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中共無錫市濱湖區(qū)委研究室,江蘇 無錫 214000)
無錫蠡湖,是太湖北岸一片美麗而寧靜的內(nèi)湖。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偕四大美人之一西施歸隱湖中小島西施莊,故而得名。民國以來,因其山水俱佳的秀美風(fēng)光和敦厚深邃的人文底蘊,早已聞名中外。不過,翻開有關(guān)無錫的史書或古地圖,蠡湖所在水域,自古皆以“五里湖”“小五湖”命名,反而今天在無錫東南部與蘇州交接的漕湖卻赫然被冠以“蠡湖”之稱,令人稱異。這兩個蠡湖孰真孰假?又因何得名?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宋《太平寰宇記》載:“五湖,晉陵、無錫兩縣中,分湖為界?!崩^而又援引南朝劉宋山謙之著《南徐州記》云:“無錫南三十五里有長渠,南有五湖,向南又有小五湖,非《周禮》所云五湖也?!苯忉屃诉@三個五湖的關(guān)系?!吨芏Y·夏官·職方氏》載:“具區(qū),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這里的具區(qū)指太湖,“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周邊的湖泊水系,因此《南徐州記》特地指出,中分晉陵(常州)和無錫的五湖并非《周禮》中的五湖而是太湖,而長渠自然說的是三國時孫權(quán)派陳勛疏通而流入小五湖的長廣溪。無錫西南一帶多山,湖泊除了太湖只有今天的蠡湖,依據(jù)這樣的位置描述,劉宋時代的“小五湖”顯然就是蠡湖,這是關(guān)于蠡湖舊稱最早的記載。同時,既然太湖被稱為“五湖”,那么太湖最有名的內(nèi)湖被稱“小五湖”也順理成章。
元代以降,史書中亦以“五里湖”“漆湖”命名之。如元〔至正〕《無錫志》:“小五湖在州南一十八里,一名五里湖,其北梁溪水順流而南二十里,其東南長廣溪迢迢二十余里?!泵鳌埠胫巍场稛o錫縣志》:“小五湖在太湖東,一名五里湖,界揚名開原二鄉(xiāng),北通梁溪,南達長廣溪?!鼻濉补饩w〕《無錫金匱縣志》:“五里湖,一名漆湖,一名小五湖?!钡乩碇鳌蹲x史方輿紀要》亦指出:“五里湖,在縣南十八里,一名小五湖,南接太湖?!鼻濉短淇肌芬蔡岬剑骸蔼毶絻?nèi)之五里湖尚是太湖……”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有詩《將游漆塘山汎五里湖作》云:“放舟信所適,愛此湖中春。春風(fēng)剪澄眸,流光如盼人……”不僅點出五里湖之名,也講到了背倚漆湖的漆塘山。塘者,堤岸也,漆塘之名顯然是與漆湖相互依存的。
至于“蠡湖”之名,歷代文獻則另有所載。《太平寰宇記》云:“蠡瀆又名蠡湖,西北去縣五十里,范蠡伐吳開此瀆?!泵鳌埠胫巍场稛o錫縣志》進一步補充說明:“蠡湖一名漕湖,在縣東南五十里泰伯鄉(xiāng)中,與長洲分沠?!跺居钣洝吩?,范蠡伐吳開瀆,通是湖,故號曰蠡湖,東西十二里、南北六里。唐《地理志》,刺史孟簡開泰伯瀆,東連蠡湖西通運河,亦名孟湖?!?說的是在無錫東南五十里的泰伯鄉(xiāng)(今梅村、鴻山一帶)有一個蠡湖,別名漕湖、孟湖,與長洲(蘇州舊縣)相接。因范蠡征討吳國時開運河通入此湖,得名蠡湖。后唐代常州刺史孟簡開通泰伯瀆,將該湖與運河連通,故而也叫孟湖。可見,今日的漕湖自宋代開始就被稱為“蠡湖”,這個蠡湖的名稱確是源于范蠡,但并非悠然閑適的攜美游湖,而是金戈鐵馬的引兵殺伐。
