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蓮,吳買生,譚紅,李朝暉,李茜茜,夏敏,張興
(1.湘潭市家畜育種站,湖南湘潭 411104;2.湘潭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湖南湘潭 411104)
隨著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國外瘦肉型種豬的大量引進,我國地方豬養(yǎng)殖規(guī)模越來越少,所占市場份額比重越來越低。沙子嶺豬是湖南省優(yōu)良地方豬種之一,因生長速度慢、瘦肉率低等原因,養(yǎng)殖戶養(yǎng)殖意愿不高,存欄數(shù)量銳減。近十多年來,沙子嶺豬所占市場比例更趨減少。但沙子嶺豬具有性成熟早,繁殖性能佳,肉質(zhì)優(yōu),耐粗飼等優(yōu)點,其肉質(zhì)風味更廣受消費者青睞。充分挖掘利用沙子嶺豬優(yōu)良的種質(zhì)特性不僅可以給廣大消費者提供優(yōu)質(zhì)豬肉產(chǎn)品,也可以突破沙子嶺豬的發(fā)展困境,進一步開發(fā)壯大沙子嶺豬產(chǎn)業(yè)。2008—2019 年,課題組以沙子嶺豬為母系母本培育了湘沙豬配套系。2020 年,湘沙豬配套系通過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審定,并進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在培育湘沙豬配套系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2018 年,課題組著手選育新品種(以下簡稱“湘嶺豬”)。湘嶺豬是以湘沙豬配套系的XS2 系(以巴克夏為育種素材選育而成)和XS3 系(以沙子嶺豬為育種素材選育而成)為育種素材,通過雜交F代(XS2×XS3)組建選育零世代,再采用橫交固定、群體繼代選育方法進行培育。為了解湘嶺豬選育I 世代豬的相關(guān)特性,課題組于2020 年7 月—2020 年10 月開展了湘嶺豬飼養(yǎng)對比試驗。本研究以I 世代湘嶺豬、沙子嶺豬及其血緣豬在生長肥育性能、胴體性能和肌肉品質(zhì)方面作比較,為湘嶺豬選育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動物來源 在沙子嶺豬資源場利用沙子嶺豬和湘沙豬配套系父母代群體,通過純繁或雜交的方式生產(chǎn)4個不同品種組合的試驗豬群,具體生產(chǎn)方式見表1。
表1 不同品種試驗豬的來源
1.2 實驗設(shè)計 選擇生長發(fā)育正常,體重30 kg 左右,健康的湘嶺豬I 世代、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各20 頭,公母各半,共80 頭。按品種分為4 組,即湘嶺豬組、沙子嶺組、巴沙沙組、沙巴沙組,每組20 頭,每組中相同性別的飼喂于同一欄。
實驗采用單因子試驗設(shè)計,整個實驗分為兩部分完成,即飼養(yǎng)實驗和屠宰實驗。飼養(yǎng)實驗于2020 年7 月—2020 年10 月在沙子嶺豬資源場進行,為期98 d,4 組實驗豬體重從30 kg 左右開始飼喂,到湘嶺豬組體重達到90 kg 左右時結(jié)束,4個組實驗豬相同階段飼喂相同的日糧。屠宰實驗于飼養(yǎng)實驗結(jié)束的第2 天在偉鴻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屠宰場進行,時間1 d,沙子嶺組選擇宰前體重80 kg 左右,其他組宰前體重在90 kg 左右。根據(jù)實驗設(shè)計,挑選生長發(fā)育良好、健康無病的試驗豬18 頭,公母各半。其中,湘嶺豬6 頭,其他3 組各4 頭,進行屠宰測定。
1.3 實驗日糧 實驗期內(nèi),各組實驗豬按體重分前期30~60 kg、后期60~90 kg 2個階段,各組在各階段的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一致,具體見表2。
表2 實驗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風干基礎(chǔ))
