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松嫩平原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農(nóng)田溫室氣體排放及碳足跡估算

        2022-04-16 09:09:14郝小雨王曉軍高洪生毛明艷孫磊馬星竹周寶庫遲鳳琴李偉群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大豆生產(chǎn)

        郝小雨,王曉軍,高洪生,毛明艷,孫磊,馬星竹,周寶庫,遲鳳琴,李偉群,

        1. 黑龍江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2. 衡水市園林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3. 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十師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新疆 北屯 836007

        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為 CO2、N2O和CH4)是導致全球升溫的主因。IPCC(2021)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chǔ)》指出:2011年以來,大氣中溫室氣體CO2、N2O和CH4含量持續(xù)上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占到人為生產(chǎn)活動總量的12%(Walling et al.,2020)??梢?,減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產(chǎn)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低碳清潔生產(chǎn)至關(guān)重要。利用碳足跡方法可明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各部分產(chǎn)生溫室氣體的情況,以便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改善生產(chǎn)行為(李春喜等,2020)。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邊界內(nèi),某種活動引起的(或某種產(chǎn)品生命周期內(nèi)積累的)直接或間接的CO2排放量的度量,可用來評估農(nóng)田系統(tǒng)或某項農(nóng)業(yè)措施的優(yōu)劣(Peters,2010;段華平等,2011),有利于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減排措施。

        黑龍江省總耕地面積為1.437×107hm2,2020年糧食產(chǎn)量達到7.541×107t,為中國第一產(chǎn)糧大省,與此同時農(nóng)業(yè)副產(chǎn)物秸稈的產(chǎn)量也隨之增加,合理利用秸稈資源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實踐證明,將含有豐富礦質(zhì)元素和有機質(zhì)的農(nóng)作物秸稈還田,對于固土保水、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增加土壤固碳量、減少養(yǎng)分損失和保證作物產(chǎn)量等具有積極作用(Sun et al.,2012;殷文等,2015)。此外,長期秸稈還田能完全補償由施用化肥所造成的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秸稈還田帶入的養(yǎng)分還可減少20%—24%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張鑫等,2020)。李萍等(2017)在山西省旱作農(nóng)田的研究指出,秸稈覆蓋免耕可減少褐土N2O排放量,降低單位產(chǎn)量碳足跡。杜杰等(2020)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對黃土高原地區(qū)小麥和玉米碳足跡的影響,指出免耕秸稈不還田和免耕秸稈還田在增加了小麥、玉米的產(chǎn)量同時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碳足跡。成功等(2016)研究表明,塿土小麥秸稈旋耕還田后土壤N2O的季節(jié)排放總量降低了33.9%,但小麥生產(chǎn)過程中的碳足跡升高了26.0%。

        由于氣候類型、耕作方式、田間管理、土壤條件等的差異,不同生態(tài)區(qū)秸稈還田方式下的農(nóng)田溫室氣體排放及碳足跡具有不同的特征,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基于松嫩平原南部黑土秸稈還田定位試驗,連續(xù) 3年監(jiān)測大豆-玉米-玉米輪作體系下農(nóng)田N2O和CH4排放變化,利用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 assessment)估算農(nóng)資投入和田間操作引起的直接或間接碳排放量,比較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的溫室氣體排放和碳足跡變化,以期為松嫩平原旱作農(nóng)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低碳減排和保障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田間定位試驗于 2011年建立,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qū)民主鎮(zhèn)黑龍江國家級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示范園區(qū)(126°51′24.37″E,45°50′38.53″N)。試驗地處松花江和阿什河交匯的一級階地,松花江南岸,海拔130—150 m。試驗區(qū)域?qū)僦袦貛В募狙谉岫嘤?,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氣?.5 ℃,年均降雨量533 mm,≥10 ℃年積溫為2600—2800 ℃,無霜期約135 d。試驗地為旱地黑土,成土母質(zhì)為洪積黃土狀粘土。種植制度為一年一作,按照大豆-玉米-玉米順序輪作,無灌溉。試驗開始前0—20 cm土壤基本性質(zhì)為:有機質(zhì) 32.2 g·kg?1,全氮 1.9 g·kg?1,全磷2.1 g·kg?1,全鉀 27.6 g·kg?1,堿解氮 199.1 mg·kg?1,有效磷 41.1 mg·kg?1,速效鉀 215.0 mg·kg?1,pH [在水(體積)與土(質(zhì)量)之比=2.5?1中]為7.1。

