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余文潔,管祥林,吳素文
清遠市婦幼保健院 放射科,廣東 清遠 511500
近年來,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國內外乳腺癌患者人數(shù)不斷增加,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已然成為女性群體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且發(fā)病年齡向年輕化推移[1-2],嚴重影響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對于乳腺癌,及時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對于患者后期治療以及預后改善都具有重要意義,可有效提升和改善患者術后生存率和生活質量[3]。當前,隨著醫(yī)學研究進步以及影像學研究的深入,加之部分領域研究已深入分子生物學水平,使得采用影像檢查聯(lián)合血清腫瘤標志物進行診斷成為可能[4]。其中,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乳腺疾病檢查常用MRI序列。DWI相對常規(guī)序列顯示病灶形態(tài)特征基礎上,能夠通過量化組織內水分子運動能力對病灶血流特征進行分析[5-6],從而有效提高乳腺癌診斷的準確率,并為接下來制定治療方案和預后改善提供重要依據(jù)。本文深入探究MRI彌散加權成像聯(lián)合腫瘤標志物[糖類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類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在乳腺腫塊診斷中的實際應用價值,為進一步增強乳腺腫塊診斷效能,提升乳腺癌早期診斷提供相關實踐依據(jù)。
選取在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經手術或組織活檢病理確診的乳腺腫塊患者15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MRI診斷組、血清診斷組和聯(lián)合診斷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其中MRI診斷組患者年齡在25~58歲,平均(41.58±2.35)歲;血清診斷組患者年齡在27~62歲,平均(41.65±2.33)歲;聯(lián)合診斷組患者年齡在25~63歲,平均(41.72±2.30)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超聲檢查或經查體、X射線鉬靶提示乳腺腫塊;②年齡18~80歲;③經手術病理學明確診斷;④符合相關研究標準及程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伴乳腺假體填充;③伴MRI或手術禁忌證;④入院治療前已開展針對性治療,如放、化療;⑤存在血液疾病,影響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者[7]。
1.2.1 MRI彌散加權成像掃描檢查
采用美國GE SIGNA Explorer 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在開展檢查前要做好前期準備及預期工作,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安排和幫助患者以俯臥位在檢查床上,足先進,同時患者雙側乳腺要懸垂于乳腺線圈環(huán)槽內。檢查開始后,告知患者雙臂要充分舒展前伸,置于頭部兩側。之后開展彌散加權成像檢查,彌散加權b值為600s/mm2,并做出相對應的DWI圖像,從而判斷DWI信號的相對高低情況[8-9]。
1.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
檢測前安排采集患者空腹肘正中靜脈血3mL,靜置10min。在采集血樣充分凝固后置于離心機中,設定3000r/min離心10min。之后取上清以-20℃保存?zhèn)溆?。統(tǒng)一安排采用安圖2000plus全自動型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安圖生物公司)及配套試劑盒檢測血清CA15-3、CA12-5、CA19-9及CEA水平。嚴格按照操作標準及相關規(guī)范進行,其中相關指標參考值范圍:CA15-3為0~31.5U/mL,CA12-5為0~35U/mL,CA19-9為0~27U/mL,CEA為0~5ng/mL[10]。
1.2.3 診斷標準
乳腺腫塊一般良性比較規(guī)則,多數(shù)呈圓形或者橢圓形的片塊狀,質韌、光滑、邊界清楚、活動度佳,大部分是單發(fā),少數(shù)可多發(fā),一般沒有臨床特殊癥狀,多是在無意間或者體檢時發(fā)現(xiàn)。惡性屬于一種不規(guī)則的塊狀,而且邊界有一些模糊不清,一般活動度比較差,還可伴有淋巴結腫大、乳頭溢液等癥狀。影像學檢查中乳房良性疾病的X線直接征象為乳腺區(qū)域輪廓光滑,呈圓形、類圓形或分葉、均質、低密度、透光。乳房腫瘤惡性經過乳腺鉬靶檢查,可見到其中的細小鈣化灶,經過乳腺超聲檢查,可以對腫塊性質做出判斷。若疑似惡性者,需對腫塊穿刺取出,進行病理學檢查。
1.2.4 數(shù)據(jù)分析
