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柱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yè)地質(zhì)勘查中心遼寧總隊,遼寧 沈陽 110004)
馬家溝鈮鉭礦于2019~2020年普查找礦工作中發(fā)現(xiàn)。礦床位于舊廟(斷凸)Fe-螢石Ⅴ級成礦遠景區(qū)(Ⅲ-57-①-1)內(nèi),屬花崗偉晶巖型鈮鉭礦床。該成果的取得是遼西地區(qū)稀有金屬找礦勘查工作的一大突破,進一步豐富了稀有金屬礦床成礦理論,對該區(qū)找礦勘查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文在詳細研究礦床地質(zhì)特征的基礎上,總結了該礦床成因,確定了主要找礦標志,為進一步在區(qū)域內(nèi)尋找鈮鉭等稀有金屬礦產(chǎn)指明了方向。
礦區(qū)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柴達木—華北板塊(Ⅲ)、華北陸塊(Ⅲ-5)、華北北緣隆起帶(Ⅲ-5-3)、建平隆起(Ⅲ-5-3-2)、舊廟凸起(Ⅲ-5-3-2-2)南部[1]。
區(qū)域出露地層主要有新太古代莊頭營子片麻雜巖(Aγ3Zgnc)、中生界下白堊系義縣組(K1y)、九佛堂組(K1j),上白堊系孫家灣組(K2s)及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全新統(tǒng)地層,以新太古代地層為主。
區(qū)域構造主要為中元古代NE向褶皺,中生代—新生代NNE、NE、NEE、NW向斷裂。礦區(qū)附近規(guī)模較大斷裂有上邁來斷裂、莫牛?!獧烟覝蠑嗔?。
礦區(qū)出露地層較簡單,除了零星分布一些第四系松散沉積物外,全部為新太古代莊頭營子片麻雜巖。巖石類型為角閃斜長片麻巖、角閃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等。巖石片麻理發(fā)育,普遍受混合巖化作用,局部形成沿片麻理發(fā)育的長英質(zhì)細脈體。巖石類型以角閃斜長片麻巖為主(圖1)。
礦區(qū)未見明顯斷裂及褶皺構造,角閃斜長片麻巖呈單斜產(chǎn)出,產(chǎn)狀較陡。
礦區(qū)內(nèi)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海西期中二疊世中細粒二長花崗巖(ηγP2)。規(guī)模較大者為3條二長花崗巖脈,形態(tài)為脈狀,巖脈出露長度不一,脈體走向為NEE、NE-NW,傾角較陡,局部近直立。其中ηγP2-1規(guī)模最大(見表1)。
表1 二長花崗巖脈特征一覽表
二長花崗巖脈產(chǎn)狀主要受構造裂隙控制,與圍巖片麻理產(chǎn)狀無關,分布于礦區(qū)南部和北部,巖石類型為中細粒二長花崗巖,新鮮面呈淺粉色—粉紅色,風化面呈黃褐色,中細?;◢徑Y構,塊狀構造[3]。
礦區(qū)內(nèi)共發(fā)現(xiàn)9條花崗偉晶巖脈,其中地表出露6條,鉆孔控制3條。均產(chǎn)于角閃斜長片麻巖中?;◢弬ゾr脈延長 92~284m,延深 25~79m,厚度 0.89~4.4m。形態(tài)簡單,均為脈狀。產(chǎn)狀走向NEE、NW、NE,傾向NW、NE、SW,傾角35°~60°。偉晶巖脈產(chǎn)狀主要受構造裂隙控制,而與片麻理走向無關,與圍巖呈侵入接觸關系。9條偉晶巖脈中只有γρ2、γρ3偉晶巖脈分帶齊全完整明顯,其它脈體分帶不清且無規(guī)律(表2)。
表2 花崗偉晶巖脈特征一覽表
主要礦物成分為微斜條紋長石、斜長石、石英,其次是白云母,其它微量礦物有石榴子石、磷灰石等。