        1.2 試驗設(shè)計

        本試驗設(shè)3個處理。(1)常規(guī)(CK):秋季收獲后,玉米地上部秸稈移走,第二年春季旋耕滅茬直接起壟,旋耕深度15 cm左右,為本地區(qū)農(nóng)戶常用的耕作方式。(2)秸稈深施還田(DSR):秋季收獲后,玉米秸稈全部粉碎(長度5—10 cm),均勻平鋪于地表,滅茬,大馬力拖拉機(1.434×105W)牽引五鏵犁深翻25 cm以上,把秸稈翻埋至下層,耙地起壟。(3)秸稈覆蓋免耕(SC):秋季玉米機械收獲,玉米秸稈全部粉碎(長度5—10 cm),均勻平鋪于地表,滅茬,第二年春季應用免耕播種機直接播種。每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試驗小區(qū)面積為234 m2(寬5.2 m×長45 m)。各處理化肥施用量一致。大豆季磷酸二銨(N質(zhì)量分數(shù)為 18%,P2O546%)150 kg·hm?2,硫酸鉀(K2O 50%)60 kg·hm?2,不追肥。玉米季基施尿素(N 46%)60 kg·hm?2,磷酸二銨150 kg·hm?2,硫酸鉀 60 kg·hm?2;玉米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150 kg·hm?2。2013年5月23日、2014年5月4日、2015年5月3日人工施基肥播種,玉米季2014年6月29日、2015年7月2日追肥。玉米品種為龍高L2,大豆品種為黑河42。大豆和玉米播種量分別為 75 kg·hm?2和 22.5 kg·hm?2,大豆保苗 3.75×105—4.5×105plant·hm?2、玉米保苗 6.75×104—7.5×104plant·hm?2;9月28—30日收獲。其他田間管理方式參見文獻(王曉軍等,2017)。

        1.3 樣品采集與測定

        于 2013—2015年作物生育期取樣。溫室氣體采集(N2O和CH4)采用靜態(tài)箱-氣相色譜法,取樣箱為長方體不透明箱(長65 cm,寬30 cm,高30 cm),材質(zhì)為PVC板。取樣過程及測定方法參見文獻(郝小雨等,2015)。采樣時間在晴朗天氣的09:00—11:00時段。施肥后每3天取氣樣1次,之后每10—15天取樣1次。分別在0、10、20、30 min抽取混合氣樣35 mL于真空瓶中(英國Labco頂空進樣瓶)。采樣同時記錄取樣箱內(nèi)外溫度,并測定5 cm土層溫度和土壤含水量。

        溫室氣體排放通量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

        F——溫室氣體排放通量,μg·m?2·h?1;

        ρ——某溫室氣體標準狀態(tài)下的密度,kg·m?3;

        H——取樣箱高度,m;

        Δc/Δt——單位時間靜態(tài)箱內(nèi)的溫室氣體濃度變化率,mL·m?3·h?1;

        θ——測定時箱體內(nèi)的平均溫度,℃。

        秋季在小區(qū)劃分3個10 m2樣區(qū),全部收獲,考種折算產(chǎn)量。各小區(qū)取代表性植株10株,樣品在105 ℃烘箱殺青30 min,65 ℃烘干稱質(zhì)量,計算草谷比。

