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保全,梁永任,梁日光,黃燕金,歐光武,何南
高州市人民醫(yī)院 肝膽外科二區(qū),廣東 高州 525200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一種治療難度較大的惡性腫瘤,其臨床預后較差[1]。目前臨床上已有的治療手段都只能盡可能降低患者的復發(fā)風險,延長其的生存時間,尚無能夠完全治愈此類疾病的方案。由于肝癌對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均不敏感,因而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方法對其進行治療,但手術治療對患者的肝臟組織和機體傷害較大[2-3]。經(jīng)皮微波消融術(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PMWA)是一種利用高頻熱量產(chǎn)生熱效應來消滅腫瘤細胞的治療措施,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顯著優(yōu)點[4]。有研究顯示[5],CT引導可精準定位腫瘤病灶,有利于提高消融效果。基于此,本文以63例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展開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將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3例肝癌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n=31)和對照組(n=32),給予對照組肝癌切除術治療,研究組應用CT引導下PMWA治療,均進行為期1年的生存隨訪。對照組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區(qū)間在35~64歲,平均(51.84±10.32)歲,病灶直徑1.63~3.02cm,平均(2.16±1.45)mm。研究組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區(qū)間在35~66歲,平均(52.08±10.87)歲,病灶直徑1.68~3.11cm,平均(2.21±1.16)mm。兩組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開展。
納入標準:①入組患者均明確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參照《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6];②無手術禁忌證;③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②合并意識障礙者;③排除臨床資料不全者。
對照組行肝癌切除術治療,研究組應用CT引導下PMWA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根據(jù)CT掃描結果明確腫瘤相關信息,待確定穿刺點后制定合理的進針路徑,首先行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5388,規(guī)格:10mL∶0.2g),而后根據(jù)CT掃描結果進行穿刺,確保準確刺入腫瘤組織,開始進行多點多次消融,至腫瘤組織被完全消融后退針。調整患者的體位為平臥位,行局部浸潤麻醉后,在CT的引導下將穿刺針刺入病灶部位,打開針傘進行消融,消融范圍為腫瘤組織及其周圍0.5~1.0cm處。若針傘無法完全包圍腫瘤,則轉換為多點消融,直至腫瘤組織被完全消融。
(1)通過醫(yī)院系統(tǒng)收集兩組患者的血液檢測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白蛋白(ALB)。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甲胎蛋白(AFP)水平,試劑盒均購自美國貝克曼庫爾特有限公司,檢測操作嚴格遵照說明書。
(2)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3個月、6個月、12個月存活率及不良反應情況(如:肝區(qū)疼痛、皮膚灼傷及發(fā)熱等)。
采用SPSS 22.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治療后,研究組ALT、AST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偏低,ALB水平較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血清AFP水平低于對照組,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t=1.224,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研究組3個月、6個月、12個月存活率均較對照組高,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近期存活率對比[n(%)]
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9.38%較對照組31.25%顯著偏低(χ2=4.475,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肝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jù)流行病學報告顯示[7-9],我國每年的新增的肝癌患者人數(shù)約達36萬例,發(fā)病率約為0.27%,其死亡率達0.26%,已位居惡性腫瘤前三名?,F(xiàn)階段臨床上針對肝癌患者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但受到患者個體差異的影響,其復發(fā)率高達90%,5年存活率仍在40%以下[10]。研究發(fā)現(xiàn),盡早治療是延長肝癌患者生存時間的關鍵所在,而PMWA因其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和術后恢復較快等顯著優(yōu)勢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
張賢兵等[11]以103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發(fā)現(xiàn)CT或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微波消融術,可提高肝癌治療效果,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ALT、AST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偏低,ALB水平較對照組高,這表明CT引導下PMWA治療對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效果更為顯著。肝癌患者的癌細胞不斷增殖擴散,其肝組織壞死將會導致其肝功能嚴重降低,通過檢測AST、ALT水平可有效反映肝功能的損傷程度,ALB水平則可有效反映肝臟貯備能力和機體蛋白合成能力。此外,研究組患者血清AFP水平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3個月、6個月、12個月存活率均高于對照組,但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9.38%較對照組31.25%顯著偏低,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以上數(shù)據(jù)均表明CT引導下PMWA治療對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更佳,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12-13],超聲引導可幫助臨床醫(yī)師實時監(jiān)控消融針的具體情況,當消融針針尖位置在受到其他因素干擾發(fā)生改變時,可根據(jù)超聲引導針尖方向,但超聲圖像的分辨率較差,定位精確率較低,調整效果并不理想,進而會導致消融效果受到影響。而CT不僅可更為準確的定位腫瘤病灶,且圖像質量更高,可有效提高穿刺準確率。此外,CT掃描不受氣化效應的干擾,可擴大消融范圍和消融次數(shù),進而明顯提升消融有效率。即使針尖在呼吸動作的影響下發(fā)生位置偏移,仍可以在CT引導下進行及時調整,這也是消融時間較長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CT引導下可有效避免損傷于安全邊界范圍的肝細胞組織,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CT引導下PMWA在肝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應用價值較高,其治療效果較好,不僅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血清標志物水平,還可提高肝癌的患者的近期存活率,且不良反應較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