1.4 飼養(yǎng)管理 實驗分預試期和正試期。預試期7 d,期間進行驅(qū)蟲、疫苗免疫接種、仔豬調(diào)教、環(huán)境適應、飼料過渡等前期工作。預試期結(jié)束,早晨空腹逐頭稱重,組間差異不顯著,進入正試期,豬體重達90 kg 左右時實驗結(jié)束。實驗期間,豬只由專人負責飼養(yǎng)管理,每日09:00、16:00 各飼喂1 次,飼糧為干粉料,以吃飽不剩為原則,自由飲水,以組(欄)為單位詳細記錄飼料耗量。實驗期間保持圈舍清潔衛(wèi)生,作好日常工作記錄和飼養(yǎng)豬群的健康狀況記錄。實驗結(jié)束時,對所有試驗豬只稱重,并進行體尺測定。
1.5 測定指標及方法
1.5.1 體尺測定 用卷尺或測杖對豬的體長、胸圍、體高、胸寬、胸深和腹圍等進行測定。其中,體長:豬呈自然狀態(tài)下,兩耳連線中間沿背部至尾根部的距離;胸圍:肩胛骨后緣繞胸部1 周的距離;體高:鬐甲至地面的垂直距離;胸寬:肩胛骨后緣處胸部左右兩側(cè)直線距離;胸深:肩胛骨后緣繞胸圓周線上測量從鬐甲到胸骨的垂直距離;腹圍:腹部最大地方1 周的距離。
1.5.2 肥育性能測定 指標是平均日增重和耗料增重比。實驗豬分別在實驗開始、實驗開始后68 d(體重60 kg左右)和實驗結(jié)束時稱重,記錄實驗豬始重、中重和終重,計算平均日增重。記錄實驗豬每天每組的耗料量,計算耗料增重比。
1.5.3 胴體性能 實驗豬空腹24 h,宰前稱重,按《瘦肉型豬胴體性狀測定技術(shù)規(guī)范》(NY/T 825-2004)進行胴體性能測定。胴體指標包括屠宰率、胴體長度、背膘厚、眼肌面積、后腿比以及胴體組成等常規(guī)指標。宰前活重:稱量豬宰前空腹24 h 的重量;胴體重:稱量豬在放血、煺毛后,去掉頭、蹄、尾和內(nèi)臟(保留板油和腎臟)的兩邊胴體重,根據(jù)宰前活重計算。屠宰率:記錄宰前活重和胴體重,計算屠宰率;胴體直長:用皮尺測量恥骨聯(lián)合前緣至第一頸椎前緣的長度。胴體斜長:用皮尺測量恥骨聯(lián)合前緣至第一肋骨與胸骨結(jié)合處的長度。3 點均膘厚:將右邊胴體倒掛,用游標卡尺測量胴體背中線肩部最厚處、醉后肋、腰薦結(jié)合處3 點脂肪的厚度,計算平均值。3 點均皮厚:將右邊胴體倒掛,用游標卡尺測量胴體背中線肩部最厚處、醉后肋、腰薦結(jié)合處3 點皮膚的厚度,計算平均值。后腿比:稱量沿倒數(shù)第一腰椎與倒數(shù)第二腰椎之間垂直切下的左邊腿臀重量,根據(jù)左邊胴體重計算。眼肌面積:在左邊胴體最后肋處垂直切斷背最長肌,用硫酸紙覆蓋于橫截面上,用深色筆沿眼肌邊緣描出輪廓,用求積儀計算面積。胴體組成:將左邊胴體瘦肉、肥肉、皮、骨剝離并分別稱重,計算瘦肉率、肥肉率、皮率和骨率。
1.5.4 肌肉品質(zhì) 取背最長肌樣品,按照《豬肉品質(zhì)測定技術(shù)規(guī)程》(NY/T 821-2019)進行肌肉品質(zhì)測定。分別測定肉色(亮度L、紅度a、黃度b)、大理石紋、肌肉pH、失水率、貯存損失、熟肉率、嫩度等指標。肉色評分和大理石紋評分:宰后1 h 內(nèi),對照肉色評分和大理石紋評分板,對背最長肌橫斷面的肉色和大理石紋進行評分。肌肉pH:取左邊胴體背最長肌,用pH 計分別在宰后1 h 和24 h 測定pH,記為pH和pH。肉色:取左邊胴體背最長肌,用肉色測定儀分別在宰后1h和24h測定肉色值,記為L、a、b和L、a、b。失水率:取背最長肌厚1 cm 的肉塊,用直徑25 mm的取樣器取樣,稱重,樣品上下各墊1 層紗布、8 層濾紙,在壓縮儀上35 kg 壓力下保持5 min,撤除壓力后立即稱重,計算失水率。貯存損失:取背最長肌修成邊長2cm 的正方體,稱重,沿肌纖維走向放入測定管,冷藏48 h 后,稱重、計算貯存損失。熟肉率:宰后1 h內(nèi),取腰大肌中段約100 g 肉樣,置于鋁鍋蒸屜上用沸水蒸30 min,取出吊掛于陰涼處 15 min 后稱重。
1.6 統(tǒng)計分析 利用Excel 2007 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并用SPSS 21.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s 法進行多重比較,結(jié)果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耗料增重比除外)。<0.01 表示差異極顯著,<0.05 表示差異顯著,>0.05 表示差異不顯著。
