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長期主義,我們會習慣性地把它跟目光長遠、有耐心、長線思維、做時間的朋友此類很難產生實際指導作用的人生大道理聯系起來,但在我看來,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實際上就是把野心再放大一點,把賬算得更長遠一點而已。
只有當你把視線放到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里,去算更大、更長遠的賬,你才會發(fā)現那些潛藏在未來的“定時炸彈式”問題,才會當下就想辦法積累讓自己未來更值錢的能力,選擇讓自己未來更值錢的方向,把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敦促自己看長期、算大賬的意識和行動。
“35歲危機”如何破局?
2020年疫情期間,我注意到拉勾的后臺大數據顯示,有越來越多35歲左右的資深職場人士的職業(yè)狀態(tài)從“在職”變成了“看機會”或“求職”,并且他們找到工作花費的時間遠比20多歲的年輕人要長。過去這一年多時間里,我也面試了很多總監(jiān)和VP級的候選人,他們的個人狀態(tài)大多是充滿焦慮的。
頻繁跳槽是這些候選人的共同特征。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到兩年就跳槽一次,然后由于能力沒有到位,可能一年就做不下去了,于是又跳槽,最終體現在簡歷上的結果就是每隔一兩年就跳槽,穩(wěn)定度不高。如果這是一位20多歲的求職者,并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如果這是一位32歲以上的求職者,應聘的又是一家公司的高級職位,僅僅在面試這一關就會面臨巨大的障礙。其中的邏輯不難理解:企業(yè)招聘總監(jiān)級以上人才,通常會十分看重候選人履歷的穩(wěn)定性。如果一位候選人的簡歷顯示10年換了5家以上的公司,企業(yè)就會打問號:假如這個候選人最后入職我們公司,是不是也會不到2年就離職?高級職位頻繁流動給公司帶來的損失一定比基層員工流動要大,那還是不要請他做總監(jiān)了。我自己在面試中與候選人溝通的時候,也能感受到他們中的大多數相當后悔當年只盯著漲薪,太輕易就做出跳槽的決定,如今只能亡羊補牢。
過去這幾年,“35歲危機”成了一個群體性的社會現象。在我看來,35歲危機的本質是“高級職位危機”。而危機爆發(fā)的本質原因是個人能力供給的增長沒有匹配上職位和薪酬需求的增長,通俗點說就是企業(yè)不愿意“花大錢買小兵”:當你是一線員工的時候,你的產出不高,工資也相對低,你的性價比還算高;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你會要求升職加薪,這時如果你無法同步給公司帶來產出或效益上的增長,那么你大概率會在職位和薪酬匹配上遇到困難,相較于那些積累了同樣訓練濃度但年紀更小、開價更低、更能拼的競爭者,你的性價比是低的。
大部分人遭遇35歲危機的根源都來自年輕時單純追求當下漲薪,不知不覺就給未來埋下了很多隱患。如何破局?選對行業(yè)后,在職業(yè)選擇和日常工作中都盡可能培養(yǎng)自己高層次發(fā)展的能力,主動提升訓練濃度。
到了35歲的時候,我有能力成為一個站得住腳的中高級人才嗎?我能在職場乃至人生舞臺上掌握主動權嗎?當你開始提出這樣長時間跨度的問題時,你就不會允許自己為了漲一點點薪水而輕易跳槽,放棄寶貴的簡歷競爭力,你也不會允許自己放棄走出舒適區(qū)、提升訓練濃度的機會。
人不盯著遠方,就會盯著眼前
我在大約35歲的時候明白了一個道理:人不盯著遠方,就會盯著眼前,于是一城一池的損失都很讓人痛苦。當一個人缺少長期判斷,對于事物沒有興趣時,他才會特別在意職位頭銜、稱呼和眼前的收入高低。盡早確定一個明確的、長遠的職業(yè)目標,能夠幫你把眼睛放到地平線的更遠處,做出長期來看價值最大化的選擇,而不那么計較當下的得失。
我至今記得自己做分析師“命運大逆轉”的那一天。當時我跟自己正在服務的國內頂級基金公司客戶一起坐飛機出差。起飛前,我接到一通電話,是一家國內頂級證券公司打來的,想挖我過去。剛掛電話,鄰座的客戶問我:“你要跳槽?”我說:“是啊?!彼f:“你先跟我聊一下吧,看能不能過來?!蹦且豢炭胺Q我的人生小巔峰:我一個三流證券研究員,居然得到了中國頂級證券公司和頂級基金公司的邀請。
但同時我也面臨抉擇——證券公司比基金公司開出的薪酬多50%。對一個27歲的北漂年輕人來說,那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最尊敬的師兄前輩也建議我去證券公司,因為證券分析師可以不斷發(fā)報告,而基金分析師的報告都是對內的,無法打造公眾層面的知名度。
好在那時,我對自己的長期職業(yè)目標已經想得很清楚了,我想成為中國頂級分析師。于是問題就變成了:究竟是做證券分析還是基金分析能更好地幫我實現目標?深度了解之后,我發(fā)現證券分析師的核心工作分成兩部分:做行業(yè)研究和客戶服務,而基金分析師可以一門心思做行業(yè)研究,還能調動證券分析師幫自己完成行業(yè)研究中的基礎部分。相比之下,證券分析師只有50%的深度研究時間,基金分析師則擁有150%的深度研究時間。于是我選擇了研究效率更高的基金公司。那時那刻,我沒有因為放棄高薪和高知名度而感覺痛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很清楚自己在分析師這個職業(yè)領域想要達到的終極狀態(tài),所以我才能坦然選擇短期收益少但長期價值大的工作。
