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曉芬
我國是近視大國,全國近視患者超過6 億,近視率為世界第一。 疫情以來,隨著網(wǎng)課等線上教育增加,近視問題更加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人眼是整個視覺系統(tǒng)的圖像信息采集器,人類所感知外界信息的80%需要由眼睛采集。 眼睛就像一臺照相機,其中,角膜、房水、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負責將光線聚焦,可比作照相機的鏡頭、光圈和調焦器,視網(wǎng)膜負責成像,相當于照相機的底片。
圖1 視覺系統(tǒng)
只有光線經(jīng)過眼球屈光系統(tǒng)折射后聚焦于視網(wǎng)膜上,再經(jīng)過視覺神經(jīng)通路的傳遞和大腦視皮層的處理,才能辨別出物體的輪廓、顏色、位置等細節(jié)。 而一旦在調節(jié)放松狀態(tài)下,光線因種種原因無法聚焦于視網(wǎng)膜上,而是聚焦于視網(wǎng)膜前,就會導致視網(wǎng)膜成像模糊,無法看清物體,這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近視。
在日常生活中,近視表現(xiàn)為“看遠處不清楚”,例如,聽講座看板書、開車等遠距離活動受到影響;但看近影響相對較小,例如,看手機、電腦、讀書寫字這些近距離活動不受影響。 因此,需要通過某些方法來將遠視力提高。 臨床上矯正近視的方法多種多樣,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即將近視眼聚焦于視網(wǎng)膜前的光線拉后,聚焦到視網(wǎng)膜上,使得成像清晰。
圖2 眼球對比照相機
關于近視的“治療”,嚴格意義來講,目前近視只能“矯正”“控制”而暫時不能“治療”。 因為眼球發(fā)育是不可逆的,即眼軸只能增長而不能縮短,所以對于度數(shù)穩(wěn)定不再加深的生理性近視,只要做到矯正屈光不正讓人們看清世界足矣。
近視矯正主要有光學矯正和手術矯正兩種方式。 而醫(yī)學驗光是所有近視矯正的基礎。
圖3 正視眼、近視眼
光學鏡片矯正近視的方式由于其不對眼球本身進行改變,不存在手術相關風險,是絕大部分初發(fā)近視患者的第一選擇,也是近視患者最常使用的矯正方法。 例如,框架眼鏡、角膜接觸鏡等。
對于某些特殊職業(yè)需求的近視患者,如軍人、運動員、演藝界人士等,職場中不宜配戴框架眼鏡等來提高視力,則可選擇手術的方式矯正近視; 如有改善外觀需求的近視患者也可選擇手術的方式達到摘鏡的目的。 例如,激光角膜屈光手術、眼內鏡植入術等。
框架眼鏡是日常生活和臨床中最簡便、最易獲得、比較安全且經(jīng)濟的矯正近視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即在眼前放置負度數(shù)球鏡(即凹透鏡),將焦點后移,使其剛好落在視網(wǎng)膜之上,成像清晰。
框架鏡種類繁多,根據(jù)其焦點的不同可分為單焦點鏡片和多焦點鏡片等。 單焦點鏡片為最常見的框架眼鏡,可滿足絕大部分近視患者需求;漸進多焦點鏡片,可通過鏡片不同區(qū)域看清遠、中、近不同距離物體,可用于老視患者。 另外,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周邊離焦框架眼鏡對兒童近視進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進展快、度數(shù)高的患兒。
又稱隱形眼鏡。 其矯正原理同框架眼鏡,只是角膜接觸鏡與角膜直接接觸。 因材料不同又可分為軟性角膜接觸鏡和硬性角膜接觸鏡。
普通大眾較容易獲得的為軟性角膜接觸鏡,質地柔軟,佩戴舒適,可根據(jù)鏡片更換方式分為次拋、周拋、月拋、年拋等類型。 除了矯正近視等屈光不正外,目前市面上還有一些特殊設計的軟鏡,例如,有色彩的角膜接觸鏡,可用于美容等目的。 由于軟鏡直接接觸淚膜、角膜、結膜等眼表結構,其驗配及護理需要使用者給予足夠重視,避免因為鏡片選擇不當或者佩戴使用不當而造成角膜損傷。
