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亭 張 浪
(上海市園林科學規(guī)劃研究院,上海城市困難立地綠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城市困難立地綠化造林國家創(chuàng)新聯(lián)盟,城市困難立地生態(tài)園林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232)
空間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內(nèi)容。山地園林因其獨特的地形環(huán)境特征在更易生成豐富的景觀視覺效果的同時也帶來了更為復雜的空間設計要素。當代山地園林空間設計應當基于其功能定位及環(huán)境要素需求分析,選擇適宜的空間構(gòu)成方法,進而生成豐富的景觀空間效果。以“徐州—上合友好園”為例,探討當代山地展園從設計立意到空間生成的景觀空間設計語言表達方式及過程,以期突出展園空間設計的時代性與引領性,為山地園林空間設計表達提供因地制宜的參考。
山地園林;展園;徐州—上合友好園;空間設計;空間生成
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chǎn)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1],這其中包含了空間的認識與生成兩個方面[2-3],而空間的生成更是對于空間問題研究的核心[4]。在景觀設計中常見的空間生成方法包括網(wǎng)格構(gòu)成法、軸線控制法、空間復合法、母題重復法、空間變換法、模數(shù)控制法、特異構(gòu)成法、空間切分法、空間隱喻法、空間象征法等構(gòu)成手法[5-6]。雖然空間的生成方法是靈活且多樣的,但是通常情況下空間的功能決定了空間的形態(tài)和組合方式[7]。對于山地園林景觀,由于場地在豎向環(huán)境方面天然的復雜性,其空間生成所要考慮的要素也更加的多元。受古代自然崇拜與科技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響[8-9],對原始自然地形的遵循與改造是東西方傳統(tǒng)山地園林設計重點并一直延續(xù)至今,而對景觀空間的認識與塑造探究較少,導致空間形態(tài)破碎、空間界面粗糙[10]等問題突出,亟待行之有效的空間生成方法指引當代山地園林景觀空間設計。山地展園是山地園林景觀中一類功能更加明確的公共景觀類型,其空間設計的要素、構(gòu)成方式與場地協(xié)調(diào)等方面的設計表達更具有指向意義。
園林展中的展園全稱為展覽花園,是隨著各種不同性質(zhì)、級別的博覽會及園林展而出現(xiàn)的一種園林景觀表現(xiàn)方式,同時也是各級別園林展中的重要組成單元[11]。以“徐州—上合友好園”(以下簡稱上合園)為代表的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簡稱園博會)城市主題展園即是通過園林景觀的樣態(tài)來呈現(xiàn)城市原生文明的一類主題展園。展園從功能上來說是展覽空間的一種類型,其規(guī)模通??刂圃趲灼椒矫字翈浊椒矫字g。展園空間的內(nèi)涵是提供信息交流的場所,這個場所通常以室外為主或室內(nèi)外相結(jié)合的空間形式存在。
隨著時代發(fā)展與科技進步,以及社會文化和行為觀念等方面的變化,展園活動的內(nèi)容和方式也變得極為多元,相應地對于展園空間的需求和特征也發(fā)生著更迭[12]。首先,空間的功能變化。傳統(tǒng)的展園空間是為展品陳列所需的一個開敞的公共展覽場所,即一個背景式的陳列空間,與展品相比是一個消極的物態(tài)。而當代展園空間本身也可作為展示對象,即空間與展品、空間與參觀者可以發(fā)生互動,是一個積極的物態(tài)。其次,由于空間功能發(fā)生上述變化,展園空間在形態(tài)、界面、組織流線等方面也更加靈活多變。借助新技術、新材料,當代展園空間可以是實體也可以是虛擬的,空間可以更加流動,形態(tài)與界面在模糊與清晰之間的切換更加鮮明,由此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
(1)主題。園博會的展園空間是以主題作為前提而進行的設計,具有通過展園及空間本身向參觀者表達主題的目的,而不僅僅將表現(xiàn)主題的任務寄托于展示內(nèi)容。因此,園博會及其展園的主題對展園空間的影響更為明顯和突出。