平均化學成分為SiO268.87%,Al2O316.37%,F(xiàn)e2O31.67% ,TiO20.22% ,CaO1.92% ,MgO0.35% ,K2O3.12%,Na2O3.61%。
花崗偉晶巖脈多數(shù)為粒狀結構,少量具有文象結構、塊體結構。
磁通切換電動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有限元法和等效磁路法等方法。下面主要通過對永磁型磁通切換電動機的的研究方法發(fā)展,來了解磁通切換電動機的分析方法。
根據(jù)花崗偉晶巖脈結晶分異程度,其結構劃分標準[3]如下:
(1)粒狀結構:
①細粒結構:<2mm;
②中粒結構:2~5mm;
③粗粒結構:5~25mm。
(2)文象、似文象結構:
①微細文象結構:石英寬<0.1mm;
②細(似)文象結構:石英寬0.1~1mm;
③中(似)文象結構:石英寬1~2mm;
④粗(似)文象結構:石英寬>2mm。
(3)塊體結構:
①石英長石小塊體:2.5~5cm;
②石英長石塊體:5~30cm;
③石英長石巨塊體:>30cm。
礦區(qū)內(nèi)共圈出4 條鈮鉭礦體,分別賦存于γρ1、γρ2、γρ3、γρ6花崗偉晶巖脈中,礦體形態(tài)簡單,均呈脈狀,與其產(chǎn)狀一致。礦體長度為57~187m,礦體平均厚度為1.02~1.56m。Nb2O5平均品位為(223.10~357.40)×10-6;Ta2O5平均品位為(22.38~53.62)×10-6;Nb2O5+Ta2O5平均品位為(245.48~410.18)×10-6(表3)。礦體沿走向、傾向具有變薄、殲滅、分枝復合等現(xiàn)象。圖2為②號礦體第2勘探線剖面圖。
表3 礦體特征一覽表
礦石巖性為花崗偉晶巖,淺粉紅色—肉紅色,礦石結構主要為中粗粒偉晶結構、小塊體結構、塊體結構,少量為似文象結構。構造為塊狀構造。
礦石中金屬礦物含量少,占礦物總量2%左右,主要為鈮鐵礦、磁鐵礦、針鐵礦、黃銅礦、閃鋅礦等。
鈮鐵礦屬斜方晶系,多為半自形晶,多呈板狀或短柱狀,少量呈不規(guī)則片狀,集合體呈塊狀。顏色呈褐黑至黑色,半金屬光澤。大小不均勻,多小于0.2mm×0.4mm。鈮鐵礦為主要礦石礦物,在礦石中分布不均。
脈石礦物占礦物總量98%左右,主要由斜長石、微斜條紋長石等長石類礦物和石英組成,兩者占90%以上;其次是白云母,一般占5%~10%;其它微量礦物有石榴子石、磷灰石、電氣石、鋯石等。
礦區(qū)內(nèi)共圈出4條鈮鉭礦體,賦存于花崗偉晶巖脈中,圍巖為角閃斜長片麻巖。
偉晶巖脈產(chǎn)狀主要受構造裂隙控制,而與片麻理走向無關。與圍巖呈侵入接觸關系。
在海西期,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巖漿侵入到圍巖裂隙中,形成偉晶巖脈。偉晶巖的形成過程即為從巖漿到熱液的演化過程,在偉晶巖形成前期,以結晶分異作用為主,隨著溫度降低,偉晶巖中的石英、長石、云母以及稀有元素礦物鈮鐵礦等從熔漿中逐漸結晶出來,熔漿產(chǎn)生分異作用而使偉晶巖形成分帶構造[4]。偉晶巖中富含水等揮發(fā)組分,使其與鈮、鉭等稀有金屬元素組成各類絡合物,該類絡合物攜帶成礦元素遷移并逐漸富集于偉晶巖內(nèi),形成偉晶巖型稀有金屬礦床[5-6]。
綜上所述,該礦床成因類型屬花崗偉晶巖型鈮鉭礦床[7-8]。
該區(qū)鈮鉭礦體賦存于偉晶巖脈中,偉晶巖即為賦礦巖石。偉晶巖具有明顯的偉晶結構,塊狀構造。與圍巖接觸界線清晰,在野外肉眼容易辨別。此外,由于偉晶巖脈抗風化,在地貌上多為正地形。因此,花崗偉晶巖脈可作為直接找礦標志。
在遼西地區(qū)廣泛分布新太古代莊頭營子片麻雜巖地層,其中花崗偉晶巖脈發(fā)育,為在該區(qū)尋找該類型礦床,提供了良好地質(zhì)條件,應為鈮鉭等稀有金屬礦產(chǎn)重點普查找礦遠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