2.1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的體尺測定 育肥實驗結(jié)束時,4 組實驗豬的體重存在差異,其體尺數(shù)據(jù)也存在不同。從表3 可以看出,湘嶺豬和沙巴沙組豬體重極顯著高于其他2 組,其中,湘嶺豬最大,沙巴沙豬次之,巴沙沙豬和沙子嶺豬較接近,分別居第三和第四。湘嶺豬6個體尺指標均高于其他3 組,其中,湘嶺豬的體長極顯著高于其他3 組,沙巴沙豬極顯著高于巴沙沙豬;胸圍由高到低依次為湘嶺豬>沙巴沙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湘嶺豬極顯著大于巴沙沙豬;在體高和胸寬方面,湘嶺豬和沙巴沙豬接近,沙子嶺豬和巴沙沙豬接近,前2 組極顯著高于后2 組;湘嶺豬的胸深極顯著高于巴沙沙豬,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湘嶺豬、沙子嶺豬和沙巴沙豬的腹圍較為接近(>0.05),這3組均極顯著大于巴沙沙豬。
表3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體尺測定
2.2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的肥育性能 從表4可以看出,4個組中,中重和末重均以湘嶺豬最高,沙巴沙豬次之,沙子嶺豬和巴沙沙豬接近,且湘嶺豬和沙巴沙豬均極顯著高于沙子嶺豬和巴沙沙豬,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
表4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肥育性能比較
前期、后期和全期的平均日增重由大到小均為湘嶺豬>沙巴沙豬>巴沙沙豬>沙子嶺豬,其中,前期,湘嶺豬極顯著高于沙子嶺豬和巴沙沙豬,沙巴沙豬顯著高于沙子嶺豬和巴沙沙豬;后期,湘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子嶺豬組間差異極顯著;全期,湘嶺豬的日增重分別比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高出135.51、84.22 g和73.24 g(<0.01),沙巴沙豬極顯著高于沙子嶺豬,巴沙沙組顯著高于沙子嶺豬。耗料增重比由低到高為湘嶺豬<巴沙沙豬<沙巴沙豬<沙子嶺豬。
2.3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的胴體性能 由表5 可知,在胴體性能測定的13 項指標中,屠宰率、胴體斜長、3 點均皮厚和皮率在組間差異不顯著。由于生長速度的差異,沙子嶺豬的宰前活重最低。湘嶺豬和沙巴沙豬的胴體重極顯著高于沙子嶺豬。湘嶺豬的胴體直長最優(yōu),顯著高于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但與沙子嶺豬差異不顯著。湘嶺豬的3 點均膘厚最低,比沙巴沙豬低0.64 cm(<0.05)。沙巴沙豬的后腿比最大,巴沙沙豬最小,沙巴沙豬顯著大于巴沙沙豬,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湘嶺豬的眼肌面積最高,沙子嶺豬最低,湘嶺豬比沙子嶺豬高出28.83%(<0.05)。
表5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胴體性能比較
胴體組成中,瘦肉率以湘嶺豬最高,分別比巴沙沙豬、沙巴沙豬和沙子嶺豬高3.47 (>0.05)、5.38(<0.05)、6.13個百分點(<0.05)。脂率以湘嶺豬最低,分別比巴沙沙豬、沙子嶺豬和沙巴沙豬低2.94(>0.05)、5.89(<0.05)、6.00個百分點(<0.05)。骨率由低到高的順序為沙子嶺豬<巴沙沙豬<湘嶺豬<沙巴沙豬,沙子嶺豬顯著低于沙巴沙豬,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