明正德八年(1513),著名畫家、文學(xué)家文徵明途經(jīng)此處,作詩一首:“渺渺中流 小舠,露華初冷碧天高。一痕落鏡秋宜月,萬籟無風(fēng)夜自濤。消盡霸圖猶說蠡,傳流餉道不通漕。浮樽自適東南興,何必淋漓污錦袍?!辈⒆宰ⅲ骸颁詈幻缓?,相傳范蠡所開,或謂通漕運而設(shè)?!痹娭幸饩愁H有豪氣,與歷代五里湖詩詞的風(fēng)格大不相同,可見范蠡伐吳傳說在當?shù)氐牧鱾骱陀绊憽?/p>
有趣的是,〔弘治〕《無錫縣志》還記載了一處叫“西施莊”的遺跡:“西施莊,在縣東四十里宅仁鄉(xiāng)?!辈⒃脐憦V微《吳地記》注明:“范蠡獻西施于吳,故有是莊?!睎|漢范曄《吳越春秋》指出越國美女西施、鄭旦“三年學(xué)服而獻于吳”“乃使相國范蠡進”。說明這座西施莊可能是范蠡伐吳前訓(xùn)練西施的基地,此處離漕湖不遠,倒也能自圓其說,但這座莊園隱隱滲出的血腥氣,與今日蠡湖中嫻靜美好的西施莊形成了鮮明對比。清代無錫學(xué)者嚴繩孫即有詩云:“苧蘿無復(fù)浣春紗,腸斷湖帆十幅斜。蔓草尚沾亡國淚,遠山長對美人家。白猿劍去空消息,烏鵲歌殘幾歲華?不見沼吳人別后,年年開落野棠花?!?/p>
那么,為何五里湖而今卻替代漕湖成為人所共知的蠡湖呢?這還要從明朝說起。晚明無錫藏書家華淑作《五里湖賦》,其中有這么兩段:“五湖扁舟,事本杳茫。系湖于蠡,猶若有粉光香膩撩亂于漁歌煙樹中者。世妄傳之,予亦妄賦之……”“字湖以蠡,湖有情兮,字蠡以施,蠡無憾兮……”直言當時已有范蠡泛舟五里湖的傳說,但質(zhì)疑聲很大,逼得華淑在引用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加以解釋,文章題目亦堅持沿用“五里湖”之稱。
到了明末清初,無錫文人王永積在《錫山景物略》中也說:“一名小五湖,又名蠡湖。名蠡湖者誤,蠡自有湖,(范)蠡開之,此則其扁舟處也?!蓖跏想m然心里清楚來龍去脈,卻也抵擋不住范蠡西施傳說的誘惑,在書中言明,自己已建別墅于蠡湖邊中橋一帶,內(nèi)“筑新堂三楹,署曰‘蠡湖草堂’,因地也”,甚至還自號“蠡湖野史”。王永積這一系列行為反映出,當時已有把五里湖稱為蠡湖的說法,雖然基礎(chǔ)仍不牢固,并未形成通說,但文人已經(jīng)沒有華淑那般膽怯,敢于堂而皇之地使用“蠡湖”之稱。
可見,明清時已有人故意把五里湖稱為蠡湖,雖然明知這是妄傳和誤讀,卻偏要以訛傳訛。經(jīng)過這些文人墨客的記載點綴,訛傳也就流傳下去,逐漸弄假成真。不過,古代文人還是要面子的,害怕時人指責,堅持注明源流,不愿擔當誤傳“罪名”。但到了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的近代,一些出版物為了收割流量,干脆把這些勞什子的注解全番去除,只留博人眼球之說。