(2)活動與媒介。展園通常以參觀游覽的方式作為主要活動。隨著社會發(fā)展,當代展園活動更加注重活動的參與性和互動體驗感,新技術如虛擬漫游系統(tǒng)、增強現(xiàn)實技術(AR)等交互式景觀設計逐步融入各類展園設計,空間在閉合與開敞、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從容切換,達到沉浸式體驗的活動效果。
(3)展品。新技術、新材料、新成果以及各主題展園的原生景觀風貌是園博會展園的主要展品。各類展品進行展示時對空間的大小、位置、開敞程度、材質(zhì)等需求是展園空間設計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
(4)場地環(huán)境。地形無疑是山地園林空間最具特色的場地環(huán)境要素。在綜合考慮場地環(huán)境的同時,當代山地展園空間設計即使是對于普通的參觀游覽者也更加注重實體空間的體驗,借助天然的豎向空間特征,強化空間層次與變化給參觀者帶來不同的環(huán)境體驗效果。
(5)當代景觀美學觀念。景觀美學觀念及表現(xiàn)隨著時空的變化而變化。當代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景觀美學更趨于多元與創(chuàng)新。空間形態(tài)與組織的突破、景觀技術的藝術表現(xiàn)、地域文化與風貌特征的展示等都是當代景觀美學觀念指引下山地展園空間的設計要點。
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簡稱徐州園博會)坐落于江蘇省徐州市,主展園第十三屆中國(徐州)國際園林博覽會園博園(簡稱徐州園博園)位于徐州東南生態(tài)片區(qū)呂梁山核心區(qū)域,展園面積約173.86 hm2。依據(jù)徐州園博園總體規(guī)劃,上合園位于徐州園博園國際園區(qū)游客中心以東,占地面積為2 032 m2,場地標高72~79 m,整體呈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特征。
當代園博會展園展覽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展園主題定位展示其在城市發(fā)展和綠化建設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成果[13]。上合園方案以上合組織“上海精神”中的“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結(jié)合本屆徐州園博會“綠色城市,美好生活”主題,以“和合”作為設計立意進行構(gòu)思。由于展園是為信息傳播與交流所提供的一個場所空間,因此,結(jié)合主題定位,展園需要展現(xiàn)上合組織與徐州園博園主題精神,同時展現(xiàn)上合組織成員國的景觀風貌與文化特征,以及成員國在綠化建設方面取得的相關新技術、新材料、新成果。為此,方案以“家園”的概念和空間形象來進行詮釋,濃縮上合組織8個成員國景觀于“家園”,著重展現(xiàn)上海合作組織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宗旨和原則,同時體現(xiàn)上海合作組織各個國家的特色和風貌。此外,因展會后展園將被保留作為徐州與上合組織合作成果的一個主要展示場所,故展園內(nèi)需要設置一個單體建筑以供展會期間的室內(nèi)展覽以及展會后的接待展示需要。
結(jié)合展園主題定位,總結(jié)以下幾個關鍵詞并通過景觀設計語言來表達:上合組織、上海精神、八國家園。從功能需求來分析,詮釋上合組織的“上海精神”,重點突出“和合”“共榮”等團結(jié)協(xié)作的理念,因此,場地空間序列宜采用向心式空間布局的方式進行空間秩序的排布;上合組織8個成員國“家園”可以抽象成8個平等且功能相近的單元空間,獨立且有聯(lián)系,各個“家園”內(nèi)展陳各自典型的景觀風貌,因此,圍繞“家園”主題展開的空間構(gòu)成方法首選母題重復法。
“拓撲”是其“組織關聯(lián)”支撐空間物質(zhì)形態(tài)不斷變化而結(jié)構(gòu)不變之關鍵[14]。建筑領域中的拓撲研究主要是理解建筑空間形態(tài)所蘊含的拓撲性質(zhì),厘清對建筑特性或外部功能等起核心作用的內(nèi)部空間關聯(lián)[15-16]。這一關系同樣適用于景觀空間設計。上合組織成員國園林風格大致可分為伊斯蘭園林、俄羅斯園林和中式園林三類。無論是規(guī)則式還是自然式,三種園林風格在以“家園”為主題的庭院典型空間形態(tài)上都以母題拓撲同構(gòu)的形態(tài)作為空間形態(tài)基礎(圖1-3)。因此,“家園”空間單元形態(tài)以規(guī)則幾何形為母題,通過形態(tài)的拓撲變化與錯動,結(jié)合場地向心關系,進行單元空間有機排布(圖4)。
