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剛
戰(zhàn)略敘事策略下的時政術語英譯研究
楊永剛
(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國際執(zhí)法合作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在時政術語英譯中運用戰(zhàn)略敘事策略,可以清晰、準確地表達時政術語的思想內涵,體現(xiàn)時政術語英譯的創(chuàng)造性、嚴謹性、時代性,讓受眾在敘事策略中理解并接受“中國英語”,讀懂中國故事,從而了解真正的中國,最終為人類知識體系貢獻“中國話語”“中國智慧”。
戰(zhàn)略敘事;時政術語;中國話語體系;英譯
21世紀,世界正處于多元文化深度交流和相互碰撞的挑戰(zhàn)時期,不穩(wěn)定和不確定性已成常態(tài),各國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既有合作又相互競爭,存在沖突、誤解、侵蝕、安全等諸多問題。我國具有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平等參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維護和保障國家文化安全戰(zhàn)略,成為目前文化英譯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涉及政治術語和時政文本的英譯,政治敏感性和鮮明時代性使時事英譯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尤其在如何改變受眾群體的政治抵觸和歷史偏見,提高受眾的接受度等方面,需要譯者審慎思考和積極應對。國外讀者產生政治偏見和誤讀的主要原因是無法直接接觸中國,缺乏了解中國的意愿。如美國建立的國家戰(zhàn)略傳播體系,采用敘事傳播手段,從主觀角度對他國的內政外交進行歪曲解讀、敘述并大肆宣傳,對外國事件的過程與結果進行損人利己的情節(jié)設計,并制造事端和煽動性言論,削弱他國的國際地位及政治影響力。這就更需要我們在國際政治傳播和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針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惡意言論,從政治、文化等多層面、多維度將我國新時代政治概念、政治思想和習近平大國理政方針明確、準確地輸出。輸出依靠英譯,英譯質量尤其是時政術語的英譯質量,直接關系到對外傳播的效果和國家形象的構建,并且在反擊“中國威脅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日趨明顯。
自19世紀末到21世紀的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威脅論”一直是西方國家積極渲染的政治手段,試圖遏制與干擾中國崛起的發(fā)展步伐,成為國際社會中的一種權力話語現(xiàn)象。西方國家通過對跨國媒體集團以及主流媒體的控制,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傳播片面的思想意識,大搞“雙重標準”,將其所謂的“威脅論”工具化、政治化,不斷推高國際社會解讀“威脅論”的復雜程度。我國雖然經濟日益強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作為發(fā)展中國家仍不得不面對形象被誤讀、文化被侵蝕和信息安全隱患等問題。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發(fā)展方向的疑慮和偏見增加,“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皯n勞興國、逸豫亡身。”抓住國際輿論轉向、世界傳媒變革的時機,向世界及時準確地介紹中國,重視并發(fā)揮媒體國際傳播能力,積極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一方面,我國要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加注重在國際上傳播自己的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塑造并掌控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很好地傳遞東西方文化互補融合的時代訴求,而時政術語的英譯就是對外傳播文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
政治時事術語,是一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政治產物,具有特定政治性含義。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對外傳播,各類新聞報道和政治文獻中出現(xiàn)的大量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被世界所熟知和接受,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精辟論斷、文化引語和創(chuàng)造性言論更被廣泛傳譯。政治術語翻譯研究在此背景下更具時代性、先進性和緊迫性。做好政治術語的英譯工作,一是全面詮釋我國的政治思想,提高中華民族的話語權,推動中國文化活力的提升,構建屬于中國自己的國際話語體系,消解、抵御文化霸權主義的丑化與詆毀;二是打破“中國威脅論”的惡意攻擊,保持我國積極健康的文化身份還原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正面形象,構建民族核心價值體系,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實現(xiàn)自我文化認同,堅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
隨著我國在世界上話語權的不斷加強以及與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翻譯已細化為“內宣”和“外宣”?!皟刃敝饕菑娬{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認同感,如翻譯慶祝國慶節(jié)或建軍節(jié)的文章,相關的政治文本中講到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外國列強的壓迫,提及革命戰(zhàn)爭和民族獨立等問題,目的是提醒全國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外宣”是向世界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是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有效路徑。中西方文化敘述體系因價值觀和理念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由此導致諸多溝通障礙。譯者在外宣翻譯中,應充分考慮和貼近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和理解能力,采取新的策略加深其對源語的理解和共鳴,如“小康社會”的翻譯?!靶】怠痹从凇对娊?大雅》,即“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代表辛勤勞作的百姓對安定幸福生活的守望和夢想。有學者總結了“小康”作為單獨詞語的四種英譯,即well-to- do;fairly well-off;comparatively well-off;comfort- ably off[1]?!