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小南門外數(shù)里處,有座形如隆起的拳頭的小山丘,茂林修竹,郁郁蒼蒼。夕陽西下,山中百鳥齊鳴,四周波光瀲滟。古人有詩曰“青綾繞水色,翠羽疊山容”,它就是有著“烏龍疊翠”美譽的烏龍山(又名顧龍山)。
從金壇市中心出發(fā),驅(qū)車大約十分鐘,烏龍山便矗立眼前了。
穿過飛檐翹角、白墻黛瓦的圓拱形山門,頓時被蒼翠遒勁的老松與娓娓動聽的鳥鳴聲所感染。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座始建于元代的龍山寶塔。遠遠看去,形如春筍,瘦削挺拔。塔身色如烏鐵,塔頂如翹起的華蓋,塔剎如鎏金的寶瓶,金燦燦的,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
龍山塔經(jīng)歷戰(zhàn)亂,曾是破舊不堪的。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進行了多次修繕。塔剎的寶瓶就是后來修繕時補上去的。原先的那只,在日本侵華時被侵略者掠奪走了。
在許多不知名的花草的夾道迎接中,我來到了這座巍峨建筑的底層。此塔為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共七層,高約40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呈錐形。隔一面有一圓形拱門,上下交錯。外壁各層有四廊腰檐,塔內(nèi)則呈正方形,第五層正中的橫梁之上,豎著一根十幾米的塔心木,依靠第六層的樓梁和塔頂層架固定位置,突出塔頂,以承受整個塔剎。
我自下而上,沿著狹窄、陡峭的木制樓梯拾級而上,耳畔不時傳來塔角那清脆的鈴鐺聲。待爬到第五層時,額頭已沁出微微的汗珠?!敖K于到達第七層了……”我長吁了一口氣。
走出拱門,一縷清風頓時拂面而來,一絲涼爽頃刻從肌膚傳遞到了心頭。憑欄遠眺,綠色的田野、翱翔的飛鳥、綿延起伏的山丘、樹葉般的漁舟盡收眼底??粗h處鱗次櫛比的房屋,還有那川流不息的街市,感覺那些離我那么遙遠,心中頓時有種釋懷后的舒暢。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被它的秀麗風光折服,不惜筆墨,寄情于此。南宋監(jiān)察御史張巖游顧龍山時留有“顧龍山色郁蒼蒼,此日登臨憶上皇”的優(yōu)美詩句。明代詩人更有“一春今日好,與客泛新晴。野水綠于染……谷鳥巧呼名。歸線漁舟晚,吉扉敝月明”的墨跡流傳后世。
遙想當年,那些文人雅士或淡出紅塵、竹杖芒鞋游覽于此,或是酒足飯飽到此怡情小憩。不管他們持何種心態(tài)而來,烏龍山都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們心靈上的慰藉。
如果說文人墨客的墨跡還不足以顯示它的靈與名,那么“治隆唐宋”的朱元璋在此留下的詩詞與足跡,恐怕就更能彰顯出它的魅力了。
我沿著寶塔旁一條幽靜的小徑往山的制高點走去。快到山頂時,一座古老的建筑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門前那棵需幾人合抱的銀杏樹,還有那被歲月磨洗得烏青锃亮的石龜,無不在向我們訴說它的歷史與滄桑。
它就是始建于梁武帝時期的圓通寺。相傳朱元璋帶領(lǐng)義軍東征攻集慶路,在金壇地區(qū)同高五郎作戰(zhàn)時曾駐營于此,夜宿禪房,即興寫下了“望西南隱隱神壇,獨跨征車,信步登山……他日偷閑,花鳥娛情,山水相看”的詩詞。
明正德年間,敕石造亭置護,名日御碑亭。只可惜后來突遭雷擊,所幸亭損碑存。那斑駁的石碑,發(fā)亮的石龜,還有那蒼老而又茂密的銀杏樹,無不透露出歷史的厚重與蒼涼……
歷史不過一瞬間,人間已是幾重天。歷經(jīng)滄桑的烏龍山,幾經(jīng)修葺,現(xiàn)已成為金壇著名的旅游景點。每逢假日,烏龍山人聲鼎沸,好一派太平、繁華的景象。
作者簡介:
徐志俊,常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洮湖》《翠苑》《散文百家》《鴨綠江》《西部散文選刊》《文學少年》《唐山文學》《參花》《蘇州日報》等報刊。散文《南門壇上》被評為北京豐臺區(qū)高三語文閱讀理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