硬性角膜接觸鏡質硬,透氧性較強,驗配通常需要到專業(yè)的診所、醫(yī)院等醫(yī)療機構進行,驗配流程相對復雜,由專業(yè)醫(yī)師或視光師驗配并進行配戴指導,舒適性不如軟性角膜接觸鏡,配戴者通常需要一定時間來適應,且需定期復查。
大眾所熟悉的OK 鏡即為硬性角膜接觸鏡的一種,學名為角膜塑形術,每日夜間睡眠時配戴,對角膜進行塑形,改變角膜的屈光力,以達到白天矯正近視的目的。 與其他角膜接觸鏡不同的是,OK 鏡對部分兒童近視的進展有抑制或減緩作用,因此其也作為兒童近視控制的常用手段之一。
另外還有RGP、鞏膜鏡等其他硬性或混合材質的角膜接觸鏡,適用于不同人群。
即以手術的方法改變眼球屈光系統(tǒng)中某一或幾個部件的狀態(tài)或形狀,來達到矯正近視、提高視力的目的。
眼球屈光系統(tǒng)中最主要的屈光成分是角膜和晶狀體,角膜屈光力大約為43D,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晶狀體屈光力約為19D,由于晶狀體自身具有調節(jié)功能,也被比喻為照相機的調焦器。 除此之外底片(視網(wǎng)膜)與鏡頭的距離(眼軸長度),也會影響光線能否聚焦在底板上。
根據(jù)手術的部位可分為角膜屈光手術、眼內屈光手術及鞏膜手術。
人類的角膜由前向后分為五層:上皮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后彈力層、內皮層。 手術部位通常在前彈力層和前基質層。 手術通過改變角膜前表面曲率達到矯正近視的目的。
可根據(jù)手術方法分為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和非激光角膜屈光手術。
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表層切削手術。
(1)準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術(PRK):20 世紀90 年代即誕生,通過激光切削改變角膜前表面曲率。 術后視力恢復較慢,不適感明顯,有出現(xiàn)角膜渾濁的風險;
(2)準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鑲術(LASEK):使用酒精制作角膜上皮瓣,后進行激光掃描切削。 視力恢復需要1 周或以上,術后1~3 天有異物感、流淚等癥狀。 該手術方式遠期安全性高,適用于低、中度近視和角膜較薄者;
(3)機械法準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鑲術(Epi-LASIK):與LASEK 不同的是,采用角膜上皮分離器取代酒精制作上皮瓣;
板層手術:
(4)全飛秒激光透鏡取出術(SMILE):是目前主流手術方式之一,使用飛秒激光在角膜基質層制作透鏡,通過上方2 mm 小切口將透鏡取出即完成手術。精確度、可控性、安全性更高,視力恢復快,不適感少,術后視覺效果好,避免了瓣移位等相關并發(fā)癥;
(5)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即傳統(tǒng)LASIK 手術,先用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然后進行激光掃描,再將角膜瓣復位,視力恢復一般在2-8 小時,會有輕微不適感。 由于機械刀的可控性不如激光,有一定的角膜瓣并發(fā)癥風險;
(6)飛秒激光LASIK:用飛秒激光取代機械刀進行角膜瓣的制作,精確度更高,風險更小,適用于中、高度近視者,視力恢復需2~8 小時,有輕微不適感。
非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包括放射狀角膜切開術(RK),角膜基質環(huán)植入術(ICRS)、表面角膜透鏡術等,多為早期手術方式,目前較少使用。
