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我們的導師曹之先生"/>
霍艷芳,李明杰
2021年11月3日早上8時許,曹之先生哲嗣新哲在“珞珈曹門”微信群中發(fā)布訃告,我們敬愛的曹之老師已于北京時間2021年11月1日15點30分病逝于武漢大學東中區(qū)的家中,望曹門弟子節(jié)哀。一時間猶如晴天霹靂,大家難以接受這一現(xiàn)實。在曹先生逝世后的十多天里,山東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等單位紛紛發(fā)來唁函,對先生的去世表示哀悼,對先生親屬表示慰問。曹門弟子在“曹門立雪”微信公眾號上連續(xù)發(fā)表14篇文章,追憶先生德音。無論先生家人還是眾弟子,對先生的懷念和不舍無窮無盡。帶著為世人呈現(xiàn)曹先生生前完整形象的目的,我們結合先生自撰《〈泊如齋藏書目錄〉自序》《目耕錄自序》,整理微信公眾號文章,編成此文,以追悼先生。
曹之先生原名曹直,1944年10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滎陽縣廣武鎮(zhèn)曹莊村。黃河水哺育了先生苦難的童年。他自幼嗜讀,家雖貧寒,仍用家里賣雞蛋的錢訂閱《中國少年報》一份??既胫袑W后,課余即去圖書館忘我地看書,有一次竟然被值班老師鎖在書庫。1964年考入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之后,從書中讀到古代陳振孫、毛晉、黃丕烈等人的藏書事跡,幻想有一天能夠擁有自己的“汲古閣”,于是省吃儉用盡力購書,上大學的頭兩年即購書幾十冊。課余,先生每天堅持去學校圖書館讀書,由于寒來暑往堅持不懈,同班同學還編了一個歇后語傳誦:“曹直上圖書館——風雨無阻”。可惜文革爆發(fā),后兩年無法安心讀書。大學倉皇畢業(yè)后,流寓于湖北隨縣、孝感、宜城等地,為了減輕搬運的麻煩和文字獄的困擾,含淚將一箱書籍毀棄。在宜城的十年是先生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遭人構誣,幾陷死地。在最困頓的日子里,他仍不忘讀《毛澤東選集》《魯迅全集》等市面僅有之書。
文革結束后的1979年,先生考上武漢大學研究生。重上珞珈的他開始瘋狂購書和讀書,經常從武大書店、古籍書市滿載而歸,不到一年就購置了幾百冊圖書。課余時間泡在圖書館,花費三年將影印版文淵閣《四庫全書》1,500冊翻檢一遍。研究生畢業(yè)留校后,又通讀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全唐詩》《全唐文》《筆記小說大觀》等大部頭古籍。2001年,先生搬入四室兩廳新居,專辟一廳一室收藏8,500余冊藏書,廳曰“泊如齋”,室名“芥子園”,奮斗40余年終于實現(xiàn)了擁有自己的“汲古閣”的愿望。至2010年重新登記《泊如齋藏書目錄》時,先生藏書數量已逾萬冊,藏書印章有“曹之”“之”“曹之藏書”“古滎曹之藏書”“曹之書畫”“曾在古滎曹家”“清俸買來”“甲申居士”“風雪夜歸人”“五柳后人”“珞珈山人”“泊如齋”“曹之讀過”等16枚(圖1),大多為先生親手所治。
圖1 曹之先生藏書印章
先生的藏書分為馬列主義與哲學、文獻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綜合、成功等七類,還建立了文革題材專藏。先生曾有退休后創(chuàng)作一部自傳體文革題材小說的想法,可見那段歷史帶給他刻骨銘心的記憶。正因為經歷了文革磨難,先生重上珞珈后將原名“曹直”改為“曹之”,認為唯有此字能反映其人生道路之曲折。
先生生活儉樸,對喜歡的書籍卻毫不吝嗇,每月固定拿出部分工資用作購書經費。先生愛書如命,喬遷新居的時候,家具細軟已經請搬家公司運往新居,唯一沒動的就是藏書。他生怕工人將書弄壞,親自和家人一起將書打包,請七八個男同學采用最原始的流水線方式,手遞手地將一包包書傳送到車上,到新居后,再手遞手地傳送到書房。每到一地講學或出差,先生總不忘去當地書店淘書。有一次,他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授課,完了后還要去暨南大學古籍所講學,再乘火車去桂林開會,日程安排得特別滿。即便如此,他還在廣州購書中心買了一大捆書,先用繩子捆緊,再用網兜裝好。陪同先生的蔡衛(wèi)平一路幫忙拎著,送他到上課的教室。在暨南大學講完課后,先生還想將幾十公斤重的書籍攜帶上火車。蔡衛(wèi)平考慮到他年紀大了攜帶不便,趕緊予以制止,并勸他將書留下,日后從郵局寄到武漢。先生這才滿懷不舍地上了火車,一路上還擔心書給寄丟了。這就是愛書如命的曹先生!