靶】瞪鐣敝械摹翱怠币庵溉嗣癜卜€(wěn)、中等富裕的生活狀態(tài),這是對我國古典文化的傳承,也表明了追求富強的中國態(tài)度。在黨的十九大報告英譯本中,“小康”出現(xiàn)了其他的英譯選項,如“小康社會”被譯成“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癿oderately prosperous”是“中等富?!钡囊馑迹癷n all respects”意為“在各個方面”?!皼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被譯為“secure a decisive victory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建成小康社會”則被翻譯為“br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to a successful completion”等,“小康”的政治目標和社會理想更貼近現(xiàn)實,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的標志性詞匯[1]。
解決目前政治術語英譯中存在的問題,在努力提升譯者的漢語能力和英語能力的基礎上,應準確把握我國政治文本英譯的精神實質,加大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度。采用“戰(zhàn)略敘事”的翻譯策略,讓譯者從敘事的角度做好中國特有時事術語的翻譯和解釋,改變政治術語的翻譯策略與方法,準確向外界介紹中國政治理念,增信釋疑,更有效地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戰(zhàn)略敘事(Strategic Narrative)是一個政治行為體對敘事情境、角色和事件等進行策略性的組合和呈現(xiàn)而形成的自我定位,并對期望實現(xiàn)的國家目標和國際秩序的闡述,是用來拓展影響力、管理預期、塑造國內和國際行為體的行為的工具。戰(zhàn)略敘事不僅反映一個國家的戰(zhàn)略視野,也是塑造國內國際行為體感知、信仰和行為的手段,對國家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具有重要影響,對國家戰(zhàn)略決策具有塑造作用[2]。
國家戰(zhàn)略傳播是行之有效的國家傳播治理模式,通過頂層設計,將公共外交、公開的海外宣傳及隱秘的信息操控相結合,對目標受眾施加影響,最終實現(xiàn)國家利益最大化。國際關系中的敘事涵蓋三個層面:首先,國際系統(tǒng)層次上的敘事。描述世界的建構、構建的參與者以及如何構建;其次,國家層面的敘事。闡述國家或民族的故事及其價值觀和目標,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美國是世界秩序維護者”;最后,政策層面的“議題敘事”。提出政策,分析政策提出的背景并找出實施該政策的方法策略,如《巴黎協(xié)定》的簽署實施。無論涉及哪個層面,其敘事都有場景設置、因果關系、關鍵人物與情節(jié)變化。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戰(zhàn)略傳播體系是其政府在“9?11”事件后逐步建立起來的。該體系是一個旨在實現(xiàn)特定戰(zhàn)略利益的傳播學理論,目的是促進靈敏通暢的信息溝通、實施協(xié)調互動的對外宣傳,目標是鞏固美國對世界的領導權,并維護這種領導權的永久合法性,戰(zhàn)略傳播由此“成為直接服務于國家的戰(zhàn)略利益和戰(zhàn)略目標并圍繞相關戰(zhàn)略信息而進行的系統(tǒng)化傳播活動”[3]。戰(zhàn)略敘事是實現(xiàn)該目標的最好策略。國家戰(zhàn)略敘事策略是戰(zhàn)略傳播體系中重要的實現(xiàn)手段,最終實現(xiàn)國家的戰(zhàn)略利益,鞏固和提升國家戰(zhàn)略傳播能力。美國敘事傳播戰(zhàn)略的政治目的就是向目標受眾敘述自己精心打造的“事實”,并從自身立場出發(fā)解釋該“事實”。美國政府意識到傳播敘事在塑造形象、謀劃戰(zhàn)略、對外傳播文化價值觀上的重要作用,從講好自己故事的角度出發(fā),采用“敘事”方式,從思維認知、輿論引導等方面同化目標受眾。通過各種媒介,擴大敘事傳播的目標受眾量,進而取得物理打擊所難以實現(xiàn)的效果。如美軍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為自身貼上“正義之師”的標簽,把薩達姆政權定義為“邪惡軸心”;抓住海外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及醫(yī)療援助任務的契機,通過社交媒體美化自身是人道主義精神引領下的世界和平的正義使者,一方面講述有利于自己的故事,另一方面向他國強行灌輸美國的價值觀;在對待中國方面,美國不能容忍中國威脅其世界霸主地位,提出并渲染“中國威脅論”,給中國貼上爭霸世界的標簽,通過敘事傳播戰(zhàn)略混淆事實真相,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在2019年12月發(fā)布的研究報告中特別指出:美國未來要力圖在意識形態(tài)及敘事方面與其在印太地區(qū)的潛在對手中國展開競爭。報告強調美國不僅著重加強公共外交政策和機構投入,還要在對外傳播、社交媒體制話語權方面削弱對手影響力,傳播美國“敘事”話語和價值觀念[4]。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咄咄逼人的詆毀和污蔑,我們決不能消極防御,而是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采用戰(zhàn)略敘事策略講好中國故事,積極輸出、傳播、闡釋中國的價值、觀念、制度和道路,有效對沖和壓制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白色、灰色甚至黑色宣傳?!皵⑹聜鞑ァ睉?zhàn)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翻譯為載體,直接傳播中國聲音。翻譯是一種傳播活動,政治時事術語的翻譯正是為了實現(xiàn)國家戰(zhàn)略利益。由此可見,戰(zhàn)略敘事傳播策略為時事術語翻譯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依據,打開了全新的研究視角。
時事文本翻譯以“為人類知識體系貢獻中國話語、中國智慧”為學術目標,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終極目標,不僅要翻譯準確,還要傳播中國文化內涵。隨著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和思想的不斷更新,有些表述在字典或文獻以及西方媒體中難以查到對應的英語表達,我國譯者應根據英語表達習慣,及時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英語”。中國特色政治話語的輸出是一種客觀需要,伴隨著中國政治話語英譯的必然是中國英語,這就涉及到翻譯策略的問題。中國文化的英譯應根據新時代的要求,考慮譯本的接受、傳播和影響等因素,讓譯文實現(xiàn)文化間的有效交流。