        1.4 碳足跡

        基于生命周期評價法,建立系統(tǒng)邊界:(1)農(nóng)資投入(化肥、農(nóng)藥、種子、柴油等);(2)田間管理(耕作、施肥、播種、收獲、秸稈還田等);(3)土壤非CO2溫室氣體排放(N2O和CH4)。農(nóng)資或農(nóng)作活動的碳排放系數(shù)為(CO2當量):氮肥、磷肥和鉀肥生產(chǎn)分別為 1.53、1.63、0.65 kg·kg?1(王鈺喬等,2018);大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分別為 0.25 kg·kg?1和 1.05 kg·kg?1(West et al.,2002),除草劑生產(chǎn)和殺蟲劑生產(chǎn)分別為 10.15 kg·kg?1和 16.61 kg·kg?1(王鈺喬等,2018),柴油 0.89 kg·L?1(王鈺喬等,2018)。在100年時間尺度下,N2O和CH4的全球增溫潛勢為 CO2的 298倍和 34倍(IPCC,2013),N2O和CH4排放量需分別乘以298和34折算成CO2當量。計算公式為(李萍等,2017):

        式中:

        fC——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碳足跡(CO2當量),kg·hm?2·a?1;

        n——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消耗的n種物質(zhì)(能源或生產(chǎn)資料等);

        fCi——第i種物質(zhì)的碳足跡;

        mi——第i種物質(zhì)的消耗量;

        βi——第i種物質(zhì)的碳排放系數(shù)。

        1.5 數(shù)據(jù)處理

        應用 Microsoft Excel 2016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作圖;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土壤非CO2溫室氣體排放特征

        由圖1可知,在2013年大豆季、2014年玉米季、2015年玉米季,常規(guī)(CK)、秸稈深施還田(DSR)和秸稈覆蓋免耕(SC)處理生育期內(nèi) N2O排放通量峰值均出現(xiàn)在施肥后的1—3 d內(nèi),施氮肥是導致N2O出現(xiàn)排放通量峰值的主要原因。2013年大豆季,CK、DSR、SC處理日排放量變化范圍分別在 3.5—51.8、3.9—55.5、3.2—57.8 μg·m?2·h?1之間;2014年玉米季分別在 4.3—78.4、3.6—73.5、3.0—74.9 μg·m?2·h?1之間;2015 年玉米季分別在3.6—73.6、3.4—76.2、2.6—75.1 μg·m?2·h?1之間。分別比較2013年大豆季、2014年玉米季各處理生育期N2O總排放量(表1),CK、DSR和SC處理間無顯著差異(P>0.05),2015年玉米季SC處理顯著低于CK和DSR處理(P<0.05);CK、DSR、SC處理生育期N2O平均排放量分別為0.76、0.74、0.73 kg·hm?2,處理間無顯著差異(P>0.05)。2013 年大豆季生育期N2O總排放量要低于2014年和2015年玉米季,原因是大豆季氮肥施用量較低。

        圖1 不同處理溫室氣體排放特征Figure 1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表1 不同處理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量Table 1 Cumulative N2O and CH4 emission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013年大豆季常規(guī)(CK)、秸稈深施還田(DSR)、秸稈覆蓋免耕(SC)處理CH4日交換通量變化范圍分別在?13.9—0.5、?13.2—0.8、?12.4—0.6 mg·m?2·h?1之間;2014 年玉米季分別在?13.5—2.0、?14.5—2.6、?13.2—2.1 mg·m?2·h?1之間;2015 年玉米季分別在?14.6—2.1、?14.5—2.2、?15.8—1.7 mg·m?2·h?1之間。CK、DSR 和 SC 處理 2013—2015生育期CH4平均排放量分別為?0.11、?0.11、?0.12 kg·hm?2,處理間無顯著差異(P>0.05)。從上述結(jié)果也可看出,黑土區(qū)大豆田和玉米田是大氣中CH4的弱“匯”。