曹先生為了將失去的時間彌補回來,爭分奪秒地讀書。他總結爭取讀書時間的方法:一是深居簡出。先生平日除了鍛煉身體和逛書店,基本足不出戶。他在書桌前貼有“座無虛日”字條,提醒自己珍惜每一天。二是不擔任領導職務。這樣就可以把別人開會、出差和打電話的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三是見縫插針。即便是在旅途上,也采用“讀帖”的方法打發(fā)時間。先生的小篆、草書就是在人聲鼎沸的車廂中揣摩會的。他還總結出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包括導讀法、博讀法、精讀法、定額讀書法等,并且必須留下讀書筆記。
先生的讀書筆記分為兩類:一曰《目耕錄》,積35年讀書所得,共57冊約600萬字。二曰《刀耕錄》,為各類剪報資料,計160余冊,均編有主題索引(圖2)。先生常說,讀書治學,猶如農夫耕田,不可一日或間,故筆記均以“耕”名之。他治學一貫倡導“涸澤而漁”和“各個擊破”的方法,這些專題筆記資料為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從1979年到2004年,先后寫出《中國古籍版本學》《中國印刷術的起源》《中國古籍編撰史》《中國出版通史(隋唐五代卷)》等傳世佳作和200多篇學術論文。
圖2 《目耕錄總目》和《刀耕錄總目》
2007年底開始,先生擬對畢生的學術進行總結,著手主編《中國圖書文化史叢書》(以下簡稱《叢書》),將古代圖書的發(fā)展視為一個從圖書編撰出發(fā),經由出版、傳播、收藏、閱讀、變異、整理,再進入下一輪圖書編撰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按照設想,這套叢書包括編撰史、編例史、官修史、序跋史、著作權史、抄寫史、印刷術起源、刻印史、版本學、裝幀史、插圖史、發(fā)行史、書業(yè)廣告史、禁書史、書籍交流史、聚書史、秘書省藏書史、散佚史、目錄史、分類史、書籍保護史、閱讀史、訓詁史、翻譯史、??笔?、辨?zhèn)问?、圖書與生態(tài)文化史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專題。這只是一個遠景規(guī)劃,需要通過幾代學人的努力來一步步實現(xiàn)。《叢書》初版時只收錄了先生的《中國古代圖書史》《中國古籍編撰史》(第二版)、《中國印刷術的起源》(第二版)、《中國古籍版本學》(第三版),馬劉鳳與先生合著的《中國古書編例史》,王國強的《中國古籍序跋史》,王國強等人的《中國古代文獻的保護》,李玉安的《中國圖書散佚史》,羅積勇等人的《中國古籍??笔贰罚瑓乔鄯嫉热说摹吨袊糯牟貢 ?,孫文杰的《中國圖書發(fā)行史》,霍艷芳的《中國圖書官修史》,郭偉玲的《中國秘書省藏書史》13種。先生的部分著作見表1。
表1 曹之先生著作列表
先生在古籍版本和編撰史、印刷術起源等問題的研究上用功甚勤,不僅史料功底極為扎實,所提見解也是獨辟蹊徑,令人耳目一新,出版之后好評如潮,一版再版。各種沉甸甸的獎項也紛至沓來:《中國古籍版本學》建立了古籍版本學的學科體系,為眾多高校所采用,1995年榮獲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1997年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994年我國臺灣洪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收入《國學精粹叢書》;《中國印刷術的起源》入選《武漢大學學術叢書》,受到海內外知名專家錢存訓、翁同文等高度評價,1997年榮獲武漢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1998年榮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試論中國古籍編撰的特點》發(fā)表于《人文論叢》,2001年榮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中國古籍編撰史》填補了古典文獻學研究的空白,2002年榮獲武漢大學第九屆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003年榮獲教育部第三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先生一生視名利如浮云,一心撲在學問上,對讀書做學問之外的事情幾乎充耳不聞。