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萍
(1.山西白求恩醫(yī)院/山西醫(yī)學科學院/同濟山西醫(yī)院/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山西 太原,030032;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湖北 武漢,430030)
炎癥后色素沉著是由于炎癥性疾病、理化因素等,造成的黑色素堆積所致,病變累及表皮、真皮層。痤瘡皮損愈合后,可在病變部位遺留深淺不一的色素沉著,對患者身心造成負面影響。紅藍光是臨床治療炎癥后色素沉著的重要手段,利用光動力學反應,對病變組織進行修復,但單獨使用紅藍光治療部分患者的效果一般[1]。長脈寬1064nm激光的波長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可使色素氣熱化而消退[2]。鑒于此,本研究就長脈寬1064nm激光聯(lián)合紅藍光治療炎癥后色素沉著的臨床效果做以下分析。
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前瞻性選擇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山西白求恩醫(yī)院皮膚性病科門診收治的79例炎癥后色素沉著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且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皮膚性病學》[3]中痤瘡的診斷;②皮損消退后遺留面部色素沉著。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如黃褐斑、黑變病等;②接受過色素沉著相關治療;③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或血液系統(tǒng)疾??;④合并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⑤光敏體質或病灶部位存在感染。
將79例患者交替分組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18-32歲,平均年齡(25.76±2.49)歲;色素沉著時間1-5個月,平均(2.97±0.64)個月。對照組39例患者中男15例,女24例;年齡18-33歲,平均年齡(25.81±2.54)歲;色素沉著時間1-5個月,平均(2.93±0.5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對照組采用紅藍光治療儀(英國 Photo-Therapeutics LTD)治療:治療前使用溫水潔面,佩戴防護眼鏡,使用紅藍光治療儀治療,光源為發(fā)光二極管,紅光波長633nm,能量密度126J/cm2;藍光波長420nm,能量密度48J/cm2,治療過程中囑患者緊閉雙眼,照射距離為10~15cm;紅藍光交替(首次為紅光)治療,每次20min,2次/周。(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長脈寬1064nm激光治療:治療前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及不良反應,指導患者佩戴專業(yè)濾光鏡及眼罩;治療過程中使用光斑5mm,能量密度5~12J/cm2;使用低能量測試,選擇適當能量進行治療,1次/1~2周;治療后使用冰袋冷敷10min,指導患者做好防曬措施,可進行常規(guī)清潔、護膚,告知患者治療后可能會出現(xiàn)結痂,避免抓撓,等待結痂自然脫落。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個月。
(1)治療前及治療4個月結束時,對患者色素沉著部位進行拍照,觀察色素沉著程度,0分:無色素沉著;3分:色素沉著呈淡褐色;6分:色素沉著呈黃褐色;9分:色素沉著呈紅褐色或深紅色;測量照片內色素沉著面積,0分:無色素沉著;3分:面積≤5cm2;6分:5~10cm2;9分:面積>10cm2。(2)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5mL,離心分離10min(3500r/min),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17、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正常值:IL-6為373-463pg/L,IL-17<80pg/mL,TNF-α<30pmol/L。(3)統(tǒng)計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如局部發(fā)紅、灼燒感、脫皮。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4個月時,兩組患者色素沉著程度、面積評分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分)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 <0.05
