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公子”的解釋是:“古代稱諸侯的兒子,后稱官僚的兒子,也用來尊稱別人的兒子?!庇纱丝梢?,“公子”是用來稱呼男性的,如“戰(zhàn)國四公子”“明末四公子”“民國四公子”等。古代文學作品中也常見,如“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公子風流嫌錦繡,新裁白纻作春衣”。(雍陶《公子行》)“烈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水滸傳·第十六回》)
其實,“公子”在先秦時期,還可以指女性。《公羊傳·莊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焙涡葑ⅲ骸爸^女公子也?!薄洞呵镒髠髯ⅰせ腹辍罚汗?,男女通稱,此謂女公子?!稇?zhàn)國策·中山策》:“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復立也?!惫觾A即魏文侯之女。先秦時期,等級森嚴,只有諸侯的子女才配稱“公子”,普通老百姓不能用這個詞,否則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到了宋代,“公子”僅指男子,即那些出身高貴人家的兒子。再到后來,“公子”可以指所有人家的兒子。? (摘自《文史博覽》 李學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