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輿論環(huán)境對人們的“洗腦”是非常嚴重的,留言里一位博士媽媽形容自己也會用上“大齡女博士”,我們沒有聽到任何男士形容自己是“男博士”或者“大齡父親”。法律和世俗評價的發(fā)展與社會實際需求相比可能是滯后的,但是每一個女性還是要在精神上給自己松綁。
——Inés(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未婚先孕,她們把娃生下來》)
看哭了,最怕這樣的情況發(fā)生了。我兒子幾個月的時候,我就去給辦他了身份證——因為有照片在派出所錄入和沒照片只有個身份證號還是不一樣的,為了更加保險我給孩子錄了照片。拍完照后,警察也提醒我因為孩子太小,生長變化快,所以最好一年一換身份證。但其次我覺得特別重要的指紋錄入,卻因為孩子太小,指紋不清晰錄不了,我覺得這方面的技術(shù)上真的有必要考慮再改進一下。
——角落(讀微信公眾號文章《一起尋親6年的阿姨走了,才發(fā)現(xiàn)就是生母》)
感謝南風窗寫出了我的心聲:已經(jīng)三十有一,從逢年過節(jié)親戚明示暗示,到已婚的表姐堂姐閨蜜回頭“關(guān)心”我婚姻狀況,到過年職場同事的“玩笑”,再到媽媽的“女性沒有婚姻和孩子是不完整的”……我從粗劣地回絕,到懂得開玩笑打太極,甚至就事論事活用例子,已嫻熟自如。婚姻只是人生中也許會存在的一個階段,孩子只是人生中有機會認識的一個“陌生人”。好不容易生而為人,活得宛若浮萍,不浪費嗎?一個“不對”,會隨著年歲發(fā)酵出一堆“不甘心”。身邊不少人以為婚姻是逃離原生家庭的船票,其實是將自己人生交給了另外一份未知。因為總是站在原地等待拯救,第一個來到你面前的,卻不一定是王子而有可能是“人販子”。不是否定婚姻,如果各位小妹妹能帶著獨立人格走進婚姻,一定能把一個家庭經(jīng)營好。因為有自己的“標尺”,所以懂“取舍”,會“共情”,大概率能認識的也是良人。
——黃紫君(讀微信公眾號文章《她離婚了,且慢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