        2.2 農(nóng)田碳足跡核算

        由圖2可看出,2013—2015年常規(guī)(CK)、秸稈深施還田(DSR)、秸稈覆蓋免耕(SC)處理農(nóng)田間接排放(農(nóng)資投入和田間耕作)的農(nóng)田碳足跡分別為 1208.8、1254.8、1160.8 kg·hm?2,可見 DSR處理間接排放的碳足跡最高,SC處理最低,原因是在農(nóng)資投入相同的情況下,與各處理田間耕作柴油消耗量不同有關(guān)(表2)。結(jié)果顯示,2013—2015年DSR田間耕作柴油消耗最高,達到294.8 L·hm?2;其次為 CK 處理 243.0 L·hm?2;SC 處理最低,為198.0 L·hm?2。常規(guī)(CK)、秸稈深施還田(DSR)、秸稈覆蓋免耕(SC)處理直接排放(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的碳足跡分別為 1058.4、1020.4、1004.1 kg·hm?2,大小排序為 DSR>CK>SC。2013—2015 年SC處理農(nóng)田碳足跡最低,為2164.9 kg·hm?2,較CK(2267.2 kg·hm?2)和 DSR(2275.2 kg·hm?2)處理分別降低4.5%和5.1%(P<0.05)。

        圖2 2013—2015年不同處理農(nóng)田碳足跡變化Figure 2 Changes of farmland carbon footprin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during 2013?2015

        表2 2013—2015年輪作周期內(nèi)不同處理農(nóng)資投入量Table 2 Agricultural inpu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during the crop rotation period of 2013?2015

        從農(nóng)田碳足跡構(gòu)成來看(圖3),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對農(nóng)田碳足跡的貢獻最大,占比 44.8%—46.7%;其次為氮肥生產(chǎn)18.4%—19.4%,之后為磷肥生產(chǎn)14.8%—15.6%和田間耕作7.8%—11.5%,農(nóng)藥生產(chǎn)、種子生產(chǎn)和鉀肥生產(chǎn)占比較低。土壤溫室氣體排放、氮肥生產(chǎn)、磷肥生產(chǎn)和田間耕作的碳足跡之和占農(nóng)田碳足跡總量的90%左右,是最主要的碳足跡貢獻因子。

        圖3 不同處理農(nóng)田碳足跡構(gòu)成Figure 3 Compos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2.3 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對比及單位產(chǎn)量碳足跡變化

        從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來看(圖4),DSR和SC處理大豆產(chǎn)量(2013年)、玉米產(chǎn)量(2014年和2015年)均顯著高于常規(guī)(CK)處理(P<0.05),秸稈深施還田(DSR)處理增產(chǎn)率分別為9.2%、3.1%、5.5%,平均為5.1%;秸稈覆蓋免耕(SC)處理增產(chǎn)率分別為4.9%、6.4%、4.9%,平均為5.5%。DSR和SC處理年際間作物產(chǎn)量有所波動,但處理間平均產(chǎn)量差異不大。

        圖4 2013—2015年不同處理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變化Figure 4 Crop yield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during 2013?2015

        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碳足跡與作物產(chǎn)量的比值為單位產(chǎn)量碳足跡。由圖5可知,2013年大豆季常規(guī)(CK)、秸稈深施還田(DSR)和秸稈覆蓋免耕(SC)處理之間單位產(chǎn)量碳足跡無顯著差異(P>0.05)。2014和 2015年玉米季SC處理單位產(chǎn)量碳足跡最低,較CK處理分別降低9.5%和11.0%(P<0.05);較DSR處理分別降低6.6%和5.9%,但差異不顯著(P>0.05)。

        圖5 2013—2015年不同處理單位產(chǎn)量碳足跡Figure 5 Carbon footprint per unit of crop yield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in 2013?2015