(1)有晶狀體眼人工晶體植入術(或眼內鏡植入術)。 目前主流術式為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植入部位在虹膜后、自身晶狀體前)。 該術式矯正范圍大,主要針對高度、超高度近視者,或角膜厚度、形態(tài)異常不適合行角膜激光手術,又有強烈脫鏡意愿者。 手術不切削角膜,且保留了自身晶狀體,保留了調節(jié)功能,術后視力恢復快,不易回退。 與激光不同的是眼內鏡術為眼內手術,某些特殊職業(yè)、工種不適合。
(2)屈光性晶狀體置換術:摘除自身透明或者渾濁的晶狀體,替換成適合度數(shù)的人工晶體。 臨床上多用于年齡偏大、晶狀體渾濁、晶狀體懸韌帶有問題者。
以上手段只能矯正近視度數(shù),其眼球依然處在長眼軸的狀態(tài),鞏膜手術,如后鞏膜加固術,主要用于眼軸不斷增長的病理性近視者,通過手術加固眼球后段鞏膜強度,可能延緩或抑制眼軸進一步增長。
手術矯正需要在醫(yī)學驗光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患者包括年齡、眼部條件、用眼需求在內的各項的適應癥、禁忌癥,制訂科學合理的屈光矯正方案,是近視矯正的不二法門。 特別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無論如何矯正,近視眼依舊是近視眼,近視患者尤其病理性近視患者,注意用眼衛(wèi)生、定期的眼科檢查和不適隨時就診“三件套”仍是十分必要的。
事實上,近視的病因非常復雜,與遺傳、環(huán)境、用眼情況等諸多已知或未知的因素有關。 單遺傳因素而言,目前已發(fā)現(xiàn)與近視發(fā)病相關的基因就有30 余個。 此外,形覺剝奪、不正確讀寫姿勢、過度近距離用眼等都被證明與近視發(fā)病密切相關。 正因為近視成因的復雜性,對近視防控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性。
在我國六億近視人群中,95%以上是“生理性近視”,表現(xiàn)為生長發(fā)育階段眼軸過度增長,一般僅有眼軸延長而沒有其他眼部病理變化,成年后眼軸增長停止、故近視度數(shù)基本不再增長,以中低度近視為主,矯正視力正常。但仍有約5%屬于“病理性近視”,需要高度重視!病理性近視患者除眼軸延長外,還可伴有白內障、視網(wǎng)膜病變、青光眼等一系列眼部病理性變化,且眼軸可終身甚至快速增長、近視度數(shù)不斷加深,最終可導致一系列嚴重并發(fā)癥,如:視網(wǎng)膜變性、裂孔、視網(wǎng)膜脫離、青光眼、黃斑變性等,導致致盲幾率增加。 病理性近視因其危害嚴重,需要及早干預。
對病理性近視患者,除矯正措施外,控制眼部并發(fā)癥十分重要。 病理性近視患者視網(wǎng)膜的萎縮、變性是不可逆視功能損害的首要原因,但由于視網(wǎng)膜神經(jīng)細胞不能再生,缺乏有效干預手段,是難治性眼病中卡脖子的難題。 近年來,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發(fā)展的突飛猛進,在這個世紀難題上開始出現(xiàn)一些曙光。 包括基因治療、干細胞誘導分化、人工視網(wǎng)膜移植等實驗研究的進展都為受損視網(wǎng)膜修復提供了有用的新思路。
但無論矯正還是控制,都是近視發(fā)生后亡羊補牢的手段。 占人群絕大多數(shù)的生理性近視產生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眼軸過度增長,據(jù)2014 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分別為45.7%、74.3%、83.3%和86.4%,較十年數(shù)據(jù)明顯增長,尤其在小學生和初中生階段,分別增長了14%和16%,因此,把握6~18 歲這段關鍵的時間窗開展學齡期近視防控工作,是控制我國近視增長并降低近視患病率和危害性的關鍵。為此,2018 年8 月30 日,國家教育部等八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將青少年近視防控列入了國策。
近視防控,視覺康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本文插圖均由作者自己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