2005年秋,蔡衛(wèi)平重返珞珈山,拜在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某日,邀請肖希明教授和先生等一起茶敘。席間,談及系里最新的人事變動,先生突然發(fā)問:現(xiàn)在是誰在做系主任?竟然不知道坐在面前的肖老師就是新任系主任。先生室名“泊如齋”,由此即可窺見先生做人之淡泊。他說,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再講究,一個人也只能睡一張床、一頓吃一碗飯,所以沒必要過度追求物質享受。正是看淡了生死,他交待后事一切從簡。他曾和師母說,等自己死了,讓兒子找一張草席裹了,埋在珞珈山上,化為泥土,就是最好的歸宿。先生非常節(jié)儉,論文修改意見都是寫在已經書寫過的紙的背面,有的是整頁,有的是一片,有的是一條,有時是信紙,有時是學生交的作業(yè)紙,有時還有拼接的。雖然紙的形狀規(guī)格不一,但上面的字一行行、一條條排列著,整齊清晰。
先生為人正直,不說違心的話。針對學界盛行請人代寫序言的風氣,他在《中國圖書文化史叢書·總序》里說:“我不是一個好寫序的人,尤其不喜歡寫代序。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代序卻一開卷就看見一大番頌揚,仿佛名角一登場,滿場就大喝一聲采,何等有趣。倘是戲子,就得先買許多留聲機,自己將‘好’叫進去,待到上臺時候,一面一齊開進來?!?《準風月談·序的解放》)?!毕壬粸榇?,就是為了回避“吹鼓手”“戲子”之嫌。因此得罪一些人。不過,經過解釋,大家理解了他的初衷。
20世紀90年代初,湖北英山縣在一次文物普查中,在草盤地鎮(zhèn)五桂墩村發(fā)現(xiàn)一方刻有“故先考畢昇神主 故先妣李氏妙音墓”的古墓碑。1995年12月,當地政府邀請一批知名專家在英山召開研討會,初步認定墓主人為北宋慶歷年間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的畢昇。然而,先生在會上全然不顧當地縣政府對歷史文化名人的渴望心情,提出不同意見。他后來又在《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發(fā)表《英山畢昇考》,從《夢溪筆談》的版本研究入手,判定“其印為(予)群從所得”句有“予”字者為可靠版本,進而考察沈括的“群從”凡七人,與沈括撰《夢溪筆談》時間相吻者居錢塘,最終推斷畢昇為錢塘(今杭州)人,而非英山人;又通過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沈括《補筆談·器用》等文獻記載,考察沈括的履歷行蹤,知沈氏從未去過蘄州,更不可能見過畢昇的“群從”。1998年,在《出土文物研究》發(fā)表《畢昇考證——兼談湖北英山出土的畢昇碑》,進一步論證沈括關于畢昇發(fā)明泥活字的記載是可信的,明確《夢溪筆談》中“畢昇”與“畢升”是兩個不同的人,而不是同人異稱,并從文化氛圍、雕版印刷的技術基礎、英山與沈括的關系等多個方面,全面論證英山畢昇當非泥活字發(fā)明者,而是泥活字發(fā)明家畢昇的同名人。
先生身在湖北卻不替當地說話,這在旁人看來,完全是一個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迎合和順從的人。這正是先生嚴謹治學、實事求是、言不阿世、行不從俗的士人風骨。