2.4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的肌肉品質(zhì) 由表6 可知,4個組測定的豬肌肉品質(zhì)指標數(shù)據(jù)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其中,僅肉色評分、a、b、L、熟肉率和嫩度這6個指標在組間有顯著性差異。肉色評分由高到低依次為沙巴沙豬>沙子嶺豬>湘嶺豬>巴沙沙豬,其中,沙巴沙豬極顯著優(yōu)于巴沙沙豬,顯著優(yōu)于湘嶺豬和沙子嶺豬;沙子嶺豬顯著優(yōu)于巴沙沙豬,但與湘嶺豬相比差異不顯著。a值以湘嶺豬最高,巴沙沙豬最低,湘嶺豬極顯著高于巴沙沙豬,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b值由低到高的順序為沙子嶺豬<沙巴沙豬<巴沙沙豬<湘嶺豬豬,沙子嶺豬顯著低于湘嶺豬,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L值以巴沙沙豬最大,沙子嶺豬最小,巴沙沙豬顯著大于沙子嶺豬,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熟肉率以湘嶺豬最低,沙巴沙豬最高,湘嶺豬顯著低于沙巴沙豬。
表6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肌肉品質(zhì)比較
前期課題組對沙子嶺豬的研究較多,2018 年開始研究培育湘嶺豬新品種。本實驗開創(chuàng)性地對I 世代湘嶺豬、巴沙沙豬以及沙巴沙豬的體尺、肥育性能、胴體性能和肌肉品質(zhì)進行測定,發(fā)現(xiàn)湘嶺豬在體尺、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方面要優(yōu)于其他3 組,但在肌肉品質(zhì)方面的某些指標略差于其他3 組。
本實驗中,湘嶺豬含沙子嶺豬和巴克夏豬血緣各為50%,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含沙子嶺豬血緣為75%,含巴克夏豬血緣為25%。根據(jù)血緣情況和前期的研究基礎(chǔ),結(jié)合沙子嶺豬、巴克夏豬以及巴沙豬的部分性能,對此次試驗結(jié)果進行比較分析。
3.1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的體尺測定 前人研究主要是對成年或者6 月齡沙子嶺豬的體尺進行測定,而對體重在80 kg 左右的沙子嶺豬的體尺測定基本為空白。巴克夏豬屬于國外引進品種,沙子嶺豬屬于我國地方品種,總體而言,沙子嶺豬的體型相對巴克夏豬小,但腹部較大。羅晶晶等對體重在97 kg左右的55 頭巴克夏豬進行測定,體長、胸圍和體高分別為107.38、98.29 cm 和64.97 cm。本實驗中,體重在90 kg 左右的湘嶺豬和沙巴沙豬的體長與巴克夏豬較為接近,但胸圍比巴克夏豬大,推測是由于湘嶺豬含沙子嶺豬血緣,受沙子嶺豬體型的影響。另外,體重較為接近的湘嶺豬和沙巴沙豬相比,湘嶺豬的體長存在明顯優(yōu)勢。體重較為接近的巴沙沙豬和沙子嶺豬相比,前者腹圍極顯著小于后者,其他5 項體尺指標沒有顯著差異。湘嶺豬和沙巴沙豬的體重極顯著大于沙子嶺豬,但沙子嶺豬的腹圍與湘嶺豬和沙巴沙豬相比無顯著差異,這一點進一步說明沙子嶺豬的腹圍較大。綜上:將沙子嶺豬與瘦肉型豬雜交,引入瘦肉型豬血緣,能明顯改善雜交后代的體型,增加體長,縮短腹圍。
3.2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的育肥性能及胴體性能 前期課題組多次對沙子嶺豬的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進行測定,測定結(jié)果基本與本試驗一致,說明在一定條件下沙子嶺豬的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已相對趨于穩(wěn)定。李玉蓮等和夏敏等多次對巴克夏豬的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進行測定,其測定結(jié)果均優(yōu)于本實驗中含巴克夏豬血緣的湘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張興等和張善文等均對巴沙豬的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進行測定,結(jié)果顯示:巴沙豬的耗料增重比分別為3.45 和3.68;巴沙豬在體重92.9 kg 時屠宰,其3點均膘厚、3 點均皮厚、瘦肉率、脂率、骨率、皮率、瘦肉率、后腿比和眼肌面積分別為29.5 mm、4.0 mm、25.7%、11%、11%、523.%、31.3% 和28.7cm。本實驗中,湘嶺豬的耗料增重比為3.83,高于巴沙豬,在宰前活重接近的情況下,本實驗中湘嶺豬的3 點均膘厚、3 點均皮厚、脂率、骨率和皮率高于巴沙豬,后腿比、眼肌面積和瘦肉率要低于巴沙豬。