《貧窮的本質: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一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要想擺脫貧窮,首要的步驟就是對長期目標進行思考,并習慣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犧牲?!比耸菍で笠饬x的動物。你選了一條更難的路,并且心甘情愿為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負重前行,前提一定是你很清楚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設定一個長期目標,就是當你不得不放棄短期利益時,給自己的選擇尋找一個意義。盡早為自己設定一個長期目標,并不意味著一定要犧牲短期利益,而是要把實現長期目標看作面臨任何選擇時的惟一評判標準。即使暫時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長期職業(yè)規(guī)劃或人生目標,也請你起碼相信你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很優(yōu)秀的人,會有一個理想的人生,如此,你便有了選擇遠方的勇氣,然后只顧風雨兼程。
做看不到結果的事
一位朋友曾經跟我分享過一句話:一個人能活到什么樣的高度,取決于做了多少看不到結果的事情。的確,一說到算賬,很多人腦海里浮現出來的度量單位似乎只有物質回報,但這個世界上偏偏就有很多短期算不出回報的“糊涂賬”。我們所處的時代整體是很浮躁、很功利的,當一個人還很普通的時候,他就希望做的每件事情在當時當刻都能看得見結果,哪有做“看不到結果”的事情的余力啊。但是,沒有光陰是虛度的,不一樣的經歷終歸是有價值的。相信經歷的價值,可以幫助你把注意力從看不見的結果,轉移到看得見的日拱一卒,去關注經驗的積累、能力的切實提升。
一個人在遇到挑戰(zhàn)、處理各種復雜問題、面臨現實誘惑的時候,還要拼命穩(wěn)住整個盤子,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同時也能讓人最快速地成長,你沒有辦法把拿到多少錢跟擁有這樣一段經歷相提并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通常是感知不到成長的,這也是成長最反人性的地方,如果你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在成長,你必然就能堅持下去。了解這個反人性的事實本身,或許能夠幫助你再多堅持一點點。
2018年,百度前總裁陸奇告別光鮮的職業(yè)經理人身份,投身創(chuàng)投服務。當時他的朋友幾乎都反對,陸奇后來在一場采訪中這樣表達了自己當時做決定的出發(fā)點:“一件值得去做、長期有價值的事,不被人理解是必然的。如果被所有人理解,你肯定做不大,因為所有人都想做一樣的事情,那他們將全是你的競爭對手?!币驗橄嘈牛宰龃蠖鄶等瞬焕斫獾氖虑?,所以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經歷,所以堅守商業(yè)價值的本質……這一切最終會將我們推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結語
算賬,算大賬,算長期賬,這是一種你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向內審視的意識?;仡欉^去10年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我自己最大的反思就是花了太多時間去做當時認為重要,其實并不重要的事情。踐行長期主義似乎離不開舍棄、抉擇、負重前行,其實還有一條隱秘的思路:熱愛。
在人生的前面20多年里,總覺得自己很不幸。后來,我進入了夢寐以求的行業(yè),做了喜歡的工作——深度思考、與智者交流、探究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我突然就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快樂,每獲得一點新知識、新啟發(fā)都欣喜若狂,除了睡覺幾乎都在工作,樂此不疲地長久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到令你著迷、甘愿為之全力以赴的事情,一邊堅持長期主義,一邊感受長期快樂,這或許是成為一名長期主義者最迷人的一面。(本文節(jié)選自《臨界點:如何實現指數級增長的人生》,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