先生為本科生講授“古代漢語”“中國古籍版本學”,為研究生講授“古籍編撰史研究”“古籍版本學研究”等課程。這些課程雖然講授多年,堪稱輕車熟路,但他每堂課都精心準備,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每次上課,他總是拎著沉甸甸的教學資料進入教室,放學時經常會圍上來一些學生請教問題,有的會跟他邊走邊聊,順便幫他拎一段路。據郭偉玲回憶,她讀本科時,先生開設了兩門課,一門安排在本部第五教學樓,另一門安排在武水校區(qū)(現(xiàn)工學部)第十教學樓。武水校區(qū)的課,先生需要花費40分鐘橫穿兩個學部,但每次總是比同學們早到半個小時,并事先在黑板上一筆一劃地板書一大段古文。上課后,先請幾位同學到黑板前標點、翻譯古文。為了講授中國古代圖書的形制、裝幀知識,他花費大量時間編印《古籍書名頁》《古籍書簽》《古籍卷端》《文獻字體》《古書牌記》《古書插圖》等十多種教學輔助讀物,并展示親手制作的古籍卷軸裝、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實物教具,讓晦澀難懂的古籍知識變得趣味無窮。有時候他會帶領學生登上櫻頂的老齋舍,實地參觀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古籍收藏;有時候組織學生參加古籍版本鑒定和編目活動,在實踐中提升動手能力。在櫻花城堡俯瞰東湖和磨山,同學們既領略了古書之莊重典雅,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又欣賞了山川之秀美壯麗,真正體悟到國立武漢大學校歌里“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意蘊。
先生平日沉默寡言,在課堂上卻神采飛揚,朗誦古文鏗鏘有力。他曾在本科生課堂上忘情地背誦《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借以教導學生做學問要有傳世意識,其神情之陶醉,態(tài)度之虔誠,令人難以忘懷。先生給研究生上“中國古籍編撰史”是在圖書館學系會議室進行,身后一塊小黑板,偶爾板書,大多數時間是口授。他講這門課的最大特點是知人論世,為了闡明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心志,現(xiàn)場背誦《報任安書》,慷慨激昂處催人淚下;講到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婦收集整理金石文獻及《金石錄》的成書過程,即興背誦《金石錄后序》,其中婉轉曲折亦令人動容。
在課堂上,先生每談起古籍版本和印刷史上發(fā)現(xiàn)的新材料,以及在此基礎上得出的新推論,就會像豐收的老農一樣開心,溢于言表的幸福只有熱愛學問的人才能體會到。先生平素注重訓練學生查找和積累資料的能力,本科課堂作業(yè)給學生列出數十種古籍書名,讓每人選擇一種,詳考其版本源流。他還慷慨地將珍愛的藏書借給學生閱讀,將書房變成對學生開放的圖書館和資料室。他對學生的習作批改得非常認真,有不少學生的處女作就是在他的指導下多次修改后發(fā)表的。
先生的敬業(yè)精神和別開生面的授課方式得到大家的認可。他用蠅頭小楷撰寫的教學方案于2000年榮獲“武漢大學本科優(yōu)秀備課筆記獎”。先生2000年榮獲“武漢大學師德標兵”,2003年被評為“武漢大學十大教學名師”。2006年,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先生作為教師代表發(fā)言,他從“研究生”三字入手闡釋新時期的研究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鼓勵他們在學術路上開拓進取,勇往直前。先生的講話一結束,同學們掌聲雷動。
