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波
有些青少年讀物,孩子們超喜歡,可是成人卻不認可,甚至很多老師讀都讀不明白。最典型的一本莫過于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長篇小說杰作《麥田里的守望者》,這部首次出版于1951年的作品自問世以來,全球發(fā)行量已超過6000萬冊,被全世界眾多高校和中學列為課外必讀書目,引起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強烈共鳴。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作品,不但出版之初不被很多成人認可,甚至至今仍然有很多老師覺得這部小說不應該進入中小學校園,孩子們讀這部作品可能會“學壞”!
《麥田里的守望者》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講述了出身紐約富裕家庭的16歲初中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因為在圣誕節(jié)前的期末考試中四門功課不及格,被“在教育界聲譽挺高”的潘西中學開除,然后不敢提前回家,在紐約城里無聊地閑逛了三天的故事。在這三天里,霍爾頓去拜訪老師、跟同學打架、逛公園、住小旅館、去夜店、約女朋友,后來甚至還招來一名妓女……全書充滿了罵人的臟話,難怪很多老師不讓學生看這本書!
霍爾頓是個問題少年嗎?很顯然是的。你看他一學期五門功課竟然四門不及格,吊兒郎當,說話玩世不恭、憤世嫉俗,被學校開除后滿大街游蕩,這不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少年是什么?但是霍爾頓真的是一個壞孩子嗎?
我們看小說開頭,霍爾頓被開除后無所事事,先是去見自己的歷史老師老斯賓塞先生,被斯賓塞先生看似一番關心的教育之后,悻悻然地回到宿舍看書。如果你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會發(fā)現(xiàn)這一段描寫特別精彩。
“我看的這本書是我從圖書館里誤借來的……《非洲見聞》,伊薩克·迪納遜著。我本以為這是本臭書,其實不是。寫得還挺不錯。我這人文化程度不高,不過看書倒不少。我最喜愛的作家是我哥哥D.B.,其次是林·拉德納?!嬲幸馑嫉氖悄菢右环N書,你讀完后,很希望寫這書的作家是你極要好的朋友,你只要高興,隨時都可以打電話給他??上н@樣的書并不多。我倒不在乎打電話給這位伊薩克·迪納遜。還有林·拉德納,不過D.B.告訴我說他已經(jīng)死了。就拿薩默賽特·毛姆的《人生的枷鎖》說吧。我去年夏天看了這本書。這是本挺不錯的書,可你看了以后絕不想打電話給薩默賽特·毛姆。我說不出道理來。只是像他這樣的人,我就是不愿打電話找他。我倒寧可打電話找托馬斯·哈代。我喜歡那個游苔莎·斐伊?!?/p>
這段短短的文字一共提到了四位著名作家,其中不乏我們中國讀者也非常熟悉的英國作家毛姆和哈代。主人公霍爾頓不但對每一位作家作品進行了言簡意賅的描述,甚至還做出了非常獨到的點評,甚至說出“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樣一種書,你讀完后,很希望寫這書的作家是你極要好的朋友”這樣深刻的語言。這說明霍爾頓不但是一個很愛看書的學生,英語成績相當不錯,而且有著自己的思考。只可惜老師和學校只看到了他那不及格的四門課,而且還因為這四門課不及格被“非常優(yōu)秀”的潘西中學開除了?,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中小學老師往往不也是這樣么?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認為成績差就是“差生”,忽略了學生別的長處,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忽略了學生更重要的身體素質和品德。
很多青少年喜歡《麥田里的守望者》,喜歡霍爾頓這個人物,是因為他們從書中看到了自己和自己身邊同學的影子,進而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在我們成人眼里非常叛逆的壞孩子,在孩子眼里卻是敢于反抗因循守舊、敢愛敢恨、個性張揚的孩子,霍爾頓大概就是這樣的孩子。
事實上,這個愛讀書的霍爾頓確實也不是個壞孩子。他被學校開除后無所事事,只能滿大街閑逛。但在這三天當中,他雖然去了酒吧,但看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感到十分惡心和驚訝;他約了妓女,卻只是覺得無聊想跟她聊聊天,結果聊天不成,反被敲詐勒索并被暴揍一頓;他約女朋友看戲,兩人卻大吵一頓,郁郁寡歡的他只能借酒澆愁,冷風一吹,以為自己要死了,于是趕緊回家決定跟自己的妹妹菲苾見上一面。
隨著這個問題少年經(jīng)歷的展開,學校、家庭甚至社會的問題逐漸顯現(xiàn),人性虛偽的假面也被一點點撕開。這讓我想到了日本繪本畫家五味太郎的一句話:“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其實,每一個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社會和家庭問題的體現(xiàn)。作者塞林格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年代,正是美國二戰(zhàn)后青少年人生觀和道德觀比較混亂的年代,主人公霍爾頓那種似乎沒有任何人生目標的反抗,代表了當時很多青少年的典型問題。而我們透過主人公的娓娓道來,似乎進入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傾聽青春期成長的煩惱和苦悶。所以,讀懂了《麥田里的守望者》,其實你就讀懂了青少年成長的奧秘,你就會明白,人性有多復雜,教育就有多復雜,教育難就難在面對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獨立個體。
其實不僅這部小說,所有優(yōu)秀的童書包括青少年讀物,只要我們細心去讀,都會發(fā)現(xiàn)其中飽含的深刻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只有和孩子一起多讀童書,才能讓自己擁有一顆童心,從而逐漸走進孩子心靈深處的世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才有可能做一個樂學樂教的教育真人。
讀完《麥田里的守望者》,你一定會感到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渴望成長,渴望關愛,渴望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霍爾頓回到家里,坐在他最親愛的妹妹身邊,告訴妹妹:“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只想當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睆倪@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霍爾頓何嘗不想做一個有用的人?他想象著自己做一個孩子們的守護者,其實也是渴望著有一個人在懸崖邊拉他一把——可是這個人在哪里呢?
“你要是在麥田里遇到了我/我要是在麥田里遇到了你/我們要是看到很多孩子/在麥田里做游戲/請微笑,請對視/態(tài)度都浮在生活的措辭里/我們都活在彼此的文字里”
羅伯特·彭斯的這首詩讀起來真的很晦澀很難懂,但是如果你讀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定會理解這首詩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