為更好解決我國政治文本翻譯存在的問題,譯者應充分掌握好中英兩種語言,深諳兩種語言的文化精髓,使譯文盡可能地貼近目的語讀者的語言使用習慣,讓其理解譯文并產生共鳴。貼近不是盲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迎合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品位和習慣。在翻譯策略上,文化翻譯觀更多的是強調以異化傳播源語文化,可選擇歸化翻譯策略英譯中國特色的時事術語。如“一帶一路”,美國媒體將其譯為“China’s Marshall Plan”,美國根據本國民眾熟知的“馬歇爾計劃”解釋此倡議所謂的內涵所在,這一傳播策略將中國推介為“一帶一路”的“資助人”,像美國援助歐洲一樣,把中國說成援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因為前者有明確的冷戰(zhàn)意圖,后者自然也就附帶了挑戰(zhàn)戰(zhàn)后秩序的意味[5]。此翻譯顯然別有用心,嚴重誤導了目標受眾對源語的理解。我國人民了解的“一帶一路”本身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the Silk Road Econo- 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的縮寫,即“the Belt and Road”[6]。外國受眾可能不明白看似通俗易懂的時政術語,翻譯時應通過適當增補文化背景信息強化他們的理解?!耙粠б宦贰狈g重點是讓目標受眾了解“一帶一路”是架起中國夢和世界夢的橋梁,它所倡導的是各方獲利,通過古絲綢之路讓目標受眾了解古“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通過貿易興盛的故事,并根據中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將各國“被動受施”的心理轉化為“主動而為”的動力,通過敘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因貿易改變命運的故事,破解最初的傳播困境。最簡短的“戰(zhàn)略敘事”就是將時事術語根據字面翻譯成中國英語后,通過注釋進一步補充說明,讓目標受眾研習中國古絲綢之路,感受中國西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強大與繁榮,通過講述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變化證實該倡議的科學性、世界性及終極目標,即實現(xiàn)世界大同?!耙粠б宦贰钡姆g,可以通過注釋中的戰(zhàn)略敘事加以解決和完善:
“the Belt and Road”—whose full name is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s a scheme to boost development along ancient “silk road” trading route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to revive ancient China’s glory and help thrive the trade of the countries alongside the road so as to achieve the world commonwealth.[7]
采用“敘事戰(zhàn)略”策略進行政治術語翻譯目的是提升我國政治文本英譯的文化和精神的傳播能力,“一帶一路”的翻譯如此,“一帶一路”的終極目標——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翻譯亦如此,旨在傳播中國治國理念、展現(xiàn)中國大國擔當。21世紀,各類全球性問題的凸顯為全球治理提出新要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迅猛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攀升,國際社會肯定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出色表現(xiàn),同時希望中國能夠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我國順勢而為讓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打造自己的國際名片,不斷提出全球治理的倡議和理念。在參與全球治理方面,自我國成為二十國集團的主要成員后,更加積極思考并參與全球治理。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通過向世界分享中國的發(fā)展成果和機遇,展現(xiàn)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全球視野和國際擔當。中華文明歷經滄桑、亙古不變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天下”情懷,具有厚重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底蘊。“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人類文明西方中心論的超越,更是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生動實踐。在翻譯過程中,應選好幾組關鍵詞:“human”與“mankind”“future”與“destiny”,根據英語表達習慣按順序排列組合。有的翻譯成“human beings sharing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權威翻譯是“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8],后者既符合英譯習慣表達,又準確傳遞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承載的政治蘊含,更易于目標受眾的理解和接受。習近平提出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涵蓋了傳承千年的中國智慧,指明了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為更清晰明了地傳遞給受眾目標,需要通過注釋和戰(zhàn)略敘事予以闡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始終不渝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發(fā)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9]其權威翻譯如下: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 China’s scheme to embodies China's unremitting pursuit of building a better China and a better world:China will keep in mind both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imperatives, stay on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pursue a mutually beneficial strategy of opening up. China will uphold justice while pursuing shared interests, and will foster new thinking on common,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and sustainable security. China will pursue open, innovative,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at benefits everyone; boost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characterized by harmony within diversity, inclusiveness, and mutual learning; and cultivate ecosystems based on respect for nature and green development. China will continue its efforts to safeguard world peace, contribute to global development, and uphold international order.[10]