20世紀30年代開始,無錫出版的導(dǎo)游書刊已紛紛將五里湖稱為蠡湖。如1934年芮麟等編《無錫導(dǎo)游》中就有“蠡湖小泊”的介紹;1937年孫云年等編《無錫游覽指南》更明確宣傳:“五里湖,在錫城西南十余里,一名小五湖,前名漆湖。昔范大夫蠡,用越沼吳,功成身退,扁舟泛五湖入齊。故老相傳曾過此湖游息而去,故又名曰蠡湖?!北M管當時的正規(guī)書目仍然堅持傳統(tǒng)觀點,如1935年無錫縣政府編印的《無錫概覽》中仍寫明:“太湖內(nèi)有五里湖,一名漆湖,亦曰小五湖?!钡溆绊懥ν耆炔簧蠈?dǎo)游讀物,特別是外地游客獲取無錫信息主要靠這類書籍,遂使蠡湖聲望徹底壓倒了五里湖。
旅游書刊紛紛推介蠡湖,和蠡園的建成大有關(guān)系。作為湖邊最有影響力的園林,現(xiàn)在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蠡園系因蠡湖得名,實則相反。《無錫游覽指南》提到:“湖上有青祁村。村人禹卿王爾正先生,概慕范大夫之為人,既師其殖貨以起家,復(fù)效其散財以治鄉(xiāng)。更以其先君子梅森公在日,嘗志大夫之志,出則以膏澤及民,退則湖山終老為懷,故筑園湖濱,進瀕大夫之名之,示不忘也?!庇纱丝梢?,起名蠡園是王禹卿為了追慕范蠡,并非因湖得名。
據(jù)王禹卿之子王亢元回憶,民國中期,今蠡園后的培本小學(xué)召開運動會,請無錫士紳參加,榮德生來后聽說擬在湖邊新建體育場,認為不妨造一園林,使湖景收入園內(nèi)。王禹卿接納了榮先生意見,提議可因家族堂號“三槐堂”稱槐園。王亢元認為不如用范蠡泛五湖的傳說,取名蠡園。當?shù)匦悴派蛭髟芬仓С滞蹩涸?,并為建園撰寫了碑文,可惜今已不存。
蠡園建于1927年,但20世紀30年代以前,“蠡湖”之稱尚未廣泛見諸記載,如因湖名題之,也應(yīng)該叫作“五里園”才對。《無錫游覽指南》曾記載蠡園建成后的游覽盛況:“中外士女云集,履屐紛闐,舟車雜呈。而蠡園之名,逐暄傳遐邇?!笨梢?,蠡園建成不久,蠡湖之稱便聲名鵲起,絕非偶然,顯然是蠡園的大熱讓書商和游客選擇性地忘卻了五里湖而認可了蠡湖,就好比安徽歙縣改名黃山、湖南大庸更名張家界一樣。如此久而久之,蠡湖的知名度漸漸掩蓋了五里湖、小五湖,被大家廣泛接受了。
今日蠡園風(fēng)光(王 輝 攝)
至于民國時期的漕湖,由于偏居無錫邊界,且尚未開發(fā)旅游景點,缺乏利用價值,只好悄然失去了“蠡湖”的名頭。不過,作為明代之前真正的蠡湖和西施莊所在地,漕湖也曾影響過周邊地區(qū)。明代才子唐伯虎所居桃花庵的前身,乃宋代樞密章楶始建的桃花塢別墅,人稱“章園”,園中即有小蠡湖和西施莊二景。桃花塢位于蘇州城西北,距離漕湖較近,章氏或是受漕湖傳說影響而建,亦未可知。近年來,漕湖邊更誕生了梁鴻濕地公園等重要景區(qū),依然煥發(fā)著美麗生機。
盡管昔日之“真蠡湖”已默默無聞,今日之“假蠡湖”則取而代之,但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地名的演變正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和縮影。蠡湖地名的轉(zhuǎn)化變遷,一方面顯示了春秋至民國期間無錫核心區(qū)域的轉(zhuǎn)移,另一方面則昭示了吳越爭霸中無錫的重要地位以及這段歷史對無錫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