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肅 盛國躍
摘要:本文分析了“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jù)”由傳統(tǒng)的“探究實驗”教學思路重構為“大驗證小探究”教學思路的教學實踐,并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噬菌體;肺炎雙球菌;轉化因子;遺傳物質
1 教材分析
“核酸是遺傳物質的證據(jù)”是浙科版必修2第3章第1節(jié)的內容,主要講述了科學家通過4個實驗證明了核酸是遺傳物質。這4個實驗展示了人們在科學知識探索過程中選材的巧妙、思維的嚴謹和實驗方法的科學,是開展實驗教學的優(yōu)選素材。但考慮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初中就已經(jīng)知道核酸是遺傳物質這一事實,所以在備課過程中需摒棄原有教學思路而另辟蹊徑,即嘗試著把原有的“探究實驗”思路重構為“大驗證小探究”思路,并引導學生按邏輯順序去重排4個實驗的先后順序。本節(jié)課通過教學思路的重構可切實落實主體性教學,滲透科學方法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 教學目標
(1)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實驗”中學習科學家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tài)度,學會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逐步發(fā)展形成科學思維。
(2)通過“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的自主設計,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升對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對結果的交流與討論能力;通過對“噬菌體侵染實驗”整體實驗設計思路的分析和侵染過程的模擬,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從合作實踐中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3)感悟在對遺傳物質不斷深化和完善的探索過程中的艱辛;深化對生物科學史本質的認識,形成可對某些現(xiàn)象進行解釋的意識、觀念或思想方法,并以此生命觀念指導后續(xù)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探究。
3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教學難點 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過程。
4 教學設計流程
本節(jié)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為學生學習的三個基本維度,采用“大驗證小探究”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過程,圍繞DNA與蛋白質等物質分開研究這一主線,再現(xiàn)實驗設計及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具體教學設計如下:創(chuàng)設導入→得出結論→設計實驗→驗證推導。
5 教學過程
6 教學反思
客觀地講,這節(jié)課有可取之處,但也還有許多需要改進或欠缺之處。首先,把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歸為“大驗證”或“小探究”都不合適,畢竟這個是實驗的作用只是發(fā)現(xiàn)轉化因子而非探究或驗證遺傳物質;其次,盡管課前已讓學生預習過本節(jié)內容,但無奈教學內容信息量大,學生需要思考和參與互動環(huán)節(jié)耗時較多,這不可避免導致在一些知識點的詳解上有所取舍;再次,DNA復制方式作為知識補充簡單告之學生,且又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在模擬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僅展示其產(chǎn)生2個子代噬菌體的過程,這就會導致學生誤認為所有的子代噬菌體DNA雙鏈均是一條鏈含32P一條不含32P,該錯誤認識只能在后面的練習中通過建模加以糾正;第四,課堂上一些突發(fā)情況預計不足,例如一些學生的回答嚴重偏離主干知識,導致自己不知所措,應對不力,這就要求在今后教學中多積累一些類似的應對策略與技巧,以避免不必要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