先生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深深影響了弟子們。他常引《蘭亭集序》中“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話,告誡弟子著述貴精不貴多,斥責一些追名逐利的學術著作“徒災梨棗”。受先生影響,不少弟子在本科階段即對文獻學產生興趣,本科畢業(yè)論文即請先生指導。據蔡衛(wèi)平回憶,1988年他選先生做本科畢業(yè)論文指導老師,借此機緣走進先生的家。雖是初夏,武漢還是有點熱。先生赤膊短褲打著蒲扇,教導他如何查找資料、寫作論文,并展示一屜屜的讀書卡片。
章良的本科畢業(yè)論文《陸象山及其<象山先生集>》亦是先生指導。在資料準備階段,先生提供的參考書目為論文寫作指明了方向。章良拿出初稿交給先生后,便去外地游玩,回來后收到先生的修改稿,上面布滿密密麻麻的圈點,大到整段內容的增補、引文格式的規(guī)范,小到錯別字和標點符點,一一標示出來,修改得特別細致。
當時武漢大學碩士畢業(yè)需要公開發(fā)表兩篇論文才能獲得參與答辯的資格,李英一進師門,先生就提醒她早作準備。在看過她的本科畢業(yè)論文后,先生嚴肅地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建議她把資料找齊之后好好斟酌修改。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精心打磨,《近年來我國地方文獻研究綜述》發(fā)表,且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馬劉鳳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是完成王子舟老師的課程作業(yè)《歐陽修與<集古錄>》。她在寫作過程中,把先生的論文當作模板反復閱讀,仔細模仿,最后忐忑不安地交給先生修改。幾天之后,先生將修改稿反饋回來,從摘要到參考文獻、段落、字句、引文標號等都有紅色的批注圈點,文末評語“用力甚勤、文字簡潔、分析有理、大有前途”16個字,讓她受到莫大的鼓舞。以后每次請先生修改論文均是如此,篇章結構、遣詞造句、標點符號,從頭到尾,無一落下,每次論文上都布滿了紅色的圈圈點點。論文中的問題有時隨文指出,有時另用一張紙一一列出(圖3)。馬劉鳳的博士畢業(yè)論文選題是《中國古書凡例研究》(在《叢書》中改為《中國古書編例史》),乃先生近30年積累而形成的諸多選題之一。先生建議她從《四庫全書》數據庫里下載幾百篇古籍凡例仔細閱讀,幫她將打印好的古籍凡例按線裝形制進行裝訂,并專門制作“凡例匯編”書簽寫上序號貼在上邊,還給她預留一些未標序號的書簽以備將來之用。對于怎樣閱讀這些凡例,先生也給予了具體的指導。
圖3 曹先生為馬劉鳳批改的論文和提出的修改意見
先生指導霍艷芳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是《余象斗刻書考略》。當時她泡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好幾天,做了半本筆記,將有關余象斗的資料摘抄出來,拼湊出六千字左右的“文章”,交給先生指點。過了幾天先生打電話喊她去家里,接到密密麻麻被修改后的稿子,她愣住了。先生指出哪些地方需要改正或深入,讓她回去修改。改完后,她把稿子打印出來再交給先生,過幾天先生又喊她過去,亦是密密麻麻的紅色圈點,如是七八次。最后的定稿煥然一新,與初稿沒有一句雷同,完全是推翻了重來。至今她仍然記得先生語重心長的告誡:“做學問不要做‘二道販子’,要有自己原創(chuàng)的東西?!庇辛诉@一次初學走路般的嚴格訓練,她的學術路走得更加踏實和輕松。
鄭州大學王國強老師在2006年12月申請到了去武漢大學做博士后的機會,先生是合作導師。先生對他出站報告的選題給予切實指導,最后確定以古籍序跋為研究對象。在資料查找、大綱擬定和出站報告撰寫過程中,先生教益良多。出站后先生還一直關注著這篇報告的補充和完善,經數年補充、調整和修改,終以《中國古籍序跋史》為書名,收入先生主編的《叢書》。