        3 討論

        3.1 秸稈還田對農(nóng)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土壤 N2O排放源于微生物參與下的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針對秸稈還田對土壤N2O排放的影響國內(nèi)外學者還缺乏一致結(jié)論,相關(guān)結(jié)果表現(xiàn)為促進、抑制和不影響。(1)秸稈還田促進土壤N2O排放: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的碳供應,作為基質(zhì)直接參與土壤硝化過程,改變了參與N2O排放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促進了土壤硝化作用,從而增加了N2O排放(Li et al.,2018;唐占明等,2021)。此外,旱地秸稈還田后改變了土壤微環(huán)境,導致土壤孔隙度、溫度、水分等發(fā)生了變化,增強了土壤反硝化反應,也會促進N2O排放(Liu et al.,2011)。劉全全等(2016)研究發(fā)現(xiàn),秸稈覆蓋還田增加了黃土旱塬區(qū)冬小麥田N2O排放,原因是多年秸稈還田后土壤有機物質(zhì)累積量持續(xù)增長,增加了土壤中的碳源,另外秸稈覆蓋的穩(wěn)溫保濕效應顯著,這兩方面共同增強了土壤硝化作用和反硝化過程中微生物的活性,導致土壤N2O排放量增加。閆翠萍等(2016)指出,在小麥-玉米輪作農(nóng)田秸稈深施還田土壤N2O排放量較不還田周年增加68.9%。李平等(2018)在黑土上的研究結(jié)果為,秸稈與土壤混合后配施氮肥,N2O排放量增加了兩個數(shù)量級,原因是秸稈豐富的碳源為反硝化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底物,刺激了土壤微生物呼吸的作用,形成較多的厭氧微區(qū),從而導致更多的N2O排放。(2)秸稈還田降低土壤N2O排放:當秸稈碳氮比較大時,表現(xiàn)為碳源過剩和氮源缺乏,從而刺激土壤微生物去吸收其他氮源以滿足代謝活動,因此加強了對土壤中可利用氮源的吸收,減少了硝化與反硝化作用的基質(zhì),進而降低了N2O排放(Garcia et al.,2007;張冉等,2015;高洪軍等,2017);也有研究指出,秸稈覆蓋還田阻礙了土壤與大氣的氣體對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N2O的排放(劉海濤等,2016);秸稈深施還田后,加強了微生物對氮素的固持作用,導致有效氮濃度降低,從而抑制硝化和反硝化過程,使N2O排放降低(朱曉晴等,2020)。本研究中,不論是秸稈深施還田亦或秸稈覆蓋免耕,均未增加或降低土壤N2O排放,這也與張冉等(2015)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即秸稈還田對東北地區(qū)農(nóng)田土壤N2O排放無顯著影響。可見,受秸稈還田方式和還田量、土壤條件(土壤類型、質(zhì)地、水分含量)、氣象因素(降水、氣溫)、田間管理(施肥、灌溉、耕作)等因素影響,黑土秸稈還田下的土壤N2O排放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下一步還需進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中,松嫩平原南部大豆田和玉米田是大氣中 CH4的弱“匯”,這也與其他學者在旱田上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Sun et al,2016;呂艷杰等,2016),原因是旱地農(nóng)田土壤通氣條件好,氧氣易于擴散到土壤中,提高甲烷氧化微生物和甲烷氧化酶的活性,好氣土壤中的CH4易被氧化菌氧化成CO2,削弱CH4的排放特征,強化了土壤作為CH4的吸收匯特征(宋利娜等,2013)。秸稈覆蓋通過改變土壤厭氧條件、土壤物理性質(zhì)和土壤養(yǎng)分條件等間接影響CH4排放,導致 CH4排放量增加(Lenka et al.,2013),但通過改變覆蓋措施則會減少CH4排放(Ma et al.,2009)。朱曉晴等(2020)在棕壤上的研究結(jié)果為,秸稈深施還田降低了土壤對CH4的吸收量,可能是秸稈深施后較好的土壤通透性利于甲烷氧化菌活動,增強了土壤吸收氧化CH4的能力。本研究發(fā)現(xiàn),秸稈覆蓋和秸稈深施還田均對CH4排放量沒有明顯影響,與裴淑瑋等(2012)和呂艷杰等(2016)秸稈還田后CH4的吸收通量降低的結(jié)果不一致,可能是添加秸稈后沒有增加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故未顯著影響土壤產(chǎn)甲烷菌的活動以及土壤氧化還原電位,進而也未影響CH4的氧化潛勢(裴淑瑋等,2012;郝小雨等,2015)。