提示湘嶺豬的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與巴沙豬相比略差,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巴沙豬相對于湘嶺豬雜交優(yōu)勢明顯,且湘嶺豬I 世代存在性狀分離現(xiàn)象;二是可能由于實驗條件、營養(yǎng)水平、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影響。本研究中,4個組的后期日增重均小于前期,推測可能存在2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實驗欄舍偏小,對后期生長有影響;二是有部分實驗豬在實驗后期陸續(xù)發(fā)情,影響生長。本實驗中,湘嶺豬的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最佳,沙子嶺豬最差,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較接近,居于湘嶺豬和沙子嶺豬之間,說明引入瘦肉型豬血緣與沙子嶺豬雜交能有效改善沙子嶺豬的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且在一定范圍內(nèi),隨著瘦肉型豬血緣的增加,其雜交后代的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越好。另外,對比本實驗4個組別全期日增重的標準差,發(fā)現(xiàn)沙子嶺豬和湘嶺豬均小于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這從側(cè)面反映通過長期的積累,沙子嶺豬的各項性狀都比較穩(wěn)定,而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群確實存在性狀分離的現(xiàn)象。綜上,湘嶺豬在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上有明顯優(yōu)勢,且通過持續(xù)選育,可以獲得性狀較統(tǒng)一的群體。李玉蓮等測定了屠宰體重140 kg 左右的I 世代湘嶺豬,其瘦肉率比本實驗測定的低6.51個百分點,說明屠宰體重對湘嶺豬的胴體性能有明顯影響,下一步應探索湘嶺豬的適宜屠宰體重。
3.3 湘嶺豬、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的肌肉品質(zhì) 課題組前期也對巴克夏豬、沙子嶺豬和巴沙豬的肌肉品質(zhì)進行了測定。本實驗中,沙子嶺豬的肌肉品質(zhì)基本與前期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湘嶺豬的肌肉品質(zhì)與巴沙豬的較接近,但在肉色評分及大理石紋評分方面優(yōu)于巴克夏豬。另外,沙子嶺豬在宰后1 h 內(nèi)b值顯著小于湘嶺豬,結(jié)合肉色評分,提示沙子嶺豬在肉色方面優(yōu)于湘嶺豬;沙巴沙豬在宰后1 h 內(nèi)a 值顯著優(yōu)于巴沙沙豬,結(jié)合肉色評分,提示沙巴沙豬在肉色方面優(yōu)于巴沙沙豬。再比較各組的失水率、貯存損失和熟肉率,結(jié)果顯示湘嶺豬失水率和貯存損失最大,熟肉率最低,在4個組間表現(xiàn)較差。綜上,湘嶺豬的肌肉品質(zhì)在某些方面優(yōu)于巴克夏豬,但與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相比略差,這說明沙子嶺豬與巴克夏豬雜交,隨著巴克夏豬血緣的增加,其雜交后代肌肉品質(zhì)越來越差。
本實驗結(jié)果顯示,利用巴克夏豬和沙子嶺豬雜交,其雜交后代比純種沙子嶺豬后代在體尺、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上有明顯優(yōu)勢,特別是湘嶺豬比純種沙子嶺豬、巴沙沙豬和沙巴沙豬在體長、肥育性能和胴體性能上有絕對優(yōu)勢。在肌肉品質(zhì)方面,隨著巴克夏豬血緣的增加,雜交后代豬肌肉品質(zhì)有下降的趨勢,4個組中湘嶺豬的肌肉品質(zhì)相對較差,但總體優(yōu)于巴克夏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