhàn)士趕快突圍,自己卻舉槍射擊,吸引敵人,掩護戰(zhàn)友。戰(zhàn)士們不忍離去,同聲高喊:“周政委!”周建華厲聲地說:“執(zhí)行命令,不要管我!”便繼續(xù)向敵群進行射擊。黑壓壓的敵人爬上了山崗,越逼越近,周建華身中數(shù)彈,壯烈犧牲,年僅24歲。
周建華在黨的培養(yǎng)教育下,從一個青年學生、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意志堅定的革命戰(zhàn)士、智勇雙全的軍事指揮員,以鮮血和生命踐行了“為完成解放人類的使命而活著”的錚錚誓言,雖死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