作為高度概括凝練的語言,時事政治術語與時代發(fā)展緊密相關,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愈加突出。講好中國故事、譯好中國特色政治時事術語,譯者在熟練精通英語的同時,創(chuàng)造出有別于中國式英語的“中國英語”,力求忠實原意、簡潔明了、講究對稱的文體風格,根據新的語境適當調整譯文。習總書記在2021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閘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盵11]在敘事戰(zhàn)略上,以“傳統(tǒng)中國古老文明的文化感召力,現(xiàn)代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和全球中國在國際治理中的文化公信力”為評價指標,積極主動地構建中國好故事傳播指數(shù)戰(zhàn)略[12]。在時事術語翻譯策略上,以“強勢文化的歸化性,現(xiàn)代中國英語的創(chuàng)造性和翻譯傳播中的敘事補充性”為出發(fā)點,大力推進時事術語英譯活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有禮有節(jié)、從容不迫地走出去,“體現(xiàn)以我為主的文化自覺與自主意識”[13],建設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
[1] 陸建非.英語世界中的“小康”與“大同”[N].社會科學報, 2018-07-02(2).
[2] 薛麗.戰(zhàn)略敘事,本體安全與對外政策演化:美國對“一帶一路”的敘事研究[D].北京:外交學院,2021:64.
[3] 郭鎮(zhèn)之.對外宣傳的現(xiàn)代化:西方的觀點與美國的歷程[J].國際傳播,2020,7(2):41-55.
[4] 孫定宇.美國戰(zhàn)略傳播中的“敘事”策略[J].國防科技,2020, 45(3):98-103.
[5] 周舟.對外傳播中的戰(zhàn)略敘事[J].對外傳播,2016,29(6):36- 37.
[6] 央廣網.“一帶一路”終于有了官方英譯:簡稱“B&R”[EB/ OL].(2015-09-23)[2022-05-21].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0923/t20150923_519951906.shtml.
[7] 林揚歡.中國特色時政術語的外宣英譯——從“一帶一路”的譯法談起[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6,29(2):78-83.
[8] 習近平.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 kind[EB/OL].(2018-2-13)[2022-05-21].http://www.china.org.cn/world/2018-02/13/content_50510489.htm,February13.
[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18)[2022-01-20].http://w 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0] 習近平.The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 ter istics for a New Era[EB/OL].(2018-10-29)[2022-05- 21].http://www.china.org.cn/english/china_key_words/2018-10/29/content_68857761.htm,China Today.
[11] 習近平.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2021-06-01)[2022-01-20].[EB/OL].http://www.gov. 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12] 陳先紅,宋發(fā)枝.“講好中國故事”:國家立場,話語策略與傳播戰(zhàn)略[J].現(xiàn)代傳播,2020,45(1):40-46.
[13] 魏向青.從“中華思想文化術語”英譯看文化術語翻譯的實踐理性及有效性原則[J].外語研究,2018,39(3):66-71.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a-Featured Terms in Current Affairs
YANG Yong-g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w E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China People’s Police University, Langfang 065000, China)
Strategic narrativ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n the one hand, can have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be expressed accurately and clearly so as to reflect its creativity, its precisenes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of times;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make China-featured English accepted by target audience, making target-language readers comprehend China by reading its stories so as to attain the goal of offering Chinese discourse and Chinese wisdom to human knowledge system.
strategic narrative; special terms in current affairs;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English translation
H315.9;G206.2
A
1009-9115(2022)05-0043-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5.008
2022-03-24
2022-06-21
楊永剛(1975-),男,山東威海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筆譯。
(責任編輯、校對:韓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