圖1 伊斯蘭風格拉合爾的夏利馬園平面圖(引自參考文獻[17])Fig. 1 Plan of Shalimar Garden in Islamic style, Lahore
圖2 俄羅斯圣彼得堡彼得霍夫上花園Fig. 2 Peter Hof Upper Garden, St. Petersburg, Russia
圖3 江蘇蘇州拙政園平面圖(引自參考文獻[18])Fig. 3 Pla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n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圖4 “家園”單元空間形態(tài)生成與排布Fig. 4 Gener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spatial form of “home” unit
空間組合形式就是指若干空間是以什么方式銜接在一起的[19]??臻g組合的形式由功能來決定。在上合園方案構(gòu)思中,著重突出上合組織的溝通、聯(lián)系作用,為成員國提供一個平等的協(xié)作平臺。因此,在方案中,代表成員國的“家園”之間并沒有聯(lián)系,即物理空間相互獨立,國與國之間保持尊重、不干涉內(nèi)政,而通過一條上合組織“紐帶”來建立聯(lián)系,即選擇以交通空間來連接各單元空間的空間組合形式(圖5)。
圖5 交通串聯(lián)式空間組合形式Fig. 5 Traffic series of spatial combination form
空間本身是無限、無形態(tài)的,由于有了實體的限定,才得以度量大小,進行構(gòu)成,使其形態(tài)化[20]。空間限定可以從水平和垂直兩個方面入手。
3.1.1 水平方向的空間限定
景觀設計中常見的水平方向空間限定方法主要有:上蓋(建構(gòu)筑物)、抬高、架空、下沉以及肌理變化。山地景觀中,借助地形變化抬高或下沉空間以達到水平方向的限定效果是最常見的空間水平限定處理方式。上合園場地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與其周邊北高南低的二級園路形成了剪刀式的地形交叉(圖6),宜選用臺地的方式處理自然坡向與高差關系。因此,在其空間設計中,首先根據(jù)場地地形將8國“家園”進行臺地式地形處理,以達到抬高或下沉的三維空間形態(tài)(圖7)。其次,考慮到場地與周邊地形豎向關系協(xié)調(diào),建筑宜設置在場地地勢較低的南側(cè),以達到場地立面視線的協(xié)調(diào)(圖8)。
圖6 場地與周邊園路原始地形地勢Fig. 6 Site original landform
圖7 結(jié)合地形布置的臺地“家園”標高Fig. 7 Terrace “home” elevation combined with landform
圖8 建筑與場地的豎向關系Fig. 8 Ver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and site
建筑的出現(xiàn)一方面是上蓋式的空間限定,另一方面,屋頂面層也成為了新的抬高的室外景觀空間。場地的三維空間形態(tài)隨著建筑的誕生而發(fā)生了變化,進而形成新的臺地“家園”豎向空間關系(圖9)。此外,架空和肌理變化的應用,使得整個場地以及各個空間內(nèi)的空間體驗更加富有層次與變化(圖10、圖11)。
圖9 臺地“家園”豎向空間關系Fig. 9 Vertical spatial relationship of terrace “home”
圖10 空間架空限定Fig. 10 Space overhead qualification mode
圖11 空間肌理變化Fig. 11 Spatial texture changes
3.1.2 垂直方向的空間限定
垂直方向的空間限定方法有“設立”和“圍”[20]。上合園方案中運用構(gòu)筑物對空間進行“設立”限定,這種限定并不阻礙空間之間的流通,而是通過自身尺度與形態(tài)獲得空間的界定感,從而達到視覺和心理上的限定(圖12)。此外,“圍”也是本項目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空間垂直方向限定方法(圖13)。圍墻的應用一方面考慮山地地形需要擋土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契合方案“家園”主題的元素設計。
圖12 垂直方向的構(gòu)架對空間的限定效果Fig. 12 Define space with structure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圖13 垂直方向以墻限定空間Fig. 13 Define space with wall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3.2.1 空間大小
