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8日,山東省濱州市5起民間借貸糾紛案,經山東省檢察院依法提出抗訴后,山東省高級法院采納了檢察機關的抗訴意見,認定還款主體應為借款企業(yè),再審改判5名為企業(yè)“背鍋”的員工不承擔法律責任,有效維護了5名員工的合法權益。
?張衛(wèi)東是山東鄒平利民食品公司(下稱“利民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利民公司當初是為了安置下崗職工而建立的,經過多年經營,后來成為當地玉米深加工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李城作為行業(yè)領軍人物,在公司德高望重,雖已退休不擔任職務,但公司的大小事務都習慣聽他的意見。
?2014年10月,利民公司遇到財務危機,一筆2000萬元的銀行貸款到期還不上。貸款一旦逾期,公司就會上企業(yè)征信系統(tǒng),其他的銀行也會陸續(xù)來抽貸,公司可能就此崩潰。危難之際,李城向公司的合作伙伴鑫星集團求助。鑫星集團也是那筆銀行貸款間接的擔保人,唇亡齒寒,當然不能坐視不管,于是讓集團旗下的小額貸款公司與李城對接,商量還款對策。
?小貸公司表示,同意以向利民公司發(fā)放2000萬元借款的方式,暫時幫公司清償銀行債務,把“公貸”轉成“私貸”。同時,小貸公司也表示,單個主體借款額度有限,需要分成多筆才能實現(xiàn)目標。李城當即決定,用旗下兩個子公司的名義分別借款500萬元,再從公司找5個員工把剩余的1000萬元借出來,利民公司負責還款和擔保。
?經過慎重挑選,張衛(wèi)東等5名員工及配偶被叫到財務辦公室簽合同。財務人員囑咐他們:“只管簽字,不要多問?!睆埿l(wèi)東發(fā)現(xiàn),被選中的5名員工都是李城的親信。領導在困難時期想到自己,自己能用這種方式為公司出點力,他甚至感到一絲榮耀。
?風波過后,公司的情況并沒有根本好轉。鑫星集團在連續(xù)3次發(fā)出催收通知書仍收不到還款后訴至法院。
當初為了公司利益,憑著一腔熱情簽下的頂名借款合同,竟成了冷酷無情的“投名狀”;明明自己的身份只是打工人,眼下卻成了兩家公司之間矛盾的“替罪羊”。萬般無奈之下,張衛(wèi)東等人向濱州市檢察院申請監(jiān)督。
?“案件的難點在于調查核實?!睘I州市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王惠芳說,“在鑫星集團一口否認的情況下,如何證明鑫星集團明知利民公司才是借款人是最大的問題。我們決定從案件的利益鏈條入手,制定調查核實清單,尋找關鍵證據?!苯涍^調查,檢察官認為,真實的借款人應為利民公司,而非5名公司員工。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濱州市檢察院將5起案件一并向山東省檢察院提請抗訴。
(摘自《檢察日報》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