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哲
孔子曾描述過一個理想的大同社會:“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如今人們住在一棟棟灰色混凝土的高樓里,甚至連自己對門的鄰居都不認識。如果我們多一點交往,多一點鄰里間的幫助與友善,冰涼的房屋里該是多么溫暖?。?/p>
我們家因為特殊原因,沒有局域網,長期使用手機熱點上網課。這天,媽媽要出門,我又有一堂半小時的網課。媽媽說,讓我到鄰居家借鄰居的網上課,我聽了跟貓不肯下水一般的抗拒。媽媽只好跟我說沒事的。怎么會沒事?我和鄰居家又不熟,誰會輕易讓一個陌生人進自家來待上三十分鐘?
我想象著我進她家的畫面:全家人都在各處用鄙夷的目光望著我這個不速之客,而我則畏手畏腳地走到他們隨便指的一個小房間,靜靜地聽課。想到這兒,我怎么也不肯去,媽媽見勸不動我,決定親自先帶我去串串門。
我們來到鄰居門口,媽媽敲了敲門,我想,她們肯定會拒絕,即使同意,那也肯定是面露不情愿之色,礙于我媽才勉強說句“好吧”。鄰居家的門開了,鄰居阿姨微笑著聽了我媽關于上網課的請求,聽完后她顯出小事一樁的表情,笑道:“可以呀,當然沒有問題!”我十分驚異她居然如此爽快地答應了,雙方交換了一下意見,確定了一下時間,然后媽媽就上班去了。
上課時間快到了,我敲了敲鄰居家的門。阿姨微笑著開了門,給我連上了她家的網絡。她的兒子,一個大哥哥領我去了他房間的桌子前,走的時候還特意幫我關上了門,我突然感受到十分的溫暖。
初二課程結束了,媽媽想找鄰居借初三教材?!皶撬麄冏约旱?,憑什么借別人啊?”我想,然而第二天鄰居阿姨就很樂意地找出了書送了過來,使我詫異又感動。
后來我才知道,其實我們與鄰居間的交往并不少。媽媽常送鄰居一些自制蛋糕、面包或者老家?guī)淼牟?,鄰居也常送些東西來。我發(fā)現(xiàn)鄰居和我想象的不一樣,漸漸地我也開始和鄰居們打起招呼來。
難道住在混凝土房子里的人就比鄉(xiāng)村的人內心陰暗一些嗎?我認為不是的。每個人都有一顆想與他人溝通的心,只是這顆心被墻阻隔封閉了起來,不如敞開大門,多與人交往。交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交往是鄰里交往的調和劑,交往是心與心聯(lián)系的渠道。
不妨讓我們用交往化解樓道里偶遇的尷尬,讓溫暖的陽光灑向我們的心間。鄰里間多一點交往,就多一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