曹門弟子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凡是請先生修改論文,拿到稿子后都感到震驚和感動。先生在文稿上用紅筆小楷洋洋灑灑批改數百上千字是很常見的,包括文句該如何流暢,考證該如何嚴謹,觀點該如何得出等,有時甚至還提供相關文獻記載的“佐證”。先生以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方式,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和做學問。
先生是一個和善的人,臉上經常掛著微笑,很少批評不聽話的學生,只是通過表揚優(yōu)秀的方式從側面提醒后進。李英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先生不止一次地對她說,你是這群學生里最聰明的,缺點就是愛玩。期末面對她拼湊的《史通》讀后感,沒有當場揭穿她將作者“劉知幾”寫成“劉知己”,依舊笑瞇瞇地說,《史通》這幾篇某某的代表性評論你也看了,還是有點聰明的嘛。先生的溫厚與寬容讓她很長時間都感到慚愧,從此以后閱讀作業(yè)做得非常踏實。
田方斌讀研時,家里生活比較艱苦。1998年冬,他和出生不久的女兒蟄居在妻子任教的小學宿舍,家徒四壁,寒風凜冽。大雪來襲,幾根松樹不堪風雪而折斷,當時心中五味雜陳。春節(jié)返校后,先生邀請幾位弟子去他家小聚,并以“假期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為題,談談個人的寒假見聞。聽完他的講述后,先生說:“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痹捳Z不多,讓人深深感受到先生傳導過來的溫暖和力量。
馬劉鳳每每想到先生,縈繞心頭的是一種如友似父的親切感,這種情愫時常讓她覺得先生和師母就是自己的長輩和家人。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05年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這段時間,當時協(xié)助先生給深圳書城策劃一個書史展覽。他們在武大圖書館的書庫內一邊掃描圖片,一邊閑聊各種話題,學術、歷史、政治、生活、各種社會現(xiàn)象等,無所不包。中午在先生家休息的時候,亦經常與先生和師母聊天。先生給她讀他寫的詩,講他的往事經歷,給她看他和師母做的剪報、他寫的字和家里的相冊。她也向先生和師母嘮叨家里的事情、自己的煩心事和情感問題等。雖然有時到先生家時已吃過早飯,師母還會為她準備一盒牛奶。午休后,先生總會準備一個事先放在熱水里泡溫的水果給她吃。那兩個月,她不僅吃得很好,省了大筆伙食費,先生還支付了豐厚的報酬,讓她的經濟狀況改善許多。那時的她總是覺得不好意思,而今想起這些,讓她心頭再次溫暖,禁不住淚水盈眶。
郭偉玲在先生所帶的眾多弟子中算是比較頑劣的一個。比如,讀碩士時在課堂上打瞌睡;對個人研究計劃避而不談,卻總是惦記著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在選擇古籍編撰史的研究對象時,挑肥揀瘦,嫌棄楊慎又老又丑。博士期間和蘭州大學的一名訪問學者一起上先生的課,課堂上仍忍不住打瞌睡。先生很無奈,問她上課什么時候能夠認真聽講。和先生討論問題的時候,她也經常是Balabalabala地把話題帶偏。每到這時,先生都會很無奈地看著她,等她說完,再拉回正題。先生邀請她到家里吃過好幾次飯,因為先生和師母的口味比較清淡,少油少鹽,而她喜歡重口味,師母總會到菜場買炸魚給她吃,還勸她改變飲食習慣。有一次,先生打電話讓她去他家一趟,去了后并沒有像往常那樣給她一摞書、一張紙(學習計劃),而是讓師母給她介紹一個河南的男博士。雖然這次相親沒成功,卻讓她非常感動。后來她帶著男友陶博士去請先生把關,先生說:“郭偉玲,現(xiàn)在可以專心做科研了吧?!彼┦慨厴I(yè)在梅園餐廳請師門吃飯,先生心情非常好地調侃她說:“你這個博士讀得值了,第一大成就是結婚證,第二個成就才是畢業(yè)證。”