空間的相對大小是空間開合關系最直觀的感受。在上合園方案設計中,由于場地規(guī)模有限,各功能空間的規(guī)模尺度區(qū)別并不大。入口及中心廣場的面積約400 m2,與8國“家園”面積區(qū)間70~150 m2相比屬于較大空間,但仍屬于同規(guī)模級別的空間。為了更加突出空間功能的不同,需要拉大兩種功能空間的開合關系。入口和向心廣場作為人流集散和活動的中心從功能上來看應當是開敞式空間,故除了建筑正立面一側(cè)外,其他空間邊界以0.3~1 m的矮墻、坐凳、臺階和水景等進行空間邊界界定。
3.2.2 空間圍合程度
在利用墻對空間進行圍合限定時,需要更多關注圍墻的高度、造型、材質(zhì)對不同尺度空間產(chǎn)生的開合感受,以此來塑造更加宜人的空間體驗秩序。在以戶外空間設計為主的景觀設計中,空間圍合的高度與人眼視線的高度有著密切關系。從方案中墻體的平面布局來看,圍合程度較高(圖14),因此,墻體設計應當更加豐富以避免造成場地空間封閉單調(diào)的視覺效果。
圖14 場地墻體布局Fig. 14 The wall layout on the site
首先,對于8國“家園”,為突出場地空間布局的向心感,圍合墻體采用沿中心廣場向四周由低到高的斜墻設計策略。從安全的角度考慮,位于場地南側(cè)的建筑屋頂花園及上抬花園的墻體高度不宜過低,故以最低1.2 m的設計高度來保證游客體驗的安全感。再者,場地外西南方向的景觀效果不佳,因此,將東南方向的屋頂花園墻體設置為1.5~2.1 m半封閉至封閉的空間感,以達到游客視線向西及西北引導的效果。其次,其他5個依托地勢構(gòu)建的“家園”空間,觀景視野均較佳,因此,在滿足擋土等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以1.5 m以下的中矮墻對場地空間形態(tài)進行勾勒,營造半封閉至半開敞的景觀空間效果(圖15)。
圖15 場地空間開合關系Fig. 15 Site space opening and closing relationship
方案中,各功能空間通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限定與圍合把空間分成多個部分,但空間之間卻不完全隔絕,而是有意識地通過設計語言使各個空間保持適當?shù)倪B通。如各個空間之間通過斜矮墻進行分隔,既限定了空間,又創(chuàng)造了由私密到開放的空間體驗感,并且各空間矮墻順應地勢連接成帶,與遠處山體形成拓撲關系構(gòu)圖,形成視覺上的連續(xù)效果(圖16)。各空間矮墻與內(nèi)外斜切造型的綠籬一起組成了高低錯落、軟硬結(jié)合、疏密有致的邊界元素景觀(圖17、圖18)??臻g與空間之間以及場地內(nèi)外相互因借、彼此滲透,豐富空間的層次感。
圖16 連綿延續(xù)的斜墻帶與背景山體的拓撲關系Fig. 16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inuous sloping wall belt and background mountain
圖17 矮斜墻與高綠籬組成的邊界元素景觀Fig. 17 Boundary element landscape composed of low sloping walls and high hedges
圖18 高圍墻與斜綠籬組成的邊界元素景觀Fig. 18 Boundary element landscape composed of high walls and sloping hedges
空間的設計與表達是景觀設計的重要內(nèi)容。景觀空間構(gòu)成的方法是多樣的,但空間的功能決定了空間的組合及表達方式。對園林景觀的設計立意和功能需求分析是景觀空間設計的基礎。當代展園對于設計主題、展示對象、展覽方式等的需求越發(fā)多樣化,基于山地園林的地勢特征塑造更加豐富的功能空間,將空間設計融入展陳是當代山地展園設計的必然。上合園充分解讀上合組織“和合”的“上海精神”,以“家園”的空間呈現(xiàn)方式來展示上合組織及其成員國的自然與文化風貌及生態(tài)技術,運用景觀空間生成方法將抽象的精神理念用景觀設計語言進行詮釋,以期為此類山地主題展園空間設計方法提供借鑒與參考。
注:圖2引自http://www.aoweibang.com/view/32395148/;圖5-6為臧亭、謝倩繪制;圖10-13、圖16-18為李曉策攝;其余圖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