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源,劉壇樹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yī)院,福建 龍巖 364000)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yī)院治療的面癱患者,其中心理健康患者35例,設為心理健康組;伴焦慮、抑郁患者35例,設為焦慮抑郁組。心理健康組男10例,女25例,平均年齡(43.96±11.88)歲,平均病程(3.57±0.62)d。焦慮抑郁組男12例,女23例,平均年齡(44.38±9.64)歲,平均病程(3.64±0.49)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將上述患者隨機分配給不同治療醫(yī)師進行治療,治療過程中均不告知患者其心理健康狀況,最后由專門人員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
1.2 診斷標準 參考《神經病學》中周圍性面癱的診斷標準制定: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絕大多數(shù)為單側;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患側口角被牽向健側;進食過程中食物殘渣易滯留于患側齒頰間隙,且口水易從患側口角流出;患側眼部易流淚,可有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和聽覺過敏[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焦慮抑郁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4評分≥14分,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分≥17分;首次發(fā)?。荒挲g15~65歲;一側面肌癱瘓;病程1~7 d;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中耳炎、腮腺腫瘤、聽神經瘤等所致周圍性面癱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者;面肌痙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入院前已使用其他治療方法進行治療者。
1.5 剔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卻在研究中誤納入者;依從性差,不能嚴格按照研究方案進行治療者。
1.6 脫落標準 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暈針、過敏等不良反應者;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其他嚴重疾病者;患者自行要求退出研究。
兩組患者均給予醋酸潑尼松片聯(lián)合針刺治療。①初診之日開始口服醋酸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每次10 mg,每日3次;第6日起改為每次10 mg,每日2次;第8、9日每次10 mg,每日1次;第10、11日早起口服5 mg,然后停用。②針刺治療:選取患側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太陽及健側合谷、雙側足三里。采用0.30 mm×(25~40)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蘇州天協(xié)牌)進行針刺,足三里用補法,其余穴位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共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ouse-Brackmann(H-B)分級情況。Ⅰ級:各區(qū)面肌運動正常;Ⅱ級:輕度功能障礙,檢查時可發(fā)現(xiàn)輕度面肌無力,可有非常輕度的聯(lián)帶運動,面部對稱,肌張力、皺額正常,稍用力閉眼完全,口角輕度不對稱;Ⅲ級:中度功能障礙,面肌明顯無力,面部對稱無變形,可有聯(lián)帶運動,面肌攣縮或痙攣,肌張力正常,皺額減弱,用力后閉眼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輕度不對稱;Ⅳ級:中重度功能障礙,明顯的面肌無力和/或面部變形,面部對稱,肌張力正常,皺額不能,閉眼不完全,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對稱;Ⅴ級:重度功能障礙,僅有幾乎不能察覺的面部運動,面部不對稱,皺額不能,閉眼不完全,口角輕微運動;Ⅵ級:面肌完全麻痹,無運動[3]。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對皺眉、閉眼、動鼻翼、吹口哨、微笑、鼓腮6個動作進行評分,與健側相比運動相同或基本相同計3分,運動減弱計2分,明顯減弱計1分,無運動計0分;安靜時面部對稱計2分,輕度不對稱計1分,明顯不對稱計0分[4]。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H-B分級評定療效。痊愈:H-B分級提高到Ⅰ級;顯效:治療后H-B分級提高2級或以上,但未至痊愈;有效:治療后H-B分級提高1級,但未達顯效;無效:治療后H-B分級未見提高[5]。愈顯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H-B分級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B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B分級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且心理健康組H-B分級改善情況優(yōu)于焦慮抑郁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面癱患者治療前后House-Brackmann分級比較(例)
(2)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5),且心理健康組高于焦慮抑郁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面癱患者治療前后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面癱患者治療前后Portmann簡易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焦慮抑郁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心理健康組 35 6.53±1.73 16.42±1.54△▲焦慮抑郁組 35 6.76±1.59 12.37±1.43△
(3)臨床療效比較 心理健康組愈顯率為77.14%(27/35)、總有效率為94.29%(33/35),焦慮抑郁組愈顯率為54.29%(19/35)、總有效率為77.14%(27/35),心理健康組愈顯率、總有效率均高于焦慮抑郁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面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中醫(yī)認為,面癱多因人體正氣不足,外感風邪,阻滯面部經絡,致氣血不通,面部筋脈失養(yǎng)所致。西醫(yī)關于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大部分觀點認為其是由病毒感染、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導致面神經營養(yǎng)血管收縮、痙攣,面神經缺血、水腫而致[6]。西醫(yī)臨床通常運用抗炎、抗病毒、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等方案治療[7]。相關研究表明,針刺療法治療面癱有獨特優(yōu)勢,能起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物質代謝、緩解血管痙攣、消除面神經水腫的作用[8-9]。本研究所取穴位中,患側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太陽可疏通局部經絡,達到祛風散寒、運行氣血的目的,健側合谷可疏通手陽明經,雙側足三里可疏通足陽明經,亦有補益后天、調理脾胃之功。以上穴位均是治療面癱的常用穴位。
本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組的面癱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焦慮抑郁組,可見焦慮、抑郁狀態(tài)會影響面癱的治療。臨床研究表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引起神經介質及內分泌激素發(fā)生變化,出現(xiàn)交感神經偏亢,從而抑制免疫功能[10]。有學者認為,大部分面癱伴焦慮、抑郁患者中醫(yī)辨證屬肝氣郁結[11],《靈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顛;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备谓浹杏诿娌?肝氣郁結,氣機不通,會影響面部的經筋功能。
本研究中焦慮、抑郁患者多表現(xiàn)為擔心、緊張、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等心理異常,以及頭痛、眩暈、胸悶、心慌等軀體化癥狀?;颊叱霈F(xiàn)上述心理狀況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①社會壓力及家庭、人際關系不和諧,患者面癱前已存在焦慮、抑郁情況。②患者對該病認識不足,甚至誤認為所患為中風,導致過度緊張,同時部分患者過分擔憂表情肌恢復程度及恢復時間,對治療信心不足,害怕留下后遺癥。③患者面部表情肌癱瘓,在日常與人交際過程中自覺形象受損,羞于以面目示人,心理壓力增大,該部分患者以女性居多。臨床對于面癱伴焦慮、抑郁狀態(tài)的干預,大部分是護理人員采用語言溝通、情感引導、健康教育等方式[12-13],臨床醫(yī)師干預較少。因此,臨床實施治療時應多與患者溝通,讓其了解面癱的發(fā)生機制、恢復過程及治療方案,鼓勵患者調整心態(tài)、積極面對。如患者面癱前已存在焦慮、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或醫(yī)患溝通后仍過分緊張、擔憂,可以讓其主動找心理醫(yī)生進行疏導。中醫(yī)可采用疏肝解郁的湯劑、針法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面癱時除運用醫(yī)療技術進行干預外,也應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這樣不僅能提高臨床療效,也能讓醫(yī)療服務更有溫度,讓醫(yī)患關系更加和諧。本研究的相關數(shù)據(jù)均來源于量表,主觀性較大,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多結合客觀指標以減少試驗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