先生不僅關心自己的弟子,對其他師門的學生也是同樣愛護,傾囊相授。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姍姍、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萬亞萍等在求學時皆得到先生的指教,或指點讀書方法,或幫助制定研究計劃。她們在工作后仍然感念先生的幫助,亦常常問詢先生的身體狀況。
先生與嚴肅的外表很不一樣,對生活有著熱烈而浪漫的情懷。他生活極有規(guī)律,每天下午四點練習書法半小時,然后爬珞珈山,至“好漢坡”(先生自己取的名字)而返。晚飯后再散步一小時,十點半休息。常年堅持冷水浴,每年除夕還要繞東湖步行一周。他愛好打乒乓球,經常去桂園風雨操場打球,有時候還跟學院的學生一起過招。2010年,以1,200元從武漢體育學院前面的體育用品商店購得紅雙喜乒乓球臺,閑暇時就在家里和師母切磋球技。
先生對二胡、口琴、笛子、豫劇樣樣精通。2008年元旦,他邀請眾弟子到家里包餃子,席間師母提議每人來一段節(jié)目助興。先生率先唱了一段豫劇《劉大哥講話理太偏》,大家挨個獻藝后,他又唱了一段《朝陽溝》。據新哲說,先生經常在家里開“演唱會”,最愛唱的是《英雄贊歌》《紅梅贊》和豫劇《朝陽溝》。在美術、書法等方面,先生也有獨到之處。他教過的本科學生都知道,先生的板書堪稱“圖院一絕”。簡樸的家里掛著不少自娛自樂的美術和書法作品,頗具水準。1998年左右,他在家中舉辦家庭書法展。大約在2012年左右,先生參加深圳畫院舉辦的會議,碰巧路過一個街頭藝人的畫像攤,他觀摩一會兒輕嘆:“這幅畫人臉比例失調,有點別扭。”一語點破畫像不足。為慶祝馬劉鳳考上博士,先生專門寫了兩幅字送她,一幅是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一幅是他作的新詩:“黃河長江萬里游,極目華中望九州。征帆高掛濟滄海,大洋從我心中留。”鼓勵她要樹立雄心大志,潛心學習,更希望她能夠大展宏圖,有所作為。
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新詩也寫得好。據肖希明教授回憶,1983年先生帶他們在國防科技大學圖書館實習,在歡送會上,先生朗誦了一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頌圖書館和圖書館員的新詩。肖老師回憶說:“詩很長,也很有激情。有意境,韻也很美。當時真讓我們大吃一驚,完全顛覆了曹老師在我們心中‘夫子’的形象?!庇幸荒甏汗?jié),先生攜夫人登黃山,突遇大雪封山。兩位老人摸著臺階旁的欄桿,頂風冒雪一步一步地往下挪,捱到山腳下時已是子夜時分?;氐轿錆h,眾弟子聽說后都替老師后怕,先生卻賦《登黃山詩》一首,將人生比作勇攀階梯,在客廳當眾激情朗誦,讓弟子感佩不已。
先生不僅涉獵廣泛,而且博聞強記。有一次去杭州參加學術會議,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職的陳矩弘博士陪他和師母到西湖游玩,發(fā)現(xiàn)先生對西湖的人文歷史了如指掌,各種名人掌故、異聞傳說娓娓道來。先生在孤山下,講述“梅妻鶴子”的千古佳話;在岳廟中,對岳飛生平及抗金事跡介紹得極為詳細。陳矩弘原想著為先生導游一番,沒想到先生卻反過來成了他的導游。
先生畢生致力于古籍版本學、古籍編撰史、雕版印刷術的起源、圖書文化史研究,在眾多領域多所創(chuàng)獲,影響深遠。先生從教30余年,共培養(yǎng)15名博士、24名碩士,為我國圖書館學和文獻學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一生,淡泊明志,立德立言,無私奉獻,堪為學界楷模。先生雖然遠行,但經典著作將不朽于后世,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學術精神將激勵我們繼續(xù)前行!
愿先生在天堂有書香為伴。先生安息!