分別評價不同檢測及診斷方法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診斷準確率[11]。其中,標準計算參考方式如下,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診斷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假陽性+真陰性+假陰性)×100%。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正態(tài)計量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MRI診斷組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者為29例;血清診斷組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者為10例;聯(lián)合診斷組患者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者為18例。
MRI診斷組患者進行MRI彌散加權成像掃描檢查,檢出乳腺癌36例,確診29例,詳見表1。
表1 MRI 彌散加權成像掃描檢查結果
血清診斷組患者進行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其中檢測出有數(shù)值異常,提示乳腺癌17例,確診10例,詳見表2。
表2 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
聯(lián)合診斷組患者進行MRI彌散加權成像掃描檢查聯(lián)合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檢出乳腺癌19例,確診18例,詳見表3。
表3 MRI 彌散加權成像掃描檢查聯(lián)合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
MRI彌散加權成像掃描診斷敏感度顯著高于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特異度高于MRI彌散加權成像掃描診斷,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彌散加權成像掃描診斷與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診斷準確率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檢查診斷敏感度、特異度、診斷準確率均顯著高于單一檢測方法,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不同診斷方法的敏感度、特異度以及診斷準確率對比
當前伴隨著社會水平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工作中各種壓力不斷增加,生活習慣不斷變化,各種疾病發(fā)生概率也逐漸提升。在女性群體中腫瘤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惡性腫瘤占比逐年增加,同時患者群體呈現(xiàn)年輕化傾向,尤其是乳腺癌[12]。乳腺癌的發(fā)生,給女性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了莫大影響,帶來身心多重壓力。對于乳腺惡性腫瘤,早期確診,并進行臨床分期,深入了解病情發(fā)展情況,及時為患者制定有效治療方案,給予其針對性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病情惡化,強化治療效果,提高治愈率。因此,對乳腺癌患者群體來說,早期準確診斷和及時干預治療十分重要[13]。
彌散加權成像作為一種功能性成像技術,具有無創(chuàng)、無電離輻射、檢測效果好等多重優(yōu)點。該方法是目前唯一能將活體組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無創(chuàng)性檢測出來的方法。該技術方法能夠量化水分子在組織中的擴散程度,彌散加權成像技術較常規(guī)MRI序列而言更易檢出病灶,從分子水平為良惡性腫瘤的定性診斷分析提供了參考[14]。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A15-3、CA12-5、CA19-9及CEA的含量常出現(xiàn)升高,然而在部分良性疾病中也可能出現(xiàn)高于正常值的情況,CA15-3、CA12-5、CA19-9及CEA可作為乳腺腫塊良惡性的臨床輔助診斷指標[1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單獨采用 MRI彌散加權成像掃描檢查還是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率相較于金標準而言,均有顯著性差異,在實際鑒別診斷中往往易發(fā)生缺陷,進而造成誤診、漏診等情況發(fā)生。MRI彌散加權成像聯(lián)合腫瘤標志物檢測可明顯提高乳腺腫塊良惡性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和診斷準確率。聯(lián)合檢測能夠集中兩種檢測方法的優(yōu)點,在檢查過程中通過多方位、多視角對病灶進行全面觀察和診斷,對其性質進行綜合判斷分析。
綜上所述,MRI彌散加權成像聯(lián)合腫瘤標志物檢測能夠為乳腺腫塊良惡性篩查及診斷提供有力的鑒別依據(jù),檢測方法具有較高的敏感度、特異度和診斷準確率,能夠提供較多的客觀信息,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將二者相結合,可對乳腺腫塊進行更加客觀的評估,減少超聲醫(yī)師對診斷的主觀因素影響,有效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為后期相關診斷標準制定提供借鑒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