        3.2 秸稈還田對農(nóng)田碳足跡的影響

        本文分析了松嫩平原大豆-玉米-玉米輪作系統(tǒng)下不同秸稈還田方式下農(nóng)田碳足跡變化,2013—2015年秸稈覆蓋免耕處理農(nóng)田碳足跡最低,較常規(guī)和秸稈深施還田處理分別降低4.5%和5.1%,原因是在農(nóng)資投入相同、且N2O和CH4排放無顯著差異的情況下,秸稈覆蓋免耕處理田間耕作措施較少、柴油消耗量較低,故產(chǎn)生的碳排放量也較低。秸稈覆蓋免耕處理僅有 7項田間耕作措施,而常規(guī)和秸稈深施還田處理則分別達到了10項和11項,大大增加了油耗,進而增加農(nóng)田碳排放。這也與李萍等(2017)和伍芬琳等(2007)研究結(jié)果一致。

        本研究中,各項碳足跡占總碳足跡的比例排序為:土壤溫室氣體排放>氮肥生產(chǎn)>磷肥生產(chǎn)>田間耕作>農(nóng)藥生產(chǎn)>種子生產(chǎn)>鉀肥生產(chǎn),這與部分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段智源等,2014;李萍等,2017),原因除了農(nóng)資投入量不同之外,還與碳排放系數(shù)參考的數(shù)值不同有關(guān)。在大豆-玉米-玉米輪作體系下,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的農(nóng)田碳足跡的貢獻占比達到44.8%—46.7%,為第一貢獻因子,其中N2O排放是主要來源。因此,采取相關(guān)措施減少土壤N2O排放極為必要,如采用“4R”施肥技術(shù)(米國華等,2018),即合理的用量(Right rate)、正確的施肥時間(Right time)、合適的肥料(Right fertilizer)、合理的施肥位置(Right placement)來提高肥料利用率,進一步降低作物生產(chǎn)碳足跡(Gan et al.,2014)。此外,化肥生產(chǎn)(氮肥、磷肥、鉀肥)農(nóng)田碳足跡的貢獻占比為35.8%—37.7%,僅次于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因此未來還需發(fā)展低碳清潔的肥料生產(chǎn)工藝,進一步減少碳排放。

        4 結(jié)論

        松嫩平原南部大豆-玉米-玉米輪作體系下,秸稈深施還田和秸稈覆蓋免耕不影響土壤N2O和CH4排放。影響農(nóng)田碳足跡的主要貢獻因子是土壤溫室氣體排放、氮肥生產(chǎn)、磷肥生產(chǎn)和田間耕作。秸稈覆蓋免耕措施可以減少機械燃油產(chǎn)生的碳排放,繼而降低農(nóng)田碳足跡,較常規(guī)和秸稈深施還田處理分別降低4.5%和5.1%。秸稈深施還田和秸稈覆蓋免耕可以提高大豆、玉米產(chǎn)量。綜上,在松嫩平原南部大豆-玉米-玉米輪作體系下,秸稈覆蓋免耕可以降低農(nóng)田碳足跡并可提高大豆、玉米產(chǎn)量,是較為適宜的耕作方式。下一步,應建立低碳可持續(xù)的耕作管理方式,開展清潔生產(chǎn)、優(yōu)化農(nóng)機農(nóng)藝管理、高效施肥等措施,助力實現(xiàn)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猜你喜歡
        大豆生產(chǎn)
        注意防治大豆點蜂緣蝽
        大豆帶狀種植技術(shù)如何提升我國大豆產(chǎn)量
        從大豆種植面積增長看我國糧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種順利
        大豆的營養(yǎng)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用舊的生產(chǎn)新的!
        “三夏”生產(chǎn) 如火如荼
        用大豆“炸沉”軍艦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xiàn)生產(chǎn)交付
        安全生產(chǎn)重于泰山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婷婷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亚洲人成7777影视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一本到桃花网| 国产精品髙潮呻吟久久av |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国内精品91久久久久| 草青青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天堂在线资源中文在线8| 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国产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色天香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狠狠干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盗摄|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 丰满少妇被猛男猛烈进入久久| 久久与欧美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丰满熟女高潮毛茸茸欧洲视频 | 精品国产一品二品三品| 强d乱码中文字幕熟女1000部| 国内偷拍国内精品多白86|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 国产成人国产在线观看入口| 99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影片| 在线观看av手机网址| 国产麻豆极品高清另类|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乱码午夜-极国产极内射| 偷拍自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少妇高潮视频| 在线不卡av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日韩女优视频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