時間 組別 例數(shù) 色素沉著程度 色素沉著面積觀察組 40 6.15±1.62 5.95±1.49對照組 39 6.00±1.54 6.00±1.53 t - 0.422 0.147 P - 0.675 0.883治療前治療4個月時觀察組 40 0.85±0.27a 0.90±0.36a對照組 39 2.00±1.05a 3.00±1.12a t - 6.704 11.278 P - <0.001 <0.001
治療4個月時,兩組患者IL-6、IL-17、TNF-α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注:與同組同指標治療前相比,aP <0.05;IL-6:白介素6;IL-17:白介素17;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時間 組別例數(shù) IL-6(pg·L-1)IL-17(pg·mL-1)TNF-α(pmol·L-1)治療前觀察組 40 518.64±22.51 98.63±4.85 46.58±2.44對照組 39 519.33±23.16 98.52±4.72 46.64±2.53 t - 0.134 0.102 0.107 P - 0.894 0.919 0.915治療4個月時觀察組 40 427.63±14.63a 68.43±3.68a 24.83±1.46a對照組 39 486.35±18.54a 81.85±4.15a 31.05±1.87a t - 15.649 15.217 16.502 P - <0.001 <0.001 <0.001
治療期間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為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出現(xiàn)局部發(fā)紅、灼燒感及脫皮后均減少紅藍光照射次數(shù)、降低激光治療能量或停止治療后,癥狀消失。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n(%)
(1)案例一 女性,28歲,因“面部皮膚色素沉著3年余”入院,入院診斷:炎癥后色素沉著;入院后積極完善相關檢查,采取長脈寬1064nm激光聯(lián)合紅藍光治療4個月后癥狀明顯消退(見圖1)。
圖1 上左、中左、右左分別為案例一治療前右側、正面、左側照;下左、下中、下右分別為案例一治療后右側、正面、左側照
(2)案例二 女性,33歲,因“面部皮膚炎癥后色素沉著5年余”入院入院診斷:炎癥后色素沉著;入院后積極完善相關檢查,采取長脈寬1064nm激光聯(lián)合紅藍光治療3個月后癥狀明顯改善(見圖2)。
圖2 上左、中左、右左分別為案例二治療前右側、正面、左側照;下左、下中、下右分別為案例二治療后右側、正面、左側照
炎癥后色素沉著主要是由于炎癥刺激對皮膚上皮細胞造成損傷后,易增加黑色素的生成,并在皮膚沉著聚集,形成色斑。
紅藍光廣泛用于炎癥后色素沉著的治療中,可改變細胞膜滲透性,抑制皮膚組織內丙酸桿菌的增殖,并且紅光具有較好的穿透性,能夠對線粒體功能產(chǎn)生刺激,調節(jié)細胞基因活性,從而減少巨噬細胞的釋放,減輕炎癥反應;同時紅藍光照射能夠促進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生成,對膠原酶的分泌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病變組織的修復[4-5]。但由于紅藍光治療的療程較長,且對重度色素沉著的治療效果緩慢,部分患者無法堅持,影響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個月時,觀察組患者色素沉著程度、面積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長脈寬1064nm激光聯(lián)合紅藍光治療可改善色素沉著程度。分析原因在于,長脈寬1064nm激光的色基包含了血紅蛋白、黑色素等,其波長與紅藍光相比,穿透性更好,且處于最佳透過率范圍,通過吸收激光能量,使皮膚中較深的色素氣熱化,從而消除色素沉著[6]。
痤瘡為慢性炎癥性疾病,IL-6、TNF-α均為促炎因子,可增強中性粒細胞吞噬作用,促使其他炎性介質釋放,加重皮膚局部炎癥反應;IL-17則可通過促進中性粒細胞聚集,而加重局部皮膚組織的免疫損傷及炎癥反應[7]。而炎癥后色素沉著是痤瘡后出現(xiàn)的皮膚色素沉著,其病情程度與炎癥因子水平有密切關系。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4個月時血清IL-6、IL-17、TNF-α低于對照組,說明長脈寬1064nm激光聯(lián)合紅藍光可減輕炎癥后色素沉著患者炎癥反應。主要是由于長脈寬1064nm激光屬于紅外光,能夠通過增強內源性卟啉活性,抑制丙酸桿菌活性,并促使大量真皮乳頭膠原合成,起到抗炎作用,減輕機體炎癥反應[8]。另外,本研究結果中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長脈寬1064nm激光聯(lián)合紅藍光治療炎癥后色素沉著,未增加不良反應。長脈寬1064nm激光治療僅通過局部皮膚照射,治療頻率較低,且能量密度較低,不會對皮膚組織造成損傷,安全性好。
綜上所述,長脈寬1064nm激光聯(lián)合紅藍光治療炎癥后色素沉著,可有效